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上的女孩

原标题:煤矿上的女孩

今天的煤矿跟以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答案可以有很多,但有一个变化非常具有代表性:这是一个女孩儿们开始走进煤矿、走向生产一线的时代。

以前的煤矿,当然是有女性身影的,她们或许是食堂里做饭的大姐,在某个场站里过磅的女士,抑或是后台记账的财务人员。但是深入一线,往往是男性煤矿工人才会选择的工作。

几千年以来,大家都在说,“煤矿不适合女孩”,因为:

煤矿苦。矿区基本都在荒郊野外,需要在风沙、严寒、高温里生活工作,条件艰苦。

煤矿脏。采煤、运煤、爆破等往往在露天环境下进行,煤灰满天飞。

煤矿累。各环节的任务艰巨,许多都只能工作人员徒步、手动完成。

煤矿险。矿区的工作条件恶劣,造成巨大的安全风险。

“女孩走进煤矿”,似乎是不可能发生的。直到我在某科技企业的发布会上,看到了一张照片。那是一座冬天的陕北煤矿,阴沉的天空下、漆黑的土坡上,坐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儿,她的膝盖上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她红色的羽绒服是整个天地的一抹亮色。

看到一只黑天鹅,于是“世界上全是白天鹅”的命题就不攻自破。这个女孩儿的身影,让我们敏锐地感受到,“煤矿不适合女孩”的定律已经改变。煤矿开始欢迎女孩儿们的到来,女孩们也开始了解煤矿、改造煤矿。

那位发布会上的女孩,名叫冬冬(化名),是一个从事煤炭物流数字化的产品经理。她告诉我,她和数名同事长期驻扎在包头,探索煤炭行业的数转智改,团队中,产品、运营、测试、工程师等岗位都有女性。

煤矿,是传统实体行业的代表之一,其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探索。从一个普通女孩的身影出发,我们或许可以拨开时代议题的宏大外壳,看到更真实、更具象的转型价值,去理解数字智慧,究竟是如何将一线煤矿人员从苦、脏、累、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让沿袭了几千年的煤矿刻板印象及行业定规,开始松动。

更智慧的煤矿,就是更适宜人栖居的地方

数字化、智能化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想,煤矿可以给出一个答案,那就是让一个地方变得更适宜人类生活和工作。

煤矿人并不拒绝女性的出现。产品经理冬冬、运营蓉蓉都表示,她们去了煤矿之后,一线工作人员觉得女生来这里做事很辛苦,整个过程中配合度也会更高一点。一开始大家很好奇,怎么突然间有女孩来了,还有点激动。

而在此之前,她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跟煤炭相关的工作有关系,对包头的煤矿工作人员来说,也从来没想过,会有女孩出现在这个工作环境。

煤矿的工作环境变了,让人能更好地栖息,也就不再和女性彼此站成两个世界。从技术体系来看,智慧煤矿的水土改造覆盖了生产的关键环节:

1.井下。在煤矿生产环节中,井下采矿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地下采煤时,工作环境在400至500米以上的深度,工作人员完全被地质介质包围,是非常危险的,长期还有尘肺病等健康问题。因此,煤监局和煤炭行业也在大力推动井下作业的自动化、无人化,引入上亿的掘进机、长壁开采机、盾构机等大型设备,希望人能少下井甚至不下井。

智慧煤矿首先需要对整体基础设施、网络联接能力进行升级,通过5G、Wi-Fi等网络能力,将车辆等设备互联互通,建立一个广泛覆盖、立体感知的数据协同系统,通过将运营数据、安全记录等进行统计分析,为后续的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提供必不可少的全域数据支撑。

现在,井下通过5G覆盖,各种气体的浓度、风扇和泵的运行状态和特性可以被持续监控,大部分工作都可以自动化了。脑极体曾走访了山西大同的塔山煤矿,发现地下400米的矿井在无人化之后,井下作业已经实现了无人化。工人们远程操控这些设备,不用一大早爬到地下500米挥汗如雨,可以干干净净地在指挥大厅里面工作,这是十分重要的智能化升级举措。

2.矿区。IoT技术与AI软硬件、云、5G等技术综合在煤矿中应用,让煤矿拥有了初级智能,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经过数字化改造之后,推土机、刮板机、平地机等车辆上集成3D识别、精准定位、视频追踪等能力,在矿区内自动执行任务,避免人类司机遭遇陡峭斜坡、地面沉降等危险。

输煤用带式输送机是一种重要的煤炭运输设备,开采出的新鲜煤块要通过输煤胶带运送到外面,矿区用量可达十几台至上百台不等。巡检是输煤胶带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一些矿场安装了固定摄像头,但监视范围有限,还需要巡检人员在天寒酷暑中不间断地巡查,以检查设备使用状况、统计分析各类信息,并进行火灾、故障等事故预警。而人工巡检慢,一些重要的带式输送机需要好几个人三班倒进行巡检,一天巡检三次,有时还会因误看漏看而造成工作事故。AI巡检机器人可以辅助人工巡检或者代替人工巡检,在输煤胶带旁无间歇巡查,将实时视频回传并智能识别分析,人类巡检员只需在集控室中通过语音交互对机器人下达指令即可。

3.运输。装载到公路卡车中,经过场站送到电厂、火车、船舶等。冬冬、蓉蓉所在的科技公司希望将煤炭运输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传统煤矿物流使用普通的卡车,每跑一趟都需要手动记录下哪个车、什么时间进来的、什么时候卸货、哪个车头、哪个策划、发给哪个客户,整个流程手工进行,特别繁琐。蓉蓉在包头遇见过一个卡车司机,在场站外排队排了三天,才等到电厂将库存煤消化,将自己车上的煤卸下。不仅影响收入,等待期间也会造成更多的燃油损耗和碳排放。

卡车和场站通过拥抱智能化、数字化,融入5G、AI等新技术,已经实现了对车辆进行全程可视监管、轨迹实时可查和智能科学调度,让煤炭干线24小时高效运输。

由此不难看出,智能技术体系对煤矿的加持,渗透到矿业的多个环节,在安全、效率、可靠性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智能化改造,可以有效降低煤矿的安全隐患,大幅提升生产率,减少危重岗位的人力投入,也让煤矿的水土变得更加宜人。

一个时代的剪影:女孩儿们在煤矿做什么?

大量智能技术在煤矿萌发,整个行业开始重构优、优化流程,这个过程中,矿区不但需要以男性为主的高体力工作者,也需要大量数字化、智能化从业人员。于是,女性的身影开始出现。

据冬冬表示,公司常年在煤矿现场的团队有十人左右,其中男女比例差不多,女生可能相对多一点,这是因为产品、运营、测试等岗位会有很多女生。

她们来到煤矿,也向我们解释了煤矿转型的过程。

首先,需要深入场景去梳理需求、研发技术产品。

目前,许多煤矿生产经营的全流程、全场景还没有实现数字化的全面覆盖。举个例子,很多井下的通信系统还没有完善,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向地面传输会有一定的数据延迟; 煤矿对安全性要求特别高,井下作业需要的机器人还需要研发;煤矿AI识别有一些特殊的场景,比如脱煤、撒煤、堆煤的形态判断,拖轨异音的识别等,这些都需要定制化的研究和开发。

所以,煤矿智能化的第一步就是技术人员深入到业务场景中,跟矿业人员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理解行业规律、熟悉工作流程,才能打造出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有些工作人员的描述是比较有限的,对AI、数字技术的能力也不了解,无法准确地说出自己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技术人员到现场去观察、体认、发现。产品经理冬冬在参与设计“智慧甩箱”的时候,就会每天到现场,跟场站、司机等进行交流,她每天都会到现场去观察实地作业,发现那些工作人员习以为常、但数字化可能解决的地方。

其次,向从业者推广落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数字化、智能化产品推出之后,在落地阶段也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落地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业者的配合度。对于已经比较熟练的从业者来说,转型和学习新技术,他们内心往往是有恐惧的。蓉蓉是数字化项目的运营人员,在产品设计理念成型的时候,她就需要开始对煤矿行业的客户讲解“洗脑”,去解释系统功能、使用场景、效果回报等等,和客户一起梳理哪些岗位、哪些板块未来可以通过数字化系统优化,还能保持业务的正常运行。这些工作等到开发完成后再去做,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二是从业者的适应性。工作人员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习惯是很难快速改变的,蓉蓉告诉我们,煤炭从业者们可能不抗拒新的系统,但他会恐惧、会害怕,会下意识地反应说不会用,这时候就需要运营人员来给他们安全感,来帮助他们度过新事物的冲击期。比如在智慧场站的改造中,负责管理煤炭集装箱的是资产管理员,甚至可能是数字化项目在现场的唯一对接人,他们有的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工作也很忙碌,有可能刚教的操作过一会儿就忘了,所以需要工作人员花更多的耐心,高频地帮助他去掌握和使用系统,要做很多次培训讲解。

另外,持续迭代运维与标准化。

数字化、智能化方案交付给客户以后,还需要定期定时地维护、升级。某机器人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有一次AI系统远程发现一个托滚发热了,半夜就通知用户过去赶紧处理,如果不处理的话,第二天早上产生火灾,损失可能是上千万。

蓉蓉告诉我们,数字系统上线之后,还需要陪着用户去使用。对于科技公司来说,还要让系统变得更加标准化,在该行业的其他场景中变得可复用,进而孵化出更多的客户。

不难发现,智能技术的落地需要的不仅仅是算法和软硬件,还需要一系列多元化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它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法,而是水滴石穿的功力。

一次双向奔赴:煤矿与女孩,问题不少,潜力很大

不可否认的是,女孩儿们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煤矿,并不是昙花一现,背后展露着整个行业未来响十年二十年的变化。

变化一:煤炭与数字人才的双向奔赴才刚刚开始。

很多人会觉得,碳达峰、碳中和趋势下,煤炭在节能减排的压力下看似衰退。但各种数字技术、智能技术聚焦在煤炭领域,显然,该行业还有许多降本增效的潜力和发展的空间。至少未来十年内,以煤炭为主的燃煤电厂还是能源稳定供应的核心。麦肯锡的调查表明,1800家天然气厂和300家燃煤电厂为美国提供了四分之三的发电能力(720 GW,约460吉瓦天然气和260吉瓦煤炭)。而煤炭行业本身的大量问题,还等待着数字化转型来得到有效解决。包括严重的劳动力短缺、投资不足、地缘政治导致供应链风险等。

可以说,煤炭行业的数字化依赖于大量人才的参与,而矿业通常不是数字原住民的首选雇主,这使得该行业需要启动“女性”这一重要的人才力量。目前,女性仅占全球采矿劳动力的8%至17%。随着该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需要招募到更多有数字技能的人才。从这个角度看,或许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出现在矿山。

变化二:产研融合,是数转智改的关键推动力。

数字化项目的成功与否,跟行业知识、业务场景密切相关。技术人员一定是要深入到一线,拿到真实的需求和素材再做分析、研发、迭代。而传统行业一般比较封闭,有长期沉淀的知识壁垒,这时候两个领域的连接非常重要,也要求技术人员、技术团队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控场能力。

在项目落地过程中,蓉蓉几乎要从最一线的工作人员到客户方最大的领导都要接触到。除了数字项目本身的问题之外,还需要了解清楚客户在想什么,未来的业务怎么发展、怎么赚钱,在这样频繁密集的接触中,技术团队才能对矿业有更深的理解。有一次在某个泵房里走访时,管理员大爷觉得数字场站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干成,想赶她们走,于是连暖气都不给开,她们全体人员只好大冬天在泵房里挨冻。不过大家都没有放弃,不断地大爷沟通他的工作细节,向他解释数字化的逻辑。

数字化转型,只有技术与产业和行业达成互信、互助,用需求指导研发,才能真正走入市场。

变化三:改变的不只是煤矿,还有女性本身。

智能过程中,煤炭等传统行业的从业者要去适应新技术、新挑战,数字行业从业者也要主动去改变。其中,女性技术人员可能要适应更多。

比如说,煤矿长期以来女性较少,因此基础设施也很少考虑女性工作人员的需求,有些矿区洗手间都是户外露天的,冬冬她们在工作时都不敢多喝水;女性参与到煤矿数字化项目中,一开始煤矿从业者可能会好奇,好奇过后,如果女性工作人员的表现不够强势、不够自信,在现场就容易被对方忽视,所以冬冬也在大多数都是男士的情况下,学会不再沉默。

从爱美到躺平再到重新装扮,蓉蓉也走过了一条从否定到肯定自己女性特质的道路。来自四川的蓉蓉是很爱美的,好看的裙子、精致的高跟鞋都是她的心爱;到了内蒙包头的矿区之后,长袖长裤包得严严实实,两双黑色的鞋子换着穿,“没有美貌颜值可言”。后来蓉蓉觉得这样不行,就算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也想美美的,现在每天还是会打扮一下自己。女性力量是不是就要“跟男性一样”、抹平女性特质呢?我想,这些煤矿上的女孩儿正在用行动寻找着答案。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窥见智能化带来的真实价值,也能看到传统行业智能化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摧枯拉朽的神话,在日常项目的实施和交付过程中,可能枯燥远多于刺激。而全新的希望和生命,就在矿区蓬勃生长着。

在CBD之外的遥远郊野上,有真实的智能中国,和真实的中国女性。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2-10-13
煤矿上的女孩
比如说,煤矿长期以来女性较少,因此基础设施也很少考虑女性工作人员的需求,有些矿区洗手间都是户外露天的,冬冬她们在工作时都不敢多喝水;女性参与到煤矿数字化项目中,一开始煤矿从业者可能会好奇,好奇过后,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