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创业大潮,人人都想创业,“大多数创业者带着很好的想法,就差一个大牛程序员来实现了”,这个调侃背后是创业团队招不到技术骨干的苦楚。这是一个一直没有被很好解决的问题。100offer最近在互联网招聘行业声名鹊起,它通过拍卖的方式来解决优秀程序员的招聘老大难问题,看上去有些奇葩,它的逻辑究竟是什么?是否可以被复制到其他行业?
网络招聘玩家再多还是老大难
网络招聘市场第一代以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和中华英才网三大招聘网站为代表,本质上是简历的张贴和筛选系统,简历投递之后石沉大海,在投递简历之后等待面试通知,这种感觉不会比去人才市场接受挑选好到哪里去。前不久中华英才网被58同城收购,二次易主反映了第一代招聘网站的没落。
我现在很少听说周围的人用传统招聘网站去寻觅工作,反而是垂直型招聘网站正在崛起,比如专注互联网招聘的拉勾网、专注合作人寻觅的缘创派、将内推机制搬上网的内推网。围绕程序员的招聘需求,高端猎头会主动猎取人才。CSDN、OSChina等技术社区也已推出技术人员招聘服务。其外,朋友圈“推荐人才送Apple Watch”也是比较粗暴却常见的熟人间人才推荐办法。
尽管这么多玩家涌入,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式去寻觅高端技术人才,不过实际操作过程却并不容易。对于先要发布公司职位的招聘网站而言,优秀人才与企业职位要快速匹配,还是挺难的。而猎头的费用大部分公司难以承担,没钱烧的创业公司只能望而却步。
100offer换了一种思路来解决问题。
100offer帮助不需要工作的人找工作
之所以觉得100offer奇葩,在于它启用了一个“拍卖”模式。
100offer每周会在周一上午9:00将一定数量的程序员简历放出来“拍卖”,招聘企业免费查看简历并且给对应程序员发布面试邀约,如果对方同意,招聘企业就可以看到其联系方式进行沟通和面试。入职之后过了试用期,100offer还会给程序员发放3000元现金激励。
这些简历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技术类人才简历,条件严格:目前年薪20-80万之间,工作经历2年以上或者有具备竞争力的项目实习经历,每月8000名注册用户仅400~800人通过审核。就是说,100offer是在帮助不需要工作的人找工作,它用一种新的方式在帮助企业从别的企业挖人。
程序员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工种,转行并不太容易,并且积累的技术会随着工作经历而增值,转行代价巨大。100offer的目标用户群体在中国大约在50-100万之间,是程序员的佼佼者,不过又不是猎头的核心用户群,因为猎头的抽筋结算基于被猎取人才的薪酬,猎头要把精力放在猎取那些年薪百万的人才身上。
目前100offer已入驻程序员4万,注册互联网公司2600多家,颇受欢迎。100offer对程序员的吸引力在于很容易找到更理想的工作,2天之内10几个面试邀约,90%的通过审批的程序员都会拿到至少一个Offer;对于企业而言,减少了简历筛选的成本,已通过审核的简历相对精准,找到人才所需面试次数更少,另外费用相对猎头而言又低很多(目前还是免费的),总之,成本更低。
100offer模式是否可被复制?
我认为100offer与其他招聘网站在模式上最大的几个不同在于:
1、供给与需求翻转。第一代招聘网站是“买方市场”,它由企业先发布职位,应聘者再去挑选职位投递简历。100offer是反过来的,程序员先发布简历,企业去筛选建立并且投递面试邀约,这迎合了高端程序员“卖方市场”的特色,即供给更加稀缺,供小于求,毕竟高端程序员都是“不需要工作的人”。它带来的一个好处是,供给方体验的大幅提升(程序员),程序员使用传统招聘网站10次投递都很难出一次面试,而使用100offer程序员1次投递人均能收到14个面试,在100offer程序员都是稀缺资源,被企业“倒追”。
2、实时拍卖效应。100offer并没有一下将所有程序员简历曝光出来让企业随时去筛选(某些招聘网站就是这样做的),而是采取了类似于唯品会闪购的模式,约定一个时间,所有企业去争抢某一批建立,形成竞争氛围,对于卖方来说(程序员),将有更好的体验,即更多的靠谱面试机会,前面提到的1次投递14个面试。预约购买、产品首发、双十一抢购、滴滴打车周一免费乘车、唯品会每日闪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严格筛选供给。100offer首先对程序员简历进行了严格把关,筛选出来他们认为优秀的程序员,并且还有招聘体验师可协助优化简历。随着100offer的壮大,更多优秀程序员会首选乃至只选择它,这样需求方需要中高端程序员则会首选100offer,最终形成一个滚雪球的效应。这些都帮助需求方节省了大量的筛选成本。
这些特征点未来或许可以复制到更多具有明显供需关系的领域,比如征婚网站,现在同样面临低效问题,如果通过类似于100offer的方式来做单身女的“拍卖”恐怕效率会更高。比如酒店预订,如果淡季游客才是稀缺资源,是否可以反过来做“游客定时拍卖”?再比如广告投放系统,对应到广告位和广告投放需求,未来是否有可能嫁接此模式?
总之,涉及到供需关系的业务,都可以参考下100offer的几个关键点。
100offer的模式参考了美国的Hired。就像Uber这家现象级公司所形成的启迪效果一样,Hired未来很可能会启迪更多招聘行业之外的相似模式公司产生,100offer或许只是开始。
微博@互联网阿超 微信 罗超(luochaotmt)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