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场景找技术”: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同之道
《礼记·礼运》中记载,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
大同之道是孔子对社会发展的最高期许。这个观点伴随孔子的思想传遍全球,成为世界最为熟悉和认可的中国哲学主张之一。
如今,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的必答题。随着数字化的不断深入,我们会发现每家企业所处的环境、地区、行业,以及企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数字化需求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还有可能凝聚全球企业共识,为数字化发展找到整个时代共享、共通的发展目标?
9月19日,华为全联接大会2022在泰国曼谷举行。今年是华为全联接大会第一次走向海外。这一方面展示了华为持续拥抱全球市场的决心,另一方面,华为也必须借此机会拿出能够成为全球共识,可以激发全球企业用户与生态伙伴共同关注、参与、分享的产业命题。
对此,华为的答案是——“为场景找技术”。
HC 2022期间,华为企业BG总裁丁耘发表了“深入场景创造价值,为行业找技术”主题演讲。他在其中提出,华为提供“联接+计算+云”,携手伙伴,以产业持续创新、多技术协同和场景化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客户需求,创造价值,释放数字生产力。
在时代浪潮下,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哪些难点?为什么把发展模式转变为“为场景找技术”至关重要?为什么只有华为可以实现这种创新型的发展思路?
让我们把目光从曼谷拉起,上升到全球企业的价值公约数与发展公约数。把所有企业在深耕数字化过程中凝聚的“同”放在一起,或许就能得到“为场景找技术”的答案,也就得到了企业数字化的大同之道。
因果之变:从“以技术寻场景”到“为场景找技术”
大家常识中的数字化技术发展,都是“以技术寻场景”的。某一项技术升级了,那么我们来看看新的能力可以打开什么场景。这种发展思路在企业数字化的初期无可厚非,也最符合技术本身的演进逻辑。然而当企业的数字化需求非常复杂,面对的问题相当具体,这种思路就会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比如说,大量企业需求并不是靠一种技术来满足,而是需要多种技术协同作业。那么单从技术发展维度,就很难判断这种需求以何种方式才能满足;再比如经常会出现技术在理论上可以激活场景,但在实践中却发现企业的整体数字化能力不匹配,最终导致很多有价值的项目落空。
网络是网络、计算是计算、云是云,这种发展视角是“以因求果”。虽然具有技术供应侧更加简洁清晰,却会将大量的不确定性加之在企业需求侧。整体而言,通过技术发展慢慢找场景,会带来这样几个显著问题:
1.技术升级往往是单维度的,企业难以预估和控制。这导致数字化成果面前,企业只能被选择,不能主动选择。造成大量技术成果无法被有效利用。
2.随着技术激活不充分,很多企业真实面临的问题就无法被数字化技术解决。产业中留存的死结太多,长此以往也将影响企业对数字化技术的信任。
3.基于技术寻找场景,往往会造成以A辅助B,再以B辅助A的投入模式,导致重复建设过多。企业进行通盘、长期的数字化顶层设计非常困难。
在深耕数字化的新阶段,这种发展模式需要根本性的改变。科学领域中,有一个学科叫做“未来学”,就是先设定某年人类应该获得怎样的技术,再逆推现在如何发展;在网络领域,有着“目标网”的概念,就是先设定网络发展目标,再逆推升级过程。
这种从“由因寻果”,变成“定果寻因”的范式改变,也需要发生在数字化领域。而率先尝试和探索数字化因果之变的,就是华为提出的“为场景找技术”。
价值大同:全球企业数字化的最大公约数
在今天,全球企业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贸易冲突、地缘冲突、环境压力、金融压力,等等问题困扰着企业发展。而不确定性越多,企业也就也需要牢牢抓紧本就不多的确定性。数字化转型,就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在企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根据相关数据,过去一年全球数字经济同比增长15.6%,采取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企业相比2年前增加42%,企业用于数字化转型的直接投资复合增长率达到16.5%。这直接可以看到,数字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通道,也获得了各国家、各地区普遍加大投入。
与更早阶段相比,目前全球企业在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新的特点:需求多、问题复杂,并且时间紧迫。比如疫情带来的机场客流脉冲式变化、复工复产导致电力行业用电量激增等等。这些问题都复杂、具体,而且时不我待,需要数字化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今天,我们可以说:深度从数字化场景中获取价值,就是全球企业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全球企业的需求或许成千上万,但场景的创新、创造却是相通的。
想要满足全球企业在数字化领域的“价值大同”,核心在于直面问题所在,直面需求场景。不能等待技术发展徐徐图之,而是需要围绕场景考虑如何协调、容纳技术创新,让数字化的价值高效、真实、具体地被激活出来。这就是华为提出“为场景找技术”的原因。
从一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直观看到“为场景找技术”的价值。传统电力巡检员每天负重10公斤走几十公里山路,不仅辛苦而且危险。但想要实现远程巡检,却需要面对输电线路沿线无电、无网、无光纤的困难。这个“三无”场景,就难以用单一技术来解决。面向这个难题,华为采用太阳能供电系统、OPGW、微波、Wi-Fi等多种技术协同,实现巡检人员坐在办公室里远程实时查看线路情况,大幅降低人工上站需求,巡检效率提升80倍,同时还极大程度降低了作业风险。
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看到“为场景找技术”的思维范式,可以在企业数字化发展中扮演三重角色。
1.信标:企业持续推进数字化创新,可以将场景作为明确的目标导航,避免重复建设,掌握数字化主动权。
2.解法:场景对应着真实的价值,“为场景找技术”可以企业面临的具体难题,尤其是那些单一技术、单一企业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
3.抓手:企业数字化发展,需要聚合起生态的力量,但生态力量融合是需要发力点的。华为携手伙伴打造场景化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推进“为场景找技术”最后一公里。这些场景化解决方案,可以成为企业发展数字化,伙伴加入数字化的抓手所在。
虽然我们很容易理解,“为场景找技术”对应时代需求的合理性、建设性。但也必须看到,“为场景找技术”这一设想是非常复杂、困难的。华为为什么有底气提出这一命题,为什么有能力跨越这一挑战?
为了实现“为场景找技术”的价值大同,需要从华为的“内同”与“外同”说起。
技术协同:“为场景找技术”的底座与底气
所谓“内同”,可以看作是华为实现“为场景找技术”的内功。它的关键点在于多技术协同。一般来说,企业数字化服务商以垂类为主。要么是云服务商,要么是IT、通信类、软件类服务商。这样的行业布局,自然就又会回到以技术寻场景的发展思路中。
而华为的不同之处在于,华为具有全产业链与多技术的创新优势。华为聚焦联接、计算、云等领域技术创新,可以用光、数据通信、无线网络等技术打造智能联接,用数据存储、多样性计算等技术重新定义计算,打造行业智能云底座。这些技术的协同,就是华为推动数字化范式变革的底座与底气。
华为企业BG副总裁陈帮华表示,为场景找技术需要多技术协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数据,围绕数据做好感知、传输、存储、分析与处理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华为提供全栈产品及产品组合,支撑数据的E2E闭环处理,使能客户加快数字化转型。
在数据联接方面,华为智能云网解决方案在“易”(Easy)、“敏”(Agile)和 “简”(Simplified)三个维度进一步提升行业客户体验,持续构筑CloudFabric、CloudWAN和CloudCampus能力,打造高质量数据底座,加速释放数字生产力。
数据传输方面,华为积极探索F5G(第五代固定网络)面向行业演进的应用实践,发布全光承载、全光工业网、全光园区、全光感知多款新品及解决方案,重塑行业生产力。
数据存储方面,华为全面阐述了“以数据为中心”的创新理念,面向生产交易、数据分析、数据保护等六大数据应用场景,构建可靠、高效的存储底座,助力企业释放数据生产力。
企业最重要的数字化生产要素就是数据,也只有让数据在存、算、网等多方面有效流动,企业才能够实现“为场景找技术”。
技术协同,既是华为的独特优势,也是全球企业迫切需要的创新跳板。
生态汇同:“为场景找技术”的机遇与未来
接下来我们要说说华为的“外同”。数字化转型涉及千行百业,“为场景找技术”拥有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都是华为一家公司所无法完成的,因此“为场景找技术”必然需要生态的加入与分享。华为的“外同”是生态汇同,是与合作伙伴共同分享未来,分享机遇。
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华为首先要做的一点是与伙伴一同提升能力,打造真正能够“为场景找技术”的能力型生态。为此,华为以聚焦场景、聚焦需求为出发点,希望携手伙伴共同构筑这样一系列能力:数字化转型咨询规划能力、产品/产品组合专业能力和解决方案开发能力,满足客户的顶设、集成和方案打造等需求。
为更好地使能伙伴,华为从赋能、平台、资金、人才等方面持续投入。每年赋能7万人以上的ICT人才,通过OpenLab平台与伙伴共同打造1000多个解决方案。未来3年,华为还将投入3亿元支持伙伴,并通过华为ICT学院和HALP培养人才。
在HC 2022期间,华为发布了“Huawei Empower Program”全球伙伴发展计划,支持合作伙伴构筑数字化转型咨询规划、解决方案开发、产品技术专业集成等三大核心能力,高效服务客户。
在技术协同与生态汇同的加持下,华为有愿望,也有机遇实现全球企业数字化的全面升级。在“为场景找技术”的坐标导航下,我们将见证这样的时代到来——
技术价值能够被充分释放;
产业需求能够被深度满足;
行业机会能够被广泛分享;
这样的未来,就是数字化转型的大同之道。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