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旗舰是三星在手机业务上一贯采用的市场战略,今年8月份,S6 edge+和Note 5两款旗舰机如约而至,配备更大尺寸曲面屏幕的S6 edge+和同样大屏幕主打商务人群的Note 5,给消费者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到底该如何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这个问题由来已久。
三星同期发售两款旗舰机,目的肯定不是为了让二者相互竞争,而是扩大品牌的人群覆盖面,以差异化的产品占领更大市场。S系列定位高端,代表着三星在全球手机制造领域先进的技术能力,而Note系列则主打商务市场,从功能和易用性上都更加倾向于移动办公。结合以往的销售数据来看,二者都占据一定市场。
苹果从iPhone 6起也开始效仿三星实行“双旗舰”战略,同期推出更大屏幕的Plus版本,但其受欢迎程度却大不如iPhone 6,销量不及后者三分之一。苹果双旗舰战略遇冷原因在于两款产品除了屏幕尺寸不同,差异化并不明显。这种状况恰恰与三星两款旗舰机形成对比,并且随着新一轮宣传攻势的展开,三星的双旗舰战略逐渐开始奏效。
在我看来,三星双旗舰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营销更加立体化,更具进攻性
8月份的新品发布会后,三星在全球市场启动了一些列的营销活动,且十分具有进攻性,在美国市场,为了与咄咄逼人的苹果相抗衡,三星推出“终极试驾”计划,苹果用户只需花费1美元即可使用S6 edge+和Note 5一个月,试用结束后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购买与否。这项计划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从苹果手中抢走用户。
在中国市场上,三星自9月份起开始启动双旗舰全国巡回品鉴会。10月12日,三星双旗舰全国巡回品鉴会上海站启动,给了消费者一个近距离体验这两款最新产品的机会。与其他手机品牌将主要精力放在线上不同,三星对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同样重视,通过品鉴和体验两种方式,似乎是在刻意强调产品的直观感受和使用体验,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使得营销更加立体化。
2、产品差异化明显,选择度更高
如何在S6 edge+与Note 5之间做出选择,是许多消费者面临的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三星在双旗舰战略上选择度更高。S6 edge+最为抢眼的部分在于其搭载的大尺寸曲面屏幕,时尚和富有极强科技感的外观受到年轻人群的追捧,而功能更加强大的S-Pen则让Note 5成为移动办公利器,在移动办公趋势之下,大批商务人群选择了Note 5。
给予用户更多选择是赢得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当产品的覆盖面足够大且差异化显著时,用户总能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产品。
3、科技含量和智能化程度更高
三星每年在科研上的投入远高于苹果等科技公司,使得三星在智能手机业务上掌握着较多的核心技术,比如曲面屏幕技术、手写笔还原真实书写体验等技术,都让众多手机品牌望其项背。S6 edge+ 更大的双曲面侧屏以及超窄边框设计,并非只是外观上的创新,配合其独有的操作系统能够实现更为丰富的快捷功能。而Note系列的灵魂S-Pen则在Note 5身上变得更加强大,配合笔身功能键实现快速自由书写、截屏等操作,让整个产品更加智能化。
在智能手机不断更新迭代的背景之下,谁掌握着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尽先机。在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程度上,三星有自信的理由。
总结:
截至目前三星官方尚未公布两款旗舰机具体的销售数据,但从媒体报道来看,S6 edge+和Note 5两款旗舰机有着不错的开局。在韩国市场上,两款新品推出后三天销售超出10万部,这个数据超出去年Note4和Note Edge的销量。今年三月份上市的S6 edge销量同样惊人,甚至超出三星官方的预期,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全球市场上,苹果被视为三星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三星无论在市场战略还是营销模式上都极具针对性,至于其他“鱼目混珠”的品牌,三星似乎并未放在眼里,在强势营销和对产品的自信之下,一如既往的双旗舰正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智能新势力。
本文作者郝小亮,最极客创办人,TMT领域观察家评论人,《商界评论》《计算机应用文摘》特约评论员。20余家网络媒体专栏作者。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