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是被中国科技媒体捧红的一个词,意指占据中国互联网半壁江山的三大“巨头”。在大洋彼岸与之对应的是FAG——Facebook、Apple和Google,其外还有IBM、微软、Amazon等巨头公司。如果注意留心各大科技媒体不难发现,这些海外巨头的消息,并不少见,一定程度它们所占据的版面更多。某款产品的新功能,AppStore的新政策,某位大佬的一句话,中国科技媒体引导着行业关注着硅谷的一举一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动向,尤其是业务和产品层面的动向,却很难被科技媒体所关注,哪怕一些动作对于行业而言很重要,或者与中国用户生活关系更加密切,但科技媒体们往往并不会给予关注,惜字如金。
这让科技企业媒体公关的很头疼,客户希望行业和用户知道自己的一些消息,却很难获得曝光的机会。于是只得求助于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要获得科技媒体的关注,只有通过口水战搏出位、内部员工爆料或者投融资重组这类“大事件”来实现。
我将这种现象总结为中国科技媒体的“崇洋”情结——不算媚外。
这种现象更突出的表现是在各种行业盛会上,如果没有传说中的海外科技界“大佬”站台,都不好意思发布招募观众的公告了。最为人所知的便是《失控》作者凯文·凯利,腾讯高管对这本书以及这个人的重视,使得他在中国圈内认知度就要盖过硅谷。如果留心观察,在中国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见到这位“老朋友”,其中一些还是一些远离互联网圈的机构所组织的。创业者、企业家们纷纷前往瞻仰,争取与之对话的机会,寻求困惑企业问题的救治良方。
类似的“硅谷大佬”,还蛮多。
久而久之,中国科技行业给人留下了一个印象:C2C(Copy2China)是基本模式,先进的技术、产品和模式均来自海外,中国科技公司都是在模仿。与之对应,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科技的未来趋势在硅谷,硅谷做什么,投资者就重视什么,创业者就做什么。
仔细看,这并非事实,因为中国科技行业的原创产品越来越多,创新能力越来越强,本土商业模式越来越多。微信、百度和搜狗等产业的创新功能甚至开始被硅谷公司模仿。中国科技业“跟随者”的帽子被戴上,中国科技媒体功不可没。要摘下,恐怕还是要靠科技媒体。
我分析了下,之所以中国科技媒体有“崇洋”情结,大概有以下原因:
1、过去几十年,互联网时代,中国确实是跟随者,很多企业确实是靠着模仿硅谷而成功的,这是事实。科技媒体理应给行业更前瞻性的内容,因此,传递来自硅谷的消息自然更加重要,满足读者痛点需求。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点才逐步发生改变,不过科技媒体的思维还停留在互联网时代。
2、编译是非常低成本的内容创作方式。不需要原创而是编译内容,这是实习生甚至兼职学生都可以完美完成的任务。这有很多好处:更及时的内容、更低廉的成本,以及,永远不用担心缺内容。唯一的问题是,大家都盯着海外一些科技媒体去做翻译,难免“撞车”。
3、媒体人对中国科技企业存在一些偏见。一些媒体对于中国科技企业有一些偏见,对中国企业的创新视而不见,或者认为是无关痛痒的,记得有一次我将百度与Google相提并论,就有一位同行说:将这两家企业放在一起对比,太抬高百度了吧。这种想法出现在普通小白用户中还可以理解(他们被媒体引导了很多年),但是科技媒体从业者,恐怕还是要放下这样的偏见才行。
4、避免给读者留下广告软文的嫌疑。一部分读者对于广告、软文还是有些挑剔或者说洁癖的,一篇文章不论好坏,上来先看是不是软文而不是内容本身有无价值。先看动机再看结果,在各种突发事件讨论中也很常见。基于此,中国科技媒体如果发布过多国内公司的消息,很容易被质疑是不是企业给钱了,是不是企业包养了,反过来,如果每天都发布Google、Apple这些企业的大小事件,却不会有人有此质疑,毕竟没几个人会联想,这些企业会赞助国内科技媒体。因此中国媒体的“崇洋”情结,很大程度实在满足读者需求。
不过,我建议中国科技媒体以后还是多关注下中国本土科技行业,尤其是创业团队。这里正在诞生着海量的创新,这些企业才是中国科技业的未来,这些企业的产品才是真正在影响着中国用户,这才是值得科技媒体关注的未来,不要再一路向西看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