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前代大师著作,比如钱穆、陈寅恪等人书,见其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各种典故、著述张嘴就来,往往使人绝望,叹学海无涯,今生难比大师分毫,不如回头是岸,吃喝娱乐,继续当个庸人。
觉得前代文人比今人生猛,这大概不是我一个人的印象,比如,在刀尔登新书《中国好人》里,他也曾提到这个问题:现代人,往往以为古代的读书人,学问都大得很,能背诵许多书,会写毛笔字,会吟诗填曲。我见过不只一本或中人或西人的著作,称颂中国古代的政体,是"知识分子"掌权的精英政治,全球独一无二,足可垂范后世云。
刀尔登认为这纯属谬误,按他判断,古代的读书人,看书一项,就平均水平而言,实在不多于今天的中学生,明清两朝,除了几个顶尖通儒,什么两榜出身的文官儿,胸中的货色,不过是若干高头讲章,几十部闱墨,略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复习资料、作文范例一类。
“《礼记》、《左传》太厚了,至多看看选本”,他举例,进士出身的邹汝鲁就向雍正承认"不曾读过《尚书》",而且时人并未没有人大惊小怪。
刀尔登的话有点刻薄,但也算揭示了历史真相,试想,古代信息不畅,印刷又极不发达,弄几本书都很难,从接受的知识量上来看,从接受知识的难易程度上讲,从逻辑上讲,当然远不及今人。因此,千年积累下来的古书虽多,但大多数古代读书人,也跟现代人一样,是没看的。
如果你是个好学者,喜欢把点滴时间用来读书,包括出差到外地的路上,你可以带个笔记本电脑,电子书之类,等于古人带上数万卷书了,这是什么条件?气死古人的条件啊!清初大儒顾炎武以好学著称,手不释卷,出门的时候都要阅读,据说要一匹骡子,两匹马驮着书跟在后面,以便随时查问--这条件当然不是一般人全有,至少得“不差钱”啊。现在看来,这学问做得多不容易。
今天写文章,有记不清的地方,拿搜索引擎一点即可,比如前面我引用刀尔登的话,就是按记忆线索搜出来的,极简单。同样的事情,对古人来说可就麻烦多了。清初有个大名士毛奇龄非常自负,自以为很牛逼,外人也都说他渊博,可他老婆有一次却揭短(现在新词叫“吐嘈”)说:你以为俺老公多有学问,全是假的,“渠作七言八句,亦须獭祭乃成”---水獭抓到鱼不会马上吃,先放在地上玩弄。而且一条一条摆得很整齐,它在鱼旁边走来走去玩弄,看起来好像是在对鱼祭拜,所以称作“獭祭”。她老婆比喻的很形象:毛奇龄作诗的时候,眼前要摆一大排书随时翻查引用。这话毛大名士听了当然脸上极为挂不住,但也从侧面说明古人做学问条件之艰苦,而且对现代喜欢用“谷歌”的读书人也算安慰,别以为古代书生都对学问倒背如流,做个诗他们也得翻一大堆书。
大学问家尚且如此,一般的举人,进士其水平就可想而知了,他们一辈子读的书,知道的事儿有没有当代的高中生多还真说不准。北京国子监有个历代科举博物馆,我去参观时见里面陈列了一份明朝状元的试卷,上面打了好多圈(圈越多越好),书法甚棒,但内容基本扯淡。八股取士嘛,应试教育,也就考那么几本书,高中以后,一般人完全可以专心做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生不读几本书。
如果从学问上看古今因为起跑线不同,比较起来不太直观,那么每个人投入到受教育上的时间总量还是可比的,古人读书刻苦点的讲究“起五更,睡半夜”,但毕竟没有什么严格规范,都靠自律,平时还访个友,参加个笔会,或者参与点俗务,种地做生意之类,有的还结了婚,要夫妇敦伦,养儿育女,考试的时候还要赶路耗费时间,路程从几天到数月不止。但今天的学子自从有了现代学校和高考这个概念,就不但要被强制性地封闭式教育,从早自习到晚自习之外,还要禁欲及远离大多数生活杂事,刻苦及专心程度都超过古人。
古代一些科举出身的文人其孤陋寡闻甚至到难以想象,清朝有个两榜进士,去私塾视察,看一学童在读书,便询问所读何书,答曰“史记”,又问作者是谁,答曰“太史公”,接着问是哪一科进士,答曰“非本朝,汉代的”,进士拿起书读了几句说“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这是不读书的进士,还有不问时事的翰林。清末太平天国起义被平定后,朝廷要论功行赏,不少湘军猛将都封了高官,翰林院少不了要为之作传,这时候某翰林就质疑:罗泽南(湘将)一个教官出身,怎么这么几年就当了记名布政使,朝廷封赏过滥了!看他义愤填膺,怒不可遏,旁边就有人悄悄告诉:人家这是平太平军立了大功的!然后就跟他讲了太平军的事情,某翰林非常诧异:奇哉,南方出这么大乱子,在北京怎么一点都没感觉到呢?
以上是两个极端的例子,但也可以略为说明古代读书人的一般知识水平肯定大大不及当代人。这当然仅仅是对一般对一般的比较,至于在顶尖高手来看,则不太好说。当代人做学问方便是方便了,可信息极大丰富,声色犬马之下,诱惑也比以前多了不知道多少倍。人生就这么几十、一百年,古今未有大的变化,几十、一百年中,现代人要拿出大量时间处理垃圾信息,东看看,西看看,真正用到做学问的时间,说不定比古人还要少上很多。所以,今天的大师,未必比古代出得多。
然而,有一点可以明确,由于“獭祭”方便,伪大师肯定比古代出多。
到最后,可能有人要问,既然古人掌握的学问总量远不如现代人,那为什么感觉古达人中智者贤者远超于今天呢?这有多个原因,表面上的原因是数量对比的问题,我们眼中的今天,不过是当下而已,意识里与之相比较的却是过去几千年的古代贤达,而且,这种对比也不是完全的互相覆盖,古代的好多书今天大部分人也不会去看,这都显得古人似乎更有学问。
而从深层次讲,还有两个原因,其一,学问不等于学识,对于人生大哲学的洞见未必以读书来衡量,禅宗六祖慧能就不识字;其二,古人传业授道往往讲究师徒传承,把最精华那部分都传授给弟子后人,而今人则以灌输为主,授者泥沙俱下,学者则黑瞎子掰棒子,往往摘一个掉一个。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