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华为Mate 50,看智能手机未来竞争新趋势
华为如约推出智能手机全新旗舰新品Mate 50系列,业内波澜不惊,消费者群体割裂成对立的两个阵营。一部分花粉被领势旗舰折服,另一部分则悻悻而归,显然对华为Mate 50系列的“创新”不足充满了“遗憾”。华为有华为的无奈,但通过消费者情绪的变化,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中国智能手机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随着创新瓶颈的到来,智能手机的竞争进入下行通道中的盘整期。消费者情绪的波动变化叠加经济周期的影响,智能手机全新的竞争趋势正在逐渐形成。
失望到接受,品牌认同和生态认同将占据上风
华为Mate50系列自发布以来,被重点吐槽的两点是不支持5G和“捅破天”的技术不支持接收卫星简讯。现实和期望的不符,消费者不免会滋生失望的情绪。但Mate50系列正式发售之时,华为线下零售渠道还是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而且发布当天仅华为官网线上预约就已超245万部。显然,“失望”的情绪并没有影响华为Mate 50系列新品的热卖。
不仅华为用户,在苹果用户身上也经常出现类似的情绪和行为相悖的现象。每年iPhone新品发布,消费者对苹果创新不足、升级换壳的“失望”情绪也是“溢于言表”,但这些情绪似乎也并没有影响他们购买iPhone新品的热情。这是因为苹果的品牌和生态已经获得用户的高度认同,产品虽然可替代,但是品牌和生态却具有强烈的不可替代性。
华为Mate 50系列的热卖其实反映出的就是这一竞争新趋势。替换一部手机容易,替换一个生态难。华为的“1+8+N”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手机只是“1”,还有平板、PC、穿戴、智慧屏、AI音箱、耳机、VR、车机等诸多生态产品和服务,对于一个深度用户而言,要割舍这么庞大的一个生态,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不菲的花费。更不要说本来就对华为品牌高度认同的铁粉,失望只是“爱之深责之切”的外延,并不会影响其对新品的购买。
颠覆到细节,创新不一定要改变也可能是迎合
“颠覆式创新”、“改变世界”,曾是所有智能手机标配的“口号” 。10多年来,智能手机的发展确实改变了世界,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进阶,重塑了太多商业模式。尤其是iPhone的成功,为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典型样本。但过渡的模仿、学习,也让中国智能手机发展过程中陷入颠覆创新的“怪圈”,每一次新品的发布,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创新”就会被业界认为是一种“失败”!从28nm到4nm;从全面屏到曲面屏再到折叠屏;从800万像素到2亿像素;从侧边指纹到屏幕指纹;从4G到5G再到卫星通讯……智能手机的颠覆式创新“卷”的太厉害,消费者对于层出不穷的“创新”也甘之若饴,换机周期从传统的3年到1年甚至半年,让中国智能手机行业进入黄金发展周期。
创新总会有瓶颈,这是所有智能手机品牌都要面临的问题。华为Mate 50系列这次推出的昆仑玻璃将智能手机品牌的创新拉入一个全新的维度,即从颠覆式创新到细节创新的改变。颠覆式创新逐渐退场,转而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细节层面的创新。智能手机的全面屏、曲面屏一直有容易跌落碎屏的缺陷,为此不少手机品牌推出碎屏险,以缓解易碎屏的问题。如今华为率先采用的昆仑玻璃,从根本上大大降低跌落碎屏的风险,解除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过程中的一大痛点,怎么能不引发用户的好感?
激进到务实,抓住未来的前提是把握当下
任正非的一封公开信,被不少人解读为:将寒意传递给了每个人。其实真正感觉到寒意的是每一个智能手机品牌。根据CINNO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约为1.34亿部,同比下降16.9%。该数字已创2015年以来的同期最低值,相较2017年同期2.39亿台的销量高点,下跌了43.93%,近乎腰斩。与此同时,15~18个月的换机周期曾一度被业内视为共识。根据多家市场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智能手机平均换机周期已延长至30~36个月。
另外,中国智能手机投入巨大集体冲击高端市场,换回来的结果却是苹果份额的强势回升。vivo率先醒悟,不再激进的大规模投入创新,转而更务实的采用成熟方案,换来份额的较大提升。vivo X80系列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其更务实换来的市场回报。
华为Mate 50系列也是如此,虽然没有5G但价格降低了一些,其他各方面依然能“打”。“断头求生”也好,“委曲求全”也罢,毕竟只有把握住当下,才有机会抓住未来。所以,摆在所有智能手机品牌面前的第一条竞争准则,就是活下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