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比特网报道,广东省消委会日前首次发布手机预置应用软件调查结果,该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智能手机销量已经超过3亿台,其中仅安卓市场就有接近30万的应用软件,全国预置软件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30亿元,然而有98.6%用户不希望手机预置应用软件。
这个数据虽然还没到100%规模,但这个数据已经透露出手机厂商强制预装APP的行为,正成为成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节奏。
然而,客观的事实是,无论普通用户对这种流氓行为何其反感,但这些本性充斥着流氓和无赖方式的手机厂商,并不会立刻将预装APP行为停止。对于这些手机厂商来说,革除预装APP无异于重新逼迫自己站在道德与利益的交接口,因此利益大于用户体验的感受下,他们并不会轻易删除预装APP的行为。
手机强制预装APP:商业的道德与底限
手机厂商对出厂手机进行预装手机APP的行为,归根结底是利益的驱动。
大多APP开发商在市场推广需求面前,都会选择与手机厂商合作,即手机厂商将开发者的APP强制预装在用户购买的手机身上,一旦用户打开手机时便会强迫用户进行使用。其中最为恶劣的现象还在于,很多APP的预装是强制性的,普通用户根本无法卸载,只要用户激活该应用,就会被手机厂商视作增加了一个活跃用户。
而每个活跃用户对于厂商来说,则意味着预装的收入有了新的提升。根据目前知乎等社交平台整理的数据得知,当前市场上的预装APP单价几乎在1-3元之间,一款出货量在百万台左右的智能手机,其依靠预装一个APP所带来的营收往往就是数百万元,而一款手机如果同时预装数十款APP应用,其创造的利益收益更为可观。
于是,这条产业链越演越烈。
除了手机厂商之外,一些来自民间、非官方甚至官方的ROM开发者,也会不失时机地在自己编译、打包的ROM中嵌入各种强制预装APP应用,而一些并不具备开发技术和经验的个人工作者,也会通过这种方式在网上发布自己修改的ROM系统。当最后一个普通用户不小心沾染了这些预装应用之后,其所承担的手机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但是,并没有任何一个手机厂商,或是ROM开发者会注意到最终的消费者感受。
手机强制预装APP不能卸载:后果很严重
在一些老人机、儿童机或是低端机领域,强制预装APP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大多手机厂商甚至还将强制预装手机APP,作为专为老人、孩童领域进击的主要方向。
因为老人和孩子群体对手机APP、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认知与防范并不熟悉,大多用户群体在基于手机出问题故障的前提下,都不会贸然删除手机里的各种应用。而大多专业从事手机APP预装的厂商,便会在这种现实情况的下,将预装领域伸向这样的特殊群体。
而大多来路不明的APP被强制预装在手机身上,其带来的隐患也非同小可。
最直接的表现就用户的手机卡顿、变慢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很多手机连基本的通讯功能都无法满足,一些情况更为恶劣的手机APP被预装在用户手机中,还会通过内置的侯门或漏洞程序肆意扣除用户的话费或流量。在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预装APP领域里,大多来路不明的APP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其中扣除用户流量和话费等方式,是较为常见的方式。
另外,强制预装的APP对于用户的手机使用体验,也会带来干扰和影响。
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智能手机,都是基于android进行二次修改或编译二来,因此其在技术、标准等方面,也并不会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这样的手机如果被强制预装上APP之后,其被带来的首要效果便是手机的整体使用体验被降低。除此之外,被强制预装来历不明的手机APP,对于普通用户的隐私保护是一个巨大挑战,一些来历不明的手机APP,在用户隐私、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并不具备严格的标准,因此这样的APP对于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本身就是一种不安全的行为。
那么,普通用户要怎样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隐私信息不受侵犯呢?简单的来说就是尽量不要安装来历不明的APP,对于手机里已经被预装的APP,可对其进行ROOT之后再彻底清除的方式,亦或是直接刷机更换ROM的方式进行连根清除。
强制预装APP:手机厂商还有多少路可走?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手机强制预装APP已经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而且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对强制安装APP作出明文规定,因此在现有的市场情况下,规范和维护手机市场上的APP强制安装应有,除了亟须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相应政策之外,手机厂商的自律和自我约束,是首当其冲的重要方式。
对于大多手机厂商来说,暂时的预装APP方式虽然可获得一定程度的金钱收入,但是长此以往,手机厂商最终失去的则是整个市场和忠实用户的背离。对于一些并不具备生态链,也不具备手机硬件品质考验的厂商而言,强制预装APP在手机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会远远大于其当前所得的暂时收益。
过于在意预装APP而带来些许收入,这样的手机厂商并不会走得太长远。
在手机产业这条线上,做一个认真做事的厂商,远比做一个流氓式的厂商,要重要得多。
--完--
作者简介:朱翊,中国第一批blogger作者(11年blog写作经历),知名意见领袖、互联网媒体人,逐一传媒公司创办者;长期关注互联网商业趋势与案例研究,涉猎TMT、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品牌传播与管理、家电数码等领域;目前从事公关、营销、品牌等管理工作。个人微信号:izhuyi;个人公众平台帐号:zhuyiweixin
---------我的说明线----------
我已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自媒体、网易云阅读、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等平台,搜索我名字“朱翊”即可订阅。我所撰写的文章都是我个人观点,欢迎交流与探讨。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