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官方”版打车软件会全面沦陷?

by信海光微天下(微信搜索名字加关注)

前几天《北京晨报》报道,北京首批冠名96106的4款“官方”打车软件正式上线刚4个多月,就基本“夭折”。

2013年8月20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了首批4款“官方”手机打车软件,分别是“冠名”了96106之后的易达打车、移步叫车、摇摇招车和嘀嘀打车。然而近日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通过“冠名”96106的嘀嘀软件叫车数次,基本无人应答,而转用普通版的嘀嘀,却很快打上了车。

为什么“官方”打车软件基本夭折?按记者的调查,“官方”软件不允许加价是导致司机“变节”的主要原因。使用普通版打车软件,的士司机能够获得加价叫车的额外收益,但“官方”手机打车软件却规定使用的司机只能(也是必须)按法规收取乘客定额的电召费,也就是即时召车5元,提前4小时召车6元。

很明显,“官方”打车软件是败在了市场上,它在消费者和司机两端的竞争中都收获了失败。在消费者端,人们使用市场版打车软件招车是免费的,但通过“官方”打车软件却必须支付5元电招费,两相比较,人们自然会优先选择免费的打车软件;而在司机端,由于市场版招车软件存在“加价”奖励机制,司机们自然也会优先选择能多挣钱的打车软件。

有人指责“官方”打车软件输的活该,因为政府本来就不该干预打车软件的自由市场竞争。但我以为,这一次“官方”确实有点冤枉,推出“官方”打车软件也实在是被技术“进步”逼的没办法了。

打车软件这两年的突然火爆是因为全国各地陆续爆发的打车难问题,其主要特点是乘客可以利用打车软件进行“加价约车”,而司机则可以根据约车信息提前获知打车信息以便早作准备。

打车软件作为新的技术手段,对缓解城市高峰时段的打车难问题,有其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从一开始,它就与违规嫌疑相伴。因为根据相关出租车管理法规,为保障消费者权益,议价与拒载都是不允许的。但加价的行为往往意味着变相议价,而司机提前获知约车信息,则很容易导致拒载。现实中,的哥专拣“软件客”,路边招手打车市民半小时遭十几辆的士拒载的事情屡见不鲜。

打车软件违规事件很早就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和武汉等地的相关管理部门也纷纷表态,要加强对打车软件的监管。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软件运营者很快就琢磨出规避措施,比如,“快的”和“嘀嘀”系统上的活儿,如果发两遍没有司机应答,就开始“加价”奖励了,“最低5元,最高100元。”最主要的是,这笔“加价”的钱不用乘客出,因此规避了交通委要求不能“加价”的规定。

那么,叫车软件这么补贴司机不怕亏钱吗?它们还真不怕。因为在它们玩的游戏里,遵循的根本就不是传统规则,无论是嘀嘀还是快的,其背后都有互联网巨头撑腰,补贴进去的资金都以亿为单位,它们是在一盘互联网业的大棋,在抢占汽车上的互联网入口,为了达到圈地的目的,根本不在乎烧钱。政府要想在市场上打赢它们,除非投入巨额财政,打一场补贴战。

几百年来,人类的进步就一直伴随着技术与管制之间的相互缠斗,当技术发展走在前面时,总会有一段时间令政府管制也变得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下,政府最好的应对办法不是亲自下场参与竞争,而应是尽快调整规则,以避免陷入刻舟求剑的窘境。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打车软件给监管出的难题,其实在根子上还是系于打车难问题,如果放开出租车市场管制,大幅增加出租车数量,使打车变成一个招手既得之事,谁还会闲着没事用什么打车软件呢?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4-01-17
为什么“官方”版打车软件会全面沦陷?
by信海光微天下(微信搜索名字加关注)前几天《北京晨报》报道,北京首批冠名96106的4款“官方”打车软件正式上线刚4个多月,就基本“夭折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