日前两篇围绕与CES合作的新闻稿,意外让将于5月举办的CES Asia亚洲消费电子展陷入尴尬。
即将于今年5月即将在上海开幕的第二届亚洲消费电子展(CES Aisa),将聚焦从机器人和无人机到未来电视等,聚焦物联网、机器人、可穿戴产品、汽车、娱乐等新兴领域,本届总展览面积达近4000平方米,共有超过300家参展公司,30000以上总参会人数,1000名以上媒体记者,规模超越第一次CES ASIA两倍以上。
CES Asia官网资料显示,京东是第一届CES ASIA官方行业合作伙伴,京东智能发布的一些消息表明2015年发布的JD+ Power UP项目,帮助很多国外智能硬件新品在中国落地,也包括今年1月份CES 2016上亮相的大量智能产品,如Bluesmart智能旅行箱、Petcube宠物魔方、Nanoleaf智能灯泡等。
然而新浪科技4月5日发布《CES亚太展与阿里合作:CES科技产品将在天猫独售》一文却指出,CES亚太展2016年首次尝试与阿里巴巴进行合作,CES全球总裁Gary Shapiro在北京对外宣布,CES已确定与天猫独家战略合作。本月起,一系列由CES首发、代表科技前沿潮流的全球消费电子类新品,将在天猫电器城独家销售。此外,所有参与CES展会的获奖新品还将陆续在天猫电器城以开设官方旗舰店的方式,实现品牌自营。
如果消息属实,阿里巴巴将成为今年CES亚太展独家合作伙伴。
但是京东却在4月7日官方平台“黑板报”发文声称,京东作为CES Asia官方行业合作伙伴,将连续第二年参展并参与论坛等活动,此次包括京东智能、京东金融、京东物流实验室等部门将联合参展,不仅为用户展现京东打造的开放智能生态体系,互联互通技术和应用,推动并孵化的创业项目,还将展现京东在智慧物流、无人机配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先进技术。
此外与京东智能副总裁刘子豪博士一起接受采访时Gary Shapiro还表示,“京东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从CES Asia诞生之初就和我们站在一起,因为京东的带动作用,今年会有多家电商平台参与CES Asia。“
由此可见,两份观点互相矛盾的新闻,意外撕开了阿里京东围绕CES“独家合作”背后的激烈博弈,京东声称第二年成为CES亚洲消费电子展官方行业伙伴,阿里则说自己是“独家平台合作”,二者似乎是各说各话,也让CES Asia展会陷入尴尬。
但另有消息对科技边角料透露,CTA(CES以及CES Asia主办方)为了推广CES Asia,请CTA总裁GRAY SHAPIRO来到北京,和几位合作伙伴共同接受媒体采访。京东选择4月6日上午,阿里是4月5日,因此阿里的新闻在前。阿里在新闻稿中所说的合作,大概可能是天猫把一些在CES上发布的新产品引入中国市场,并且在阿里平台上有销售和展示渠道,但这里又存在不少疑点:
首先,CES是展会,CTA作为主办方,并没有权力和能力主导新产品引入行为,那些是各个企业的权力,选择产品在哪个渠道发布,甚至缺席某个地区市场,CES及CTA似乎没有多少话语权,相反还得讨好厂商尤其是那些翘楚级企业,毕竟,CES也得傍大牌厂商来支撑人气和影响力。
其次,CES上亮相的新品选择哪种渠道进入中国市场,很多厂商都有自主权,目前已经有多款产品通过京东JD+ POWER UP计划进入国内,天猫此次宣布独家合作,暂不知透过何种方式、如何实现独家承接CES上所有新品。
更有趣的是,笔者仔细对比网上能查到的阿里和CES合作新闻,几篇突出“独家合作”的都如出一辙,但中国日报的英文报道中,却没有提到“独家合作”。还有人翻阅了4月6日阿里印井与CT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盖瑞·夏培罗的专访速记,发现文中没有提及“独家合作",印井只表示不仅希望成为最大的展商,还能够成为生态系统合作方。
事实上,阿里京东因为CES展会爆发新闻站已经不是第一次,就在今年拉斯维加斯CES前夕,有一组新闻稿称阿里宣布与哈曼国际在智能音频产品领域达成合作,但一周后京东和哈曼却在CES上宣布合作并推出合作第一款联合推出的产品。哈曼负责人对此回应道:和阿里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只是有意向。
退一步讲,即使阿里和CES真的达成独家合作,也不意味CES新品在阿里平台独家销售,因为CTA只是个展会组织,无权左右参展商的销售渠道,所谓“独家合作”一说,实质意义不大。
笔者认为,阿里京东激烈博弈CES Asia,除了显示二者对CES展会影响力的认可,也透露出二者对机器人、无人机、物联网、可穿戴产品等等新兴领域的高度期望。只是京东从第一届CES Asia便开始押宝,助力CES进入中国市场第一步,暂时占据天时地利优势。此次围绕独家合作之争,或多或少透露出阿里缺席第一届CES Asia的焦虑,但如果采取“非常手段”亡羊补牢,似乎有些画蛇添足。(完)
本文版权归科技边角料所有,转载需遵循“ 授权-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 原则,主笔微信号:thinkpku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