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布局广阔众所周知,小米经历火箭式的增长估值业已突破400亿美元。不过,小米迄今最让人熟知的东西还是老三样,小米手机,MIUI,xx秒售罄的线上抢购。
无论是雷军口中的“铁人三项”、“七字诀”,还是黎万强诠释的“参与感”、“颠覆”,亦或者别人贴上的“互联网思维”标签,小米模式真正发挥作用的领域,一直集中在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一直没有跨出过诸如智能手机、MIUI、路由器、盒子、智能硬件等“新潮”消费电子产品的圈子。本来就很风口的行业其实很难有“颠覆”一说,而真正需要颠覆的消费电子传统产品,比如电视,是小米少有的“不方便”公布销量的产品。
2013年随着小米手机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和口碑,小米推出智能电视这一未来客厅争夺战的关键产品,并且打着“极致性价比”的旗号意图复制智能手机获得的成功。结果如何?遮遮掩掩地,网络上还是流传出颇为可靠的业内人士消息,小米一代最终销量不足10万台。
一代销量不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小米手机一代照样也是差强人意,后面一样也实现了指数级增长。理论上,随着小米电视供应链的理顺,敲定元器件供应厂,提升代工厂工艺水平和产能,以及补齐配送城市和售后的短板,小米内部预估小米电视二代销量大概能到200万台。
小米电视的配送城市从7个拓展到200余个,与LG顺利达成了高清屏幕的供应协议,小米电视二代从外观到工艺,基本已经属于良好的标准。这次真的没有借口了,结果前段时间王川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米电视的整体销量仍然不便公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王川强调小米盒子销量绝对是第一。
为什么小米模式一进入传统产业就“失灵”了?雷军挖来陈彤,发力内容,似乎是认为光靠硬件本身的性价比很难在智能电视中脱颖而出。
依靠内容作为智能电视的差异化竞争砝码,效果如何将来才能够验证,眼下市场第三方的统计结果,我觉得更值得思考:在智能电视的销售中,海信、创维、TCL、长虹等传统厂商仍然占据销量的大头。它们之中,没有一家真正植入了互联网基因,没有一家在内容上有明显的优势,没有一家在线上做营销有小米那般绘声绘色,但是,为什么面对“降维攻击”能够稳如磐石?
小米产品最广大的受众群体,一直是追求最新潮消费电子产品的年轻人,他们发挥着品牌传播从低往高、从新一辈向老一辈传递的作用。一开始有了正确且清晰的认知,才规划出针对性极强的营销方式:
小米手机新品发布会,从CPU讲解到屏幕工艺再到机身材质,硬件上有一点差异化的迭代都要拿出来大书特书;一开始做MIUI在发烧友圈子培育种子用户,产品强调跑分,不断刺激PC时代学生的玩机后遗症。这种以“分解”产品为主、走“发烧友”路线的宣传,为何在智能手机上成效显著,照搬到智能电视上为何没用了?因为,智能手机是年轻人重要的玩物和随身物品,而电视不是。智能手机是一年一换的非耐用消费电子产品,电视不是。多是面向中老年的消费者,没有新一代痴迷研究电子产品的特性,他们选择购买一款电视看中的是“稳当”、“熟脸”。所以没有长久的品牌积淀,没有持续推高的宣传势能,没有扎根在这个行业专一地只做一种产品,很难让他们冒着风险选择一个新牌子。
入股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上反复制造现象级的营销事件,小米手机重点在年青一代最高频出现的地方——网络上“曝光”,结果是成功地在线上做出了一个品牌。电视这样搞就不行了,因为老一辈获取信息的渠道还非常顽固,电视、报纸、大街上的广告牌、甚至农村刷墙,这才是电视与中老年人交集最多的地方,理所当然应该也是宣传的主战场。
除了宣传,智能电视和智能手机的营销方式还有更多的不同。比如电视的出货渠道还集中在线下,因为中老年人很少会网购,从“基础技能”层面彻底地堵死了迁移购买习惯的可能。
小米手机“颠覆”、“不拘一格”的营销表面上非常奏效,其实只是在一个新产业上先于别人找到了更合适的方式。小米手机的成功太令人印象深刻,所以才迷信原来的经验,不加区别地施用在其他产品上。不过,在传统产业面前,小米恐怕还需要一点敬畏之心。降维攻击,从目前来看,只对年轻人有用。
本文为科技新知(微信公众号:kejixinzhi)特邀作者杨青山原创,转载请注明。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