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的“神话”正在破灭,一方面,巨头们面临增速放缓;另一方面,为了做出更好的经营业绩,巨头们不得不降本增效,不断削减经营成本,由此向外界展示出巨头的另一面,它们不是做什么成什么,它们没那么恐怖。
据Tech星球报道,从今年1月到8月,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下架的App有60多款,其中不乏一些用户量达百万级别的产品。
与此同时,巨头们对于推出新App的热情正在下降。七麦数据显示,最近半年内,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推出的新App非常少,目前仍然在架的有:网易云音乐推出的社交App MUS,百度推出的笔记类App有医笔记,360推出的记录打开类App CUE,抖音旗下的音乐类App汽水音乐,印象笔记推出的收藏类App收藏家,美图秀秀推出的拍照类App蛋啵。
互联网巨头不仅被称为“App工厂”,更是有着“全家桶”的俗称,巨头旗下的App产品通常多达上百款,在短视频热和第二波移动社交热的浪潮中,仅腾讯一家公司就频频推出数10款产品与市场竞争,而字节跳动、百度、阿里等巨头们对于热门领域也敢于尝试。
然而,面对现实的经营压力,一切都戛然而止,向来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巨头也按下了刹车键,App该下架的下架,哪怕是多年的老品牌,新App没特别大价值就直接不上架,一切向净利润看齐,巨头终于不再搞App工厂。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曾流传过不少关于巨头的段子,比如,创业者会经常被投资人问到,“如果XX巨头抄袭了你的产品,你怎么办?”、“你的这款产品XX巨头也在做,你有什么优势?”
某次互联网从业者交流会上,我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一名创业者并不愿意透露他的创业项目,因为怕被XX抄袭。几年前,互联网行业关于产品抄袭的话题确实经常出现,多家巨头都被卷入其中。
当巨头拿着巨额资金到处扩张的时候,创业公司确实很难跟他们竞争。如今巨头们自砍手脚,不再热衷扩张的时候,是不是属于创业者的机会要来了呢?横亘在创业者面前的大山没了,它们会好起来吗?
App工厂战略失败
巨头们之所以热衷于做App工厂的原因在于:
1)成本够低,且巨头们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它们做内部创新。
2)成功的诱惑。抖音和拼多多的成功,让巨头们看到了App创业成功所带来的诱惑,一次性开发多款App,只要有一款App能成功,都会带来巨额收益。
3)渠道优势。百度花费19亿美元收购的91无线,腾讯有应用宝,阿里巴巴则收购了豌豆荚,有第三方应用商店在手,拉动App的下载量似乎不是问题。
从2015年后,创投圈比较流行一种策略,即投资赛道,而不是投资公司,投资方会想办法把整个行业的第一名、第二名都投一遍,然后等着双方合并,或者某个第一名绝对领先,这样投资方完全不会失败。
App工厂的背后实际上也践行着这种“赛道制”,或者叫“内部赛马制”,同时在某个领域推出多款产品,再等其中一款冒头。
然而,最近几年内,这类“内部赛马制”策略开始失效。
一方面,成功本身就是稀缺的,行业只能允许一两款产品取得成功,其他产品只能陪跑,巨头也没办法处处成功。
另一方面,巨头的敌人其实是它自身,既要在内部跟多个部门抢资源、抢人、抢投入,同时还缺乏跟创业初期一往无前的勇气,往往会造成舍不得投入,又期望产品能爆红,最终产品只能低调上线、低调下架。
巨头对自身的降维打击还表现在隐性提升了产品的拉新成本。百度、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早就成为国内最大的广告主,这意味着任何一家公司的产品要想拉动下载量,除了自家公司产品的支持外(多数情况下得不到任何支持,因为内部竞争非常激烈),还需要向其他巨头买量。
因此,最近几年在互联网行业会看到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即明面上几家巨头争得头破血流,但是暗地里各家的广告合作不断,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都会从别家公司购买流量。最终导致App的成本上升,因为大家都要靠广告赚钱,甚至同一家公司旗下的产品,也需要向具体广告方付钱。
唯广告收入至上的后果很严重,即自家公司旗下的产品受损。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某搜索引擎平台甚至将旗下知名产品的关键词广告卖给了其他公司。在新闻资讯产品中,Feed流广告中也经常会出现“友商”的产品踩踏自家公司产品。
巨头推新产品时看起来处处是出路和机会,但在行业和自身的掣肘下,只能变成海市蜃楼。
向“钱”看齐
移动时代的互联网公司与PC时代互联网公司之间的显著区别在于,用户规模为王,哪怕一年亏几十亿元,只要能快速获得巨量用户,资本市场就愿意为它买单。进入2022年后,资本市场对互联网行业的看法发生了彻底转变,现在只看谁能创造更高的净利润,就能获得更高的估值,用户规模成为过去式。
CNNIC的数据显示,中国App行业的巅峰期是2018年,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452万款。然而,到2021年12月,仅剩252万款。显然,不只是互联网巨头在下架App,大量中小型开发者也在下架App。当然,App数量的减少,小程序的崛起也有关系,微信、百度、支付宝等巨型App都在力推小程序,小程序的推出让不少中小型创业者选择以小程序为载体,而不是以App为载体,相对来说,App的成本更高。
对于创业者来说,巨头们不再跟他们拼命抢夺市场肯定是好事情,但难点却在于当下的互联网市场谁都不好做,与巨头相比,创业者的优势在于,它们没有退路,要么做成,要么失败。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20多年后,它的底色来自于中国庞大的网民规模。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有了这层底色,创业者要想在这个行业找到机会似乎并不难。
互联网行业的第二个变化来自于用户付费。杨致远和菲洛创建的雅虎用免费模式敲开了互联网的大门,此前互联网主要只为少数企业服务,且对方还需要付费,雅虎的免费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公司看到了互联网的契机。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最开始也是走的Copy To China路线,即在国内复制国外的模式。
2015年之前,提到用户付费,很多人还是把它当成是一个“笑话”来看待,谁都不信在免费模式大行其道的情况下,用户付费会行得通。然而,用户付费模式却在中国悄然埋下了种子。2015年7月,爱奇艺的网络自制剧《盗墓笔记》首次向会员全量开放,没想到付费的人把爱奇艺的服务器都给挤爆了(当时的云计算行业刚起步)。
之后,各个领域的用户付费开始爆发。数字音乐领域:QQ音乐、酷我音乐、网易云音乐;知识付费领域:得到、樊登读书;视频网站领域: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电商领域:京东、淘宝、拼多多。
在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下,有足够多的用户愿意为互联网进行付费服务。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直接向“钱”看齐,而不是跟以往的创业路数一样,通过烧钱来换规模。早期通过烧钱换规模的互联网公司,如今大多数都沦为行业的炮灰,即使有公司还在美股上市,其市值也与当初打了好几折。
以往创业者们过多关注免费市场的机会,现在付费的机会来了,创业者们可以大肆施展手脚。
面对10.51亿网民规模,偏见永远存在。就像得到和知乎,很多人认为他们是在割韭菜,但并非所有10.51亿网民都这样认为。
思维造物招股书显示,2021年得到App充值用户及付费用户分别为51.35万人、157.45万人。知乎2022年Q2季度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平均月付费会员数量为850万,同比增长78.3%;付费会员收入为2.712亿元,同比增长75.1%。
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的付费会员数分别稳定在1亿人左右。
腾讯音乐2022年Q2季度付费用户人数为8270万人。2022上半年网易云音乐的在线音乐服务付费人数为3761.3万人。
当前的互联网行业,不是内容太少,而是太多,好内容更是需要进行深度挖掘。
直接做付费模式,或许连巨头也没习惯这种玩法,巨头习惯了搞免费,反而在付费上显得生疏。这年头,谁还没在网上花过钱。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