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奇点大学教授Neil Jacobstein、Brad Templeton、Raymond McCauley应百度百家之邀,在故宫太庙为200余位百家作者、罗辑思维会员举行内容为《人工智能重塑生活》、《网络计算冲击未来》和 《生物数字技术创新爆炸》的专题授课。三位教授在不同的主题里,围绕当下的信息技术、能源环境、未来变革等角度向到场的200余位参会会员,逐一分享了有别于传统方式的知识传递,并且就其中多个话题与百家作者展开多层次交流。
作为有幸参与全天课程的参与者,我很庆幸自己在第一时间里能聆听到这些前沿理念和技术,而这个过程中和百家作者交流探讨的一些问题,也足以让我自己在事后反复学习这些授课内容。当然,对于三位教授的授课内容而言,我根据其内容进行整理的几个问题,亦期待能与更多参与者共同交流、分享。
1、技术过度是好事还是坏事?
Neil Jacobstein教授指出,目前我们所生活的方式大多是一个线性思维,而指数思维因为有巨大的变量,而未来有可能成为解决贫困、环境、能源等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指数思维推进的技术变革、技术增长等方式,都能在基于指数思维的基础上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教授还建议目前在线性思维公司工作的同学,应该寻找具有指数思维的公司机会)。
而在这个话题上,我与多位百家作者在群里就技术通过指数思维得到提升后,会不会发生过度的问题。比如,当前的美容技术已经足够使用,而通过指数思维让目前这种程度的美容技术得到提升之后,会不会给现实需求带来一定的阻力?一个爱美的姑娘在当前的美容技术下,可以通过美容手术变得更美,而人工美容技术过度的话,会不会带来的结果则是毁容?
百家另一位作者庄帅对我的这个问题持不同看法。他认为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会进行自我调节,因而不需担心技术过度带来的变异。他认为即便在能源问题上,技术过度带来的结果也是趋于调节和改变方面,而在造成负面影响方面的几率也不会是大问题。另一位百家作者罗东则认为,技术变革带来的趋势确实是乐观,但需要基于当前的现实层面问题,比如能源问题就需要考虑现实状况,而不是技术过度就可以解决能源的供给问题。
这个问题在之后的两位教授的讲解中也有所设计。Ray教授指出未来的基因序列问题上,就可以通过技术问题而对DNA进行观察和选择,而Brad教授分享的网络计算和无人驾驶汽车等方面,也提出了技术对于变革现实环境的影响:即某些方面技术变革发展确实是当前环境所需(比如Google无人驾驶汽车),而一些技术变革则会带来现实拷问(比如DNA观察与选择带来的负面效应)。
2、技术如何突破当前桎梏?
Brad Templeton是Google公司无人驾驶汽车的顾问,作为专注网络技术与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的负责人,他认为未来的汽车驾驶趋势,将迈向机器人代替人类的方式。Brand教授在分享过程中提到,目前每年数以万计的车祸死亡人数,一方面固然有汽车驾驶员自身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大多汽车厂商的思维是惯性思维所致。因此Google无人驾驶汽车,在未来或能通过技术突破,实现全方面替代人为驾驶汽车的趋势。
Brad Templeton教授认为机器人驾驶汽车的优点在于其不在乎等待,也不在乎停车需求,在补充等量是否便捷方面也没有特别的要求,较之目前的人为驾驶汽车,机器人驾驶汽车在基础使用方面完全可以带来全新的体验。另外,机器人驾驶汽车带来的另一个好处,还在于其能解放人类身体行为,比如一辆机器人驾驶的车上,乘客完全不必呆在沉闷的驾驶室而可以在第二层车厢进行观光(法国一家汽车公司已经研制出此类汽车)。
在Brad Templeton教授播放的视频中,Google无人驾驶汽车能自动泊车、能自动减速、能自动避让行人和障碍物,而且所承载乘客的乘车体验都非常好(没有各种颠簸),可以说是目前在某些方面超越于当前驾驶体验的自动驾驶技术。不过,我细心的观察到,目前这辆已经上路测试的Google无人驾驶汽车,在时速上并未超越人工驾驶速度(时速貌似30公里?),所以,问题来了:
机器人驾驶技术(无真人驾驶)带来的人力解放和体验,确实是一种可以无限畅想的空间,但在时速方面,无人驾驶汽车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如何提升时速,这便是无人驾驶汽车最大的挑战。在Brad Templeton教授展示的视频中,Google无人驾驶汽车通过GPS、雷达和红外扫描的技术方式感知周围障碍物和危险,但这些技术就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并不能达到快速行驶中立刻给予返回操作的指令(比如快速行驶过程中因为前方突发的障碍物而立刻停车),这也是Google无人驾驶汽车为何时速不快的主要原因。
归根结底,这种桎梏出现的问题,仍然是技术方面的瓶颈原因。
如果无人驾驶汽车在感知外界障碍物时,能在反映以及给出执行决策的过程中达到人类本身的真实程度,那么无人驾驶汽车的未来将是引发新的技术革命的爆发点。不过,虽然这个问题目前看来无解,但相信技术的变革会带来不一样的变化,或许这个问题也在不久远的未来即可得到全面解决。
3、基因测序:会引发伦理与道德冲突吗?
Raymond McCauley教授是奇点大学生物学和信息学项目的负责人,在他的《生物数字信息技术创新爆炸》的演讲中,他认为解读DNA、编写DNA和破解DNA在未来将实现超越成为新的显学。在这方面,目前的一些公司正进行探索和实验(教授列举了23and ME公司为例),比如其中一项措施即为:通过人的唾液、细胞等方式,用DNA扫描的方式诊断人的身体状况,并与之进行更科学的治疗和意见。
Raymond McCauley教授指出的是,这种方式首先需要在基于每个DNA都有排列基础,其次在具有技术实现的设备和方式上(比如具有工程学设计的可扫描玻璃条等),最后通过激光处理、摄影机观测等方式进行实现。而在价格方面,Raymond McCauley特别指出,目前生物学也具有摩尔定律,因此未来随着摩尔定律的规律,这种基因测序的成本也将会有价格的革命变化(Ray指出未来基因测序的价格可能只要1毛钱)。
DNA序列带来的实际作用,就在于通过基因测序方式带来选择带来选择需求,Raymond McCauley教授列举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的“生命树”实验,即在100个测试物种中,通过“好吃的、可爱的”预定条件,在水岛2、黄瓜、骆驼、蚂蚁、石斑鱼、牡蛎等产品中进行选择。这种技术变革实施在人类身上,则可以实现对身体状况的观测,比如这种技术显示人类身体上具有的癌症、呼吸道感染火哮喘等症状的时候,可以对症下药。
而在未来,这种技术变革还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比如羊水穿刺检查、乳房造影检查、结肠镜检查等,甚至于在未出生的婴幼儿身上,也可以通过这种技术变革进行检查获知胎儿潜在的病症或出生特征……
这个问题上,有作者提出基因测序可以获知潜在的身体状况和结构,那么是否会造成偏见和歧视?Raymond McCauley教授在这方面的观点是确实会有这样的问题,但对于基因测序问题来说,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帮助人类解决缺陷。比如通过基因测序可以获知一个未出生的胎儿具有身体缺陷,那么就可以通过后天方式进行需求方面的改善,对于真正的技术,更应在于弥补人类缺陷,而不应成为造成人类分裂的原因。
但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伦理与道德冲突的关键所在。
人工说多年前轰动一时的克隆羊“多莉”引发的伦理与道德冲突,其实质与关键在于人们对克隆技术缺乏全面了解的话,那么基因测序,则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拷问。虽然教授的出发点是趋于好的方面设想,但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的人类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是将这种技术作为甄别缺陷进行弥补还是进行舍弃,这在我看来正是一个伦理与道德冲突的关键因素。
4、技术变革的多面性:未来可待
在整整一天的授课交流中,三位教授分别在不同领域里,竭他们所能为在坐的求学者交流前沿技术和理念,而对于不同的提问者,教授也分别在宝贵的时间里给予最大可能的解答。另外,教授还为每位参与者带来了美国本土的礼物,内容包括有奇点大学出品的畅销书《奇点临近》和纪念笔记本等。
三位教授分别从指数思维、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基因等方面进行科学阐述的角度,也让每位在坐学员脑洞大开。对于其中我与其他百家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其中一些已经由三位教授在授课内容中给出了答案,另外一些未解之问,还有待于未来的探索和实验。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技术变革带来的动力和变化已经显而易见,一些新兴的技术和变革,也正日趋影响着我们的当前生活。另外,基于现有技术现状和环境发展的方式,这些前沿的理论与变化,在日后成为新的应用和实践,亦不是难题。因此,从乐观的角度来说,技术催生新的世界,这一点正是目前所有人类所期许的。
但从悲观的角度来看,技术能否会产生阻力,这个问题亦有待我们重视、考量和观察。
--完--
作者简介:朱翊,中国第一批blogger作者(11年blog写作经历)。知名意见领袖、互联网媒体人,逐一传媒公司创办者。长期关注互联网商业趋势与案例研究,涉猎TMT、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品牌传播与管理、家电数码等领域;目前从事公关、营销、品牌等管理工作。个人微信号:izhuyi;个人公众平台帐号:zhuyiweixin
---------我的说明线----------
我已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自媒体、网易云阅读、网易新闻、今日头条、凤凰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搜索我名字“朱翊”即可订阅。我所撰写的文章都是我个人观点,不保证客观,但仍然欢迎您与我交流探讨。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