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百度百家)
去年的7月10日,AppStore度过了自己6岁的生日。一个月前的苹果开发者大会上,蒂姆·库克刚刚宣布了一项惊人的数据,AppStore上线至今的应用数量已超过120万。庞大的应用数量也让"僵尸应用"在全部应用中的占比逐步攀升。到了2015年1月份,这一比例已经达到83%。这意味着在AppStore不改变"被发现"规则的前提下,新应用抛头露面的机会将十分渺茫。
App已死?这样的疑虑开始困扰创业者和应用开发者。与此同时,各大平台的应用增长速度却依然居高不下,2014年底,安卓平台应用数量达到143万,首度超过IOS,而2014年全球移动应用的使用量较之往年也增长了七成。这或许可以说明基于App产品创业环境愈发艰难,但App这一产品形态本身依然保持着极为强大的生命力。
应用数量猛增源于开发门槛的降低
早在三年前,全球第一百万个移动应用诞生之时,国内某家媒体就曾探讨过导致App数量高速增长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开发应用门槛的降低。根据统计,开发应用数量少于10个的开发者占到了总开发者的80%以上。这80%中的一部分为个人开发者,一部分则是通过提供创意并将编程任务外包给剩下的20%中某些人完成应用的开发,而新应用的所有权则归自己。"人人都可以成为开发者",这在移动互联网早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那个时候想开发一款移动应用意味着首先要通过运营商放行,还要与硬件和质保问题做斗争。
如今,移动应用开发门槛已经降到几乎为零,这要归功于众多自助生成App平台的出现。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App自助"或者"App生成",结果中出现众多自助生成App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用户可以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制作出一款App,并发布至各大主流应用市场。这些平台不仅针对社交、媒体、电商等类型为不同需求开发者提供了不同的模板选择,而且还在每个类型的App中提供了众多风格不同的样式,用户只要填写应用名称、介绍等必要信息便可直接生成一个App以及独立的后台管理系统,在后台用户可以进行内容管理、广告管理、发布商品等操作,整个制作流程不足5分钟。
"零门槛"对于移动应用数量的增长助推作用可以用"可怕"形容,有数据统计IOS和安卓两大平台应用数量加起来在300万左右,其中通过App自助生成软件生成的就占到30%左右,当然这些应用中的大多数应用使用率都很低,甚至有些应用从诞生就被弃之不用。开发门槛的降低在促使移动应用增速提高的同时,也拉大了僵尸应用的占比。
App没有死,只是创业环境愈发艰难
对于以App为产品形态的创业项目而言,开发成本、推广成本以及用户获取成本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同类创业项目的不断涌现和互联网巨头的涉足也让创业团队的生存机会几乎被挤占殆尽。与此同时,诸如微信这样的超级应用不断延展产品线,也让App这一产品形态的前景开始遭到质疑,悲观者甚至发出"App已死"的哀鸣,持此论调者众多,但其论据却大多站不住脚,充其量只能证明App创业环境愈发艰难。
驳斥此种论调的一个有力事实论据在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据人们手机屏幕的仍然是各式各样的App,尚没有一个新的产品形态能够取而代之。有人说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正逐渐代替App的位置,因为对于企业和商家而言,微信面向认证账号不断开放的服务接口以及庞大的用户群体足以满足其商业化的需求。不过别忘了,微信这个超级App本身形态就是App。也有观点称用户经常使用的应用集中在几个必需的App上,因为日常社交、购物、出行等需求完全可以通过这些App集中解决,不需要再安装其他应用,因此得出新应用机会渺茫的结论,对此我不敢苟同。用户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够在用户手机中留存的下来的应用必然满足了用户某些刚需,这是产品能否获得用户认可的问题,并不是App产品形态的问题,也不能证明App的过时或者说衰落。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H5技术的发展,使得H5页面在产品体验上已经无限逼近于独立App,市场上开始出现大量基于H5技术的轻应用,将众多应用以H5页面形式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当然大多数该类产品的形态仍然是App。又或者是百度直达号的做法,将商家、企业、本地生活服务商以H5页面形式进行整合,并通过移动端检索让用户快速直接地对接所需服务。这种模式对于创业者来讲固然是个好的推广渠道,但问题在于过分依赖大平台提供的流量支持,很难说将重蹈PC时代竞价排名机制的覆辙。同时创业者对产品缺乏足够的把控力,限于各种规则且疲于应对突发的平台政策调整。相信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在这方面感受颇深。这也是为什么许多PC时代尝到甜头的站长宁愿投入大量金钱打造独立的App也不愿使用微社区等产品,因为用户攥不到自己手里,缺乏安全感。
抢救濒死App关键在于盈利模式
应用市场中免费应用的数量占到了大多数,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开发者而言,想通过App本身的安装量赚取分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国内用户没有为App付费的习惯。当这条路走不通时,所有的开发者都在思考自己的盈利模式,因为无论从获得资本市场认可还是产品的长远发展来看,盈利模式都是迟早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功能较单一的工具类App,因为盈利模式不清晰,通常被投资界视为侏儒项目。
那么该如何为自己的App找到一条合理且持久的盈利渠道呢?很显然,PC时代靠流量直接变现的模式在移动时代已经行不通了,因为移动广告无论在形式还是规模上都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单纯通过点击量投放广告盈利远远无法保证开发者的收益。特别是对于天然不具备盈利点的工具类应用,空有流量却无法变现,往往死于探索商业模式的路上,或者被巨头收购,这是最好不过的下场。有没有一种可能将众多商家(广告主)、App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广告分成的方式实现商家、App所有者、用户的三方受益,既保证商家的广告投放效果,又保证App的收益,同时又能吸引用户呢?
这当然是有可能的,由于移动广告的糟糕体验,许多应用都在尝试用给用户带来收益的方式保证广告主和平台的利益。比如用户在某些新闻客户端中点击广告可以获得金币,有些锁屏应用甚至直接与用户进行现金分成,也有些平台整合众多商家和App开发者资源,将商家广告投放至各个App内,开发者再以收益诱惑带动用户的点击,点击量的增加同时保证了App所有者和商家的利益,可谓三方受益。这对大量缺乏变现能力的移动应用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盈利模式。
前不久日历应用Sunrise以1亿美元卖身微软,一度引发人们对缺乏盈利模式的移动应用命运的唏嘘,虽然说被巨头收购也是证明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但想必大多数开发者的初衷并非如此。对于那些怀着理想主义仍然挣扎在死亡边缘的App项目而言,生存还是死亡,是个问题,而问题的答案便在于尽早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