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的成功不代表自媒体的胜利

柴静携《穹顶之下》回归公众视野,由其引发的讨论仍在网络上持续发酵。离职央视之后,柴静以个人名义针对雾霾问题展开调查,并最终以公开演讲和网络视频的方式将调查结果呈现在公众面前。脱离体制后的柴静,其身份转变为自由独立的媒体工作者,或者说"自媒体",《穹顶之下》的成功因此也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自媒体人的一片欢呼。

在许多自媒体人看来,《穹顶之下》甚至代表了"官媒和自媒体在影响力上的分水岭",对此我并不认同。《穹顶之下》的成功并非自媒体的胜利,而是柴静本人及其团队制造、引导舆论能力的集中体现,功劳应该归于集体,而不该过分夸大柴静个人的价值。事实上公众并非对团队的作用视而不见,而是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只有站在台前"表演"的柴静。

任何经过事先反复斟酌和精心编排的演讲在本质上都是一场"表演",而表演者的背后则是包括策划、文案、编导在内的制作团队。从此种意义上讲,《穹顶之下》不是一起新闻调查,而是一场新闻表演。罗永浩曾在公司新品发布会上笑称自己是公司的吉祥物,这句话并非全是自嘲。对于锤子科技来说,罗永浩便是那个站在台前的表演者,幕后导演则是整个锤子团队。倘若锤子手机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你能说原因在于罗的个人魅力吗?

当然,我并不否认柴静在此次新闻调查中的主导作用,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柴静多年的央视记者工作经历和人脉资源沉淀,才使得此次调查过程还算顺利。试想,若换做其他没有官媒从业背景和人脉资源的自媒体人,这起调查的可复制性几乎为零,即便是柴静,在采访过程中也遭遇到了种种阻力。况且所谓自媒体,不论在现行的新闻体制之下,还是在广泛的公众认知中,都仍旧是个"野路子",名不正言不顺,连基本的采访权都不具备,遑论采访和调查。

在我看来,自媒体人完全没必要因为柴静的成功而欢欣鼓舞,甚至鼓吹自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种种优越,寄望改变整个传媒行业格局。《穹顶之下》的成功并非自媒体的胜利,无论从新闻体制约束还是操作难易程度上看,它都不具备普遍的可复制性,短时间内也不会新闻行业带来大的改变。它所能唤醒的只是媒体人对行业和自身的重新审视,它所能激起的只有自媒体人的满腔热血和一厢情愿。

自媒体之所以为柴静欢呼,或许并非出于对更为独立自由的"自媒体"本身的热爱,而是对落后的充满教条主义和种种证件限制的新闻体制的不满。正如《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所言"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这似乎可以解释自媒体人和众多网络媒体,在视频《穹顶之下》的传播效果远超传统媒体的情况下近乎幸灾乐祸式的种种表现。

柴静的成功引起自媒体人的集体狂欢,而集体之所以能够陷入协同一致的狂欢,原因在于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痛恨的对象,而非出于对某一项事业的热爱,当然还要有一个人来扮演领袖的角色。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做到了,后者就会理所当然的成为受尊敬和膜拜的英雄,这与小孩子崇拜奥特曼没有多大分别。

......................................................................................

‍‍用图文和视频解读科技与商业,欢迎关注先睹。‍‍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03-04
穹顶之下的成功不代表自媒体的胜利
柴静携《穹顶之下》回归公众视野,由其引发的讨论仍在网络上持续发酵。离职央视之后,柴静以个人名义针对雾霾问题展开调查,并最终以公开演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