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为什么需要“新物种”?

过去一年,全球自动驾驶似乎陷于“滞胀”。

技术还在升级,政策还在加码,但“单车智能VS车路协同”的技术路线之争依然没有定论。商业化鲜少突破性进展,甚至间或出现Robotaxi上路失控的囧境。

这个聚集了世界上最多聪明人、相当多资本和公众眼球的华丽赛道,居然走到乏善可陈的地步。

自动驾驶原本是人工智能赛道最性感的故事之一。

谷歌在2009年秘密启动的无人车项目waymo,9年后摩根开出1750亿美元估值。那时waymo没有任何营收,但摩根认为未来自动驾驶技术会取代所有出租车和货运司机。

那是创投圈最不缺钱的时代。巨头领路,投资人挥舞巨额支票,劝硅谷和国内科技大厂工程师创业,一个无人车demo满大街跑robotaxi的故事就能拿到千万级天使融资。

然后改车、路测、冲榜单、拿融资。闭环。

但仅仅两年后,1750亿变成了300亿。

资本善变的背后,是技术乐观主义的终结。

要应付瞬息万变的真实交通,现存最厉害的深度学习算法也整不会,否则白色卡车、鬼探头、雨雪树叶遮住摄像头此类长尾场景(corner case)永远横亘。安全给自动驾驶划了一个大大的叉。

车路协同就这样半路杀出。

2020年,谷歌旗下另一家科技公司Cavnue开始在密歇根州建一条公路走廊,把自动驾驶、道路改造、智能管理系统、出行服务统一起来。

这是自动驾驶迈向车路协同的标志之一。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

车路协同走廊的成果如何?有人买单吗?一众robotaxi追随者的商业化探索呢?

从玩家们或行业本身,我们似乎无法感受切实的变化。不如换个视角,看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

变化一:政策风向变了

过去一年,中国对自动驾驶的态度和政策都发生了微妙变化。大国博弈导致中国对自动驾驶的态度从必须做,变成必须第一。

汽车产业弯道超车喊了这么多年,我们也确实靠电动化冲到全球第一梯队,但未来汽车竞争制高点是自动驾驶。

车路协同能发挥中国统一市场政策标准、5G、基建、场景优势,让自动驾驶今天就大规模上路,让智能汽车产业快速成形。

于是,车路协同从产学界技术设想,变成中国自动驾驶弯道超车大战略,被冠以“中国方案”之名。

这种变化给沿袭单车智能研发路线的玩家带来不适。

想适应新路线,就要重新搭技术和组织架构、招人、工程化,金钱和时间成本巨大。可以不改吗?继续做单车智能,只要投资人信我。

但,资本市场也变天了。

变化二:投资风向变了。

过去一年,看中国高科技公司的投资人,情绪普遍经历了过山车。疫情、中美博弈、俄乌、通货膨胀……

红杉、经纬、华兴、ggv等一众大佬最新访谈纷纷提到,更谨慎。海外一级市场也在发生巨大变化,评估指标从估值变成收入。

收入是自动驾驶玩家们真正的生死命题。

自动驾驶常年沿袭融资续命模式,如今几个头部玩家大多走到C轮,投资人态度几乎决定了他们还能走多久。

Robotaxi的账算不过来,已经是行业共识——一辆车动辄100万,即使今天陆续有喊出套件1万、3千,懂行的都知道是文字游戏。还只能在固定区域跑,赔本吆喝。

这解释了为什么robotaxi明星公司小马智行去年下半年高调宣布,进军自动驾驶卡车业务。2019年成立的自动驾驶公司轻舟智航,第一天就决意做robobus——落地性更好,离钱更近。

变化三:新物种来了

努力转型是一回事,有没有出路是另一回事。

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2021年营收不到630万美元,亏损7.3亿美元。同样靠卡车“期货”上市的Aurora市值从130亿美元掉到少于40亿。CEO很耿直地说,我们到2027年才能盈利。

就像寒武纪时代的地球物种大爆发,环境变了,异常适应环境的新物种会自己冒出来,让整个生态体系无法忽略。

前几年一直声音不多的Momenta,选择被博世、大陆们验证的车企tier1商业模式,为车企提供开放的底层自动驾驶技术方案,去年底拿到超10亿美元融资。

背靠车企好乘凉,解决了商业和融资两个难题。

在这个每年亏10亿不算新闻的赛道,最新在四川、江苏、北京连续拿下30亿、20亿、16亿项目的蘑菇车联,更是迷一般的新物种。

这些项目里,它卖的都不是robotaxi,而是「车路云一体化」方案,把自动驾驶技术放到路侧,做道路智能化改造,升级到云端,做智能交通管理和服务平台。

恰好在今年,中国力推「新基建」,真金白银给道路智能改造铺路。

车路协同解决了自动驾驶大规模落地城市开放场景的问题,而城市是人口、交通、消费、工业、服务发生的地方。城市的工业通信需求让华为、中移动们成为巨兽。

那么,当自动驾驶接轨车路协同,如何撬动城市这座「金矿」?

关键在场景。上述几个十亿级项目中,蘑菇车联几乎原封不动复制了它的落地场景:环卫、巡逻、公交、观光、物流、配送、网约车——这些城市公共服务的商用车场景,蕴藏着巨大的、符合现实痛点的无人化替代需求,和效率提升空间。

有意思的是,robotaxi公司文远知行,今年也宣布了做自动驾驶环卫车的消息。

今天的新物种,会长成明天的巨头吗?

很难说。资本市场看长期。

技术上,自动驾驶依然是AI技术的终极比拼,有没有突破性专利、自研成果、技术指标?

商业上,tier1做车企定制单,迁移成本过高,公司也被卡死在供应商角色,能不能突破身份限制?

车路云一体做城市交通和公共服务升级,壁垒高,但G端生意天花板不高。能不能拓展大B客户源,比如高速公路集团、机场、港口、物流园区承包商?

除了卖一体化方案,能不能卖车?能不能卖自动驾驶套件?能不能卖订阅式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多产品矩阵要建立起来,B比G盈利空间大。

更长期看,当吃下10座、50座、100座城市,怎么从这座数据护城河里面挖到金矿,让金子流出来?能不能像日本公司基恩士服务全球工厂一样,给全国城市交通、城建、国土规划设计、商业地产、保险业提供服务?今天基恩士市值超过900亿美元。

如果新物种最终用50座100座城市证明了自己,它理应能把最美味的蛋糕吃到嘴里——过去20年成长起来的科技巨头,无一例外都掌握了某个领域的核心数据。

互联网在2000年泡沫破灭后,才终于迎来长达20年的大爆发。硅谷五巨头和国内的BAT、TMD当年也是沃尔玛、雅虎巨头之下的新物种。我们可以,或许也应当,给自动驾驶的新物种多一些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2-08-26
自动驾驶为什么需要“新物种”?
过去一年,中国对自动驾驶的态度和政策都发生了微妙变化。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