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业互联网的暗流
文/孟永辉
每一条暗流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一点,并不仅仅只是在互联网时代出现过,纵然是在产业互联网的时代里,同样的剧本依然还在上演着。所谓的「暗流」,更多地代表的是一种不被外人所知晓的存在,它默然无声,却一日千里。是的,用「一日千里」来形容当下的产业互联网一点都不为过。
对此,可能有人并不认同。因为无论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抑或是从创业者的视角来观察,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都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不前的。用「一日千里」来形容它当下的发展状态显然是有些高估了。事实上,如果你将产业互联网放置于更大的视角之下,如果以站在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产业互联网,便会得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答案。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元宇宙的火爆,人工智能的遍地开花,区块链的生态完善,基本上都可以被划归到产业互联网的范畴里。如果从这些角度来审视和看待产业互联网,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的确是「一日千里」的。
人们对于产业互联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产业互联网的暗流。所谓的产业互联网的暗流,即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并不像消费互联网那样是依靠聒噪和狂热来发展的,而是更多地呈现出来的是基于新技术的成熟所衍生而来的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发展状态。
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之所以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状态,其中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两者之间的内在驱动力的不同所导致的。消费互联网的驱动力是外向型的,我们看到的资本和流量无一不是如此,而产业互联网的驱动力则是内向型的,我们看到的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无一不是如此。
消费互联网的外向型的驱动力,需要玩家们必然通过外向型的宣传和营销来获得自身的发展,这是我们看到的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玩家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营销上,聚焦在市场公关上,聚焦在资本的对接上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只有不断地外向发展,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玩家们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同消费互联网不同的是,产业互联网的驱动力是内向型的。它更多地呈现出来的是,对于内在技术研发的关注,对于内在自我造血能力的关注,对于内在商业闭环的关注。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产业互联网的玩家并不像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玩家那样关注外在,而是更多地开始关注内在。
当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对于外在的宣传和营销的关注度开始下降,我们看到的是产业互联网的声量很明显没有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风光。这便给人们以错觉,即产业互联网似乎是停滞不前的,产业互联网似乎是销声匿迹的,甚至还有人认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比不上消费互联网。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认识到产业互联网的暗流的存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抛开对于产业互联网的成见,真正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来看待产业互联网。
具体来看,我们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待「产业互联网的暗流」。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上
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是建构在规模和效率的基础之上的,于是,我们看到的但凡是成功的消费互联网的玩家,无一不是以规模和效率取胜的玩家,无一不是以平台和中心为根本的玩家。这是我们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之所以会看到如此多的大型平台出现的根本原因所在。
同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不同,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更多地是一种去中心化,去平台化的存在。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并不关注它们的平台有多大,而是关注它们对于某一个产业的介入的深度。换句话说,一个产业互联网玩家对于某一个产业的介入的深度越深,它的商业模式就越成功。同理,当产业互联网的玩家开始不断深入到产业进程之中的时候,我们是看不到它的外在的表现的。
产业互联网的技术上
消费互联网时代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无论是在PC时代,抑或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都是如此。对于互联网技术来讲,它的最大的功能和作用在于打破信息的壁垒,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提升信息的对接效率。无论是怎样的一种信息,它都是业已形成的存在。
在业已成型的信息上提升效率,必然需要的是不断做大基本盘,不断做大规模,只有做大的规模和基本盘,才能够实现规模上的发展,互联网式的商业模式才能够真正跑通。因此,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以撮合和中介为主导的商业模式是由底层的互联网技术所决定的。
同消费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技术这样一种聚焦在表层的,产业链下游的技术不同,产业互联网时代更多地关注的是深层的,产业链上游的技术。不管是大数据技术,还是人工智能技术,抑或是区块链技术,它们关注的焦点几乎都是深层的,产业链头部的场景。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是暗流涌动的,而不是表层的和浮躁的。
产业互联网的形态上
如果用一种形态来表达消费互联网时代的话,平台和中心,无疑是再恰当不过了。消费互联网时代所形成的这样一种以平台和中心为代表的形态,最终所导致的一个结果就在于,玩家们的体量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资源开始被集中在了一起。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必然会看到平台和中心的长大,我们必然会看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对立。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它的形态开始发生一场深刻而又彻底的改变。同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形态表现为「平台」、「中心」不同,产业互联网的形态更多地表现为「基础设施」、「底层脉络」。这样一种以「基础」、「底层」为主导的全新的产业形态,最终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在于,产业互联的玩家开始越来越多的化有形为无形,开始越来越多地变可见为不可见,开始越来越多告别对立,实现弥合。
当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不断地与产业实现了深度的融合之后,它们并不是显性的存在,而是更多地开始隐性存在于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行业里。站在这样一个角度来理解产业互联网的暗流,或许才是正确地看待产业互联网的正确方式和方法。
结语
每一条暗流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一点,正在产业互联网的身上得到体现。正是源自于暗流的庞大能量,我们才看到了产业互联网的一日千里,我们才看到了产业互联网的遍地开花。站在暗流的角度来看待产业互联网,或许才能看到产业互联网的最为真实的一面。
—完—
作者:孟永辉,知名行业研究者,撰稿人,战略顾问。长期专注行业研究,提供深度思考与行业观察信息。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