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那就是“狂躁”二字。对于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尽管当前还是有些人认为不太现实,但是它还是快速地走向了每一个家庭当中。今年1月份到8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产量达到了25.8万辆,同比增长111%;而销量则达到了24.5万辆,同比增长115.6%。而有分析指出,整个2016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65万-70万辆,新能源汽车行业被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未来5年内将爆发式增长的行业。
五大因素推动新能源汽车由火热走向狂躁
放眼整个全球汽车市场,其实在国外的其他很多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远没有国内市场这么火热。那么,为什么在国内市场,新能源会如此受追捧?
其一,这些年雾霾越来越严重,在国内众多的城市当中甚至在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已经很难找到一片蓝天白云,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困扰民众生活,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因。而汽车污染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治理雾霾治理大气污染,汽车尾气的治理就成为了其中不能不治理的,于是新能源汽车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其二,国家政策上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起到了主导作用,从近5年的国家政策来看,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已经从制造生产的上游一直渗透到下游的销售、服务等各个方面。不论是补贴范围还是补贴力度,都非常给力,截至2015年年底,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资金已经达到了334.35亿元。
其三,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走向成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斯拉汽车在风靡全球汽车市场之前其实也走了很多弯路,那个时候技术不成熟,市场也不够成熟。但是在今天,新能源汽车不论是在充电时间、蓄电能力、最大时速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技术上的成熟也推动着它快速迈向市场。
其四,民众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显着提升,有相当一部分民众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都在不断攀升。从2013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大幅从公共服务领域逐步转向私人消费市场,而一些大城市限牌限购也间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走向私人消费市场。
其五,传统汽车的销售不论是在全球市场,即便是在中国市场,其增长速度都在放缓,这源于汽车市场的逐渐饱和。但是互联网汽车、无人驾驶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新型汽车又激发了车主购置新车的欲望,汽车厂家纷纷寻求新的市场增长点,他们跟随着政策主导疯狂涌向新能源汽车也间接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狂躁的背后又是何等景象?
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不论是传统的汽车厂家,还是互联网巨头以及创业者们,都疯狂地杀入这个领域,在其狂躁的背后正在不断涌现出各般景象。
一、能源战此起彼伏
提到新能源汽车,很多人都会想到电动汽车。没错,在特斯拉的带领下,电动汽车是当前最受欢迎的新能源汽车。但是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并不仅仅只局限于电动汽车,各种新的能源汽车开始冒出来。
1、氢能源开始挑战电动能源
近日,同济大学与武汉市政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方签订了共建氢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平台的协议,共同推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产业化,这种氢燃料电池汽车(FCV)相较于锂电池的电动汽车而言,存在诸多优势。
一方面,他们的补给时间非常短,一般只需要3-5分钟就能加满氢燃料,而目前电动汽车最快也需要近1个小时;另一方面他们也拥有更远的续航里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续航里程普遍超过500公里,远远超过电动汽车的平均100多公里;最后一方面就是他们对于环境污染更少,电动汽车的锂电池含有重金属镍、钴、砷等有毒污染物,必须回收处理。
当然,这种氢燃料汽车的制造成本、加氢站修建成本、氢燃料电池催化剂成本等都要远高于锂电池电动汽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类汽车的发展。以至于当前市面上很少有这种氢能源汽车出现,仅仅只有丰田 Mirai、本田 Clarity、现代 ix35 FC等少数几款车型。
但是对于新能源的追求也让很多汽车厂商都开始关注氢能源,今年 10 月,美国通用将推出一款雪佛兰科罗拉多 FCV 概念车;奥迪汽车在 2014 年 11 月洛杉矶车展上,推出了 A7 h-tron quattro 概念车;宝马汽车在 2015 年发布了基于 i8 和 5 系 GT 车型的 FCV 原型车,并宣布于 2020 年发布量产版;奔驰汽车此前就已推出过基于 B 系列的 FCV,在今年 6 月,该公司表示将于 2017 年推出新款 FCV 版 GLC;尽管福特汽车近年没有推出 FCV 产品,然而在今年 8 月,该公司获得了美国能源部提供的 600 万美元研发资金,用于加快 FCV 的研发。
2、太阳能也丝毫不服输
其实相比锂电池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的概念早已经流行了许多年,只是大多数都还停留在概念产品形态中,并没有真正实现量产。就连风靡世界的电动汽车特斯拉也着急忙慌地要推出汽车太阳能面板,目前特斯拉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建造光伏超级充电站,通过“光伏-储能-充电”的方式,对太阳能转换而来的电力进行储存,并有望对特斯拉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太阳能充电。
而德国的一家创业公司Sono已经研发出配有太阳能电池板的汽车Sion,单块电池可续航185公里,毫无疑问这种太阳能汽车的生产成本同样低,最为重要的是它拥有更环保的特点。
至于国内的汉能集团,则在前不久接连发布了Solar O、Solar A、Solar R和Solar L四款全太阳能电动车,并将在未来的2-3年投入量产。
在未来,还将会有其他更多的新能源投入到汽车中使用,他们将会继续与电动汽车博弈下去。
二、骗补层出不穷
在今年的9月8日,财政部通报了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万达贵州客车以及河南少林客车等五家客车企业骗补的调查结果,涉及金额达10.1亿元,不仅对这5家企业停止执行中央财政补贴,同时也取消了苏州吉姆西的整车资质。
此次骗补查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警告,但是它并没有完全禁止新能源汽车领域所存在的骗补现象,事实上,当前有相当一部分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企业都是依靠国家补贴过日子,而且过得还相当滋润。国家此前对新能源客车补贴从30万~50万元不等,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再参照国家标准1∶1补贴,部分企业每出售一辆8米以上电动大巴,则可拿到100万元补贴。
虽然说这些新能源公司中有相当部分并不存在骗补情况,但是他们对于未来没有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式,纯粹是在依靠国家补贴混日子,这种情况与骗补有何区别?
三、汽车厂家焦躁不安
新能源汽车狂躁的背后自然少不了汽车厂家们的焦躁不安,他们希望可以借助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尤其是对于国产汽车厂商们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反超机会。
近来,比亚迪35亿元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奉化、力帆定向增发52亿元用于新能源等项目、长城汽车定向增发规模不超过168亿元投向新能源和智能汽车项目、东风汽车总投资200亿元的轻卡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落户呼和浩特……
不久前,大众与江淮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拟以50:50的比例出资成立一家研产销一体的合资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出行方案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在威马汽车拿到了10亿美元的融资后,乐视汽车也筹集到了10.8亿美元打造乐视生态汽车,而由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第三次创业打造的车和家,也在10个月内累计融资25亿元人民币,并定下推出3款新能源车的计划。
一场新能源汽车大战已经在悄然打响,尽管当前比亚迪在电动汽车的销量上暂时领先,但是这个数量还非常小,未来谁能成为这个领域最终的赢家还不好说。不管是已经杀入进来的还是没有杀入进来的,都表现出了焦躁不安的情绪。
四、电动汽车引发污染新担忧
本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减少污染,可如今倒好,来自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盟专家警告称,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意味着欧盟将不得不考虑建设近50个发电量相当于英国欣克利角核电站规模的发电站,这可能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欧洲环境署(EEA)的研究显示,如果电动汽车所使用的电力全部来自燃煤电厂,那么这些车辆寿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要高于汽油或柴油车辆。由此看来,电动汽车的锂电池污染存在三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电池生产来源,这种锂电池如果是高污染能源生产的话,必然会存在较大污染;
第二个问题就是充电,给电动汽车充电的充电桩是用什么发的电?这个也有可能存在污染;
第三个问题则是锂电池的回收问题,即便回收后如何处理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这种锂电池往往都比较难处理,处理不好就会有严重的污染。
五、满满的都是伤痕、痛点
在新能源汽车狂躁的背后,带给用户们的却满满的都是伤痕和痛点。
首先是续航里程的问题。很多智能手机厂商都标榜手机能通话时长有多长,事实上基本都达不到,电动汽车厂商同样如此。很多电动汽车都标榜最大里程在180公里,有的甚至标榜250公里,可是真的能达到吗?万一天气热开个暖风,天气冷开个空调怎么办?
其次是充电时间的问题。当前几乎大多数的电动汽车要充满电都需要几个小时,即便是特斯拉鼓吹的只需要45分钟就能充满也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如果是在路上没电了,那车主就需要等待漫长的时间等充满电后才能去办理事情,这可能耽误上班时间或者工作。
其三则是电池寿命的问题。手机电池往往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效果会非常不好,电动汽车也是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电池性能就会逐渐衰减,储电量的能力也会逐渐流失,但更换汽车锂电池可不比更换手机电池。
最后则是充电桩的问题。目前在很多城市中,充电桩的普及程度还非常低,电动汽车充电往往都需要跑到一个固定的充电点才能充电。此外,大多数的充电桩往往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充电标准,这对于汽车电池也是有损伤的。
由此看来,多方因素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火热,但是在其狂躁的背后也涌现出了诸多问题,新能源汽车要想真正全面走向市场,还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它还有很多烦恼需要处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