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云报道原创。
在新科技革命中,将网格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工业互联网,正在将人、机、物全面互联,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连接,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助力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
工业如何在快速变革的数字时代,感知、响应巨量复杂的信息,从而更好的应对市场需求与不确定性,实现动态策略优化与智能全局决策。
云计算加持下的工业互联网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总体策略。将算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无疑是云计算最好的机会。
制造业转型容不得半点虚幻
事实上,国内企业都面临广泛而具体的数字化问题。
中国制造业急需数字化转型,国家政策也多次引导,自2018年起,“发展工业互联网”已经连续5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2-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至37.3万亿元,年均增长6.3%,远高于同期全球工业增加值2%左右的年均增速。
市场主体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也愈发强烈。
但技术与实务的结合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工业互联网并非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流程简单相加,而需要触及实际需求的精准定位,并且利用技术的逻辑改造传统生产。
工业互联的对象是各个标准化环节,在实际运行中信息化投入巨大,各业务体系所产生的信息量级与复杂程度本身就需要投入大量运营成本,业务体系间的沟通不畅又会造成数据孤岛现象。
庞大且持续翻新的信息库需要更高规格的数据处理能力与处理方案,这正是云计算所需要提供的核心技术。
工业互联网的一个痛点在于计算与整合,如何充分利用数据是眼下最重要的问题。
可以看到,在现有云服务数据集成与数据管理能力的支持下,各家云厂商都已经在与企业的实践合作中,积累下大量行业经验。
这些信息与数字模型沉淀到各自的云技术平台上,最终落脚点在于如何通过高性能的计算为生产流程提供正向反馈,形成标准化、通用的应用能力。
技术如果只是悬浮于实用之上,便只是一种抽象的前景,无益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
大体来看,当前涌入工业互联网赛道的企业,总共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工控企业以及大型设备生产商。由于是“科班出身”,根正苗红的它们熟谙工业制造的所有场景与流程,而且本身就可以直接作为工业互联网的“试炼场”,还能够为第三方提供开发环境,可以说是具有非常明显的先天优势。
不过,此类企业也面临挑战。首先是数字化人才相对缺乏,尤其是缺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人才储备;其次是大量的中层和基层员工对工业互联网的认知仍需要提升;最后是生态基本上集中在自己的供应链上,难以外延。
第二类是较为“纯粹”的应用厂商和云计算供应商。这一类企业具有非常明显的数字化特征,而且在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执行力和效率也更高。
然而,此类企业缺乏工业制造基因,对生产的场景和流程理解相对困难,对工业企业真实需求的把握过程较长。此外,由于缺乏理想的测试环境,可能较难及时打理和测试自己的产品。
第三类企业,则是既懂工业制造,也懂数字化技术;既有生产环境,也有测试平台……这一类企业的数量,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云计算要走到实践一线去
在助力工业企业上云用云云化,构建工业互联网方面,各家云服务厂商都以各自不同的特色在万千工业企业中发挥不同作用。
这些厂商利用自身的硬件基础、技术实力和数据系统优势,摸索出一套帮助万千工业企业进入工业互联网的方法论,推动着整体行业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双螺旋发展。
其中,阿里云以算力算法优势以及云钉一体的技术系统一体化便利,服务了多样化的工业企业;华为云则主打“云+AI+联接”;京东云基于熟悉的供应链基础,提出“数智供应链”的概念。
自诞生以来,阿里云就一直是“制造强国”的积极参与者。过去几年,阿里云将制造业视为重点投入的领域。
从技术层面看,阿里云通过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助力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数据全场景打通、生产线全流程优化、产业链全领域协同等业务突破,从更深远的层面则助力制造实现增效降本、绿色减碳等高质量发展。
目前,阿里云已广泛服务石油、煤炭、清洁能源、钢铁、水泥、化工、电子、汽车、装备等领域的2万家工业企业。
在采矿业中,阿里云将工业互联网与采矿业深度融合,背靠阿里云中台,助力企业上云用云,推动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产业升级,全面推动矿山行业数字化转型。
在汽车制造业,阿里云依托旗下产品,帮助经销商与主机厂间实现信息协同,更快一步找到问题、解决问题;
阿里云还为研究自动驾驶的汽车主机厂提供算力支持,提高自动驾驶模型训练效率,真正拥有“云上竞争力”。
华为云则选择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FusionPlant,聚焦三方面构建能力:华为云工业智能体、联接管理平台和工业应用平台,定位做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黑土地,聚焦“云+AI+联接”。
在这一平台上,华为云同样推崇生态之力,联合行业伙伴和行业Know-How,提供工业全场景的解决方案。
目前在石油、化纤、石化、钢铁、煤焦化、电子装备、汽车制造、电动车制造等多个领域,华为云已经拥有大量的成功案例。
中国石油联合华为共同打造了勘探开发认知计算平台。
借助认知计算平台,大港油田实现了油气水层位的智能识别,平均时间缩短了70%,识别准确率达到测井解释专家水平;
在油气生产领域,油井异常工况诊断准确率达到90%以上,油田管理实现减少作业维护费用20%,提高生产时率2%。
而京东云以自身供应链优势,提出“数智供应链”的概念,通过整体供应链大循环中的数字化管理,实现产业联结、数智创新及生态融合,降低社会成本、提高社会效率。
京东云为中航供应链打造了统一的航空装备供应链数字化平台,所有的供应商、客户、生态伙伴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交互、业务协同,大幅提升了航空供应链的效率。
基于此,中航供应链能够广泛连接客户和生态合作伙伴,实现供应链全链路信息共享、数据交互与业务协同。
全面整合系统端与供应链需求,解决效率、协同的问题,实现供应链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根据麦肯锡发布的中国云计算最新调研洞察显示,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中国在云计算的迁移速度上可谓突飞猛进,已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中国的公有云市场规模有望在未来几年再增长一倍以上,从2021年的320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900亿美元。在国内高速增长的基本盘下,任何厂商都有充分发展的可能。
随着消费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未来发展的关键驱动,势必会落在工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但随着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走向纵深,落地实施的挑战也更加凸显。
如何完善一些产业链重要环节,如何确立一个产业链各方满意的盈利模式,彰显其规模效应。
解题思路一直埋在实践之中,坚持问题导向,挑战也是使发展更进一步的机遇。
云计算竞争的下半场,只有在产品趋于同质化的环境中确立核心优势,才有可能把握住时代革新的机遇,成为技术与工业社会深度融合的先锋。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拥抱千行百业,数智化制造正在多领域多场景落地开花,新兴技术与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不仅勾勒出日新月异的数字社会,也让实体经济活力更足、动力更强。
云计算的发展,终将深入社会生产中的各个场景。
而这背后,则少不了阿里云、华为云、京东云等云服务企业,以数智化的技术力、生态力和系统力,助力工业企业数智化转型与进化,为数智化时代下工业互联网的“铺路搭桥”。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