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监管的重拳出击下,电子烟何去何从?
本文概要:电子烟,自发展以来,就处在监管空白,无序扩张的“温室”里,正是因此,电子烟的制作、成分、含量等才都没有明确标准,从而让“暴利”,成为电子烟的另一大代言词。但自从11月以来,随着监管相关政策的不断加强,电子烟行业,不可避免的即将迎来一场新变局。
1、电子烟的发展,是从“戒烟”到“上瘾”
2、强监管的落地,将全面加速行业洗牌?
3、抱团出海,或是电子烟行业的未来之路?
电子烟行业的监管,比想象中来得更紧,仅仅是一周内,国家就相继发布了三个相关的政策条例。
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新增了对电子烟的对标规定;《电子烟》标准状态转变为「征求意见」;《电子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就多项改革措施向社会征求意见。
很明显,藏在“隐秘角落”里的电子烟,是时候“重见天日”了。
电子烟的发展,从“戒烟”到“上瘾”
电子烟发展到现在,似乎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原本是为了“戒烟”而生的。
事实上,世界上的第一支电子烟,就是由中国药剂师韩力于2004年发明的,并于海外注册了专利。
韩力为什么会发明电子烟这一种新型的尼古丁戒烟产品?有两个原因。
一是韩力为了让自己戒烟。与大多数年轻人抽烟的经历相似,韩力年轻时因为在农村工作,为了缓解空虚寂寞,便学会了抽烟,而后随着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抽烟自然也越来来频繁。
二是父亲因抽烟身患肺癌,让六次戒烟都以失败告终的韩力,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能不能设计一种类似香烟的装置让戒烟变得容易。
最终,韩力真的做到了,2003年,韩力申请并拿到了属于他的发明专利——“非可燃性电子雾化香烟”,也就是今天讨论的焦点,电子烟。
很快,在2004年电子烟便被造出来了,同年,韩力还创立了自己的电子烟品牌“如烟”。即使这款电子烟品质口味都算上佳,一支就要上百元,但新奇的概念,戒烟的噱头,仍然让人们趋之若鹜。
成立不过三年,如烟的年销售额就超过10亿元,年销量超过30万支,国内卖,国外也卖,可以说在“三不管”领域的如烟,活的风生水起。
然而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尤其如烟这一“三无”的电子烟,竟然还为了销售而用各种夸张的广告轮番轰炸,邀请“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为其背书……
各种出格的行为,最终让如烟推出不过两年,就因被央视曝光戒烟效果造假与存在安全性问题而大受打击。
更有不少专业人士和机构纷纷跳出来抨击电子烟的功效,表示吸电子烟有助于把传统烟草的成瘾性戒掉,这是没有科学数据的。
并且电子烟缺乏生产标准和行业监管,使得不少青少年因好奇而吸食,更容易导致青少年对烟上瘾。
双重打击之下,如烟只能被迫退出国内市场,最终在海外市场也因政策收紧、难以为继,而被帝国烟草以低价收购。
但如烟倒下了,电子烟却反而逐渐在海外兴起。2009年,海外大量的电子烟代工单回流到国内,让国内很快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毕竟电子烟本身就监管不明,技术要求和安全控制成本也就不高,于是一时之间,中小品牌充斥着整个电子烟市场,人人都想分食一杯羹。
根据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电子烟企业从2013年的4.5万家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16.8万家,7年内翻了近4倍……
于是到最后,电子烟从“戒烟”的工具,变成了上瘾的一大源头,也逐渐壮大为一门千亿级的生意。
强监管的落地,将全面加速行业洗牌?
“不用担心电子烟行业,监管的介入,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整个电子烟行业的发展的”,这是来自中国电子烟行业委员会会欧俊彪的一句话。
从电子烟行业近年来的发展来看,也的确如此。因为看似在自由的“三无领域”里茁壮生长的电子烟,其实伴随着很多不稳定的暴雷因素。
2019年11月,一则《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让原本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电子烟产业,一下子跌下“神坛”。
通告中明确表示,不能向未成年销售电子烟,不能在互联网上发布电子烟广告,更加致命的是,还要禁止电子烟产品在互联网上的销售。这让一直以来线上渠道销售占大头的电子烟产业遇到了最大的产销危机。
于是电子烟厂家们只能纷纷布局线下,谋求新的发展渠道。
可原本以为开辟线下市场,就能够稳住发展局面的电子烟,随着疫情的爆发,又让转向线下渠道的电子烟产业遭受重创。
可以说线上线下,电子烟都不受待见,已经遭遇过多次打击的电子烟产业,陷入了真正的谷底。
而如今,随着监管政策的落地,电子烟行业或将迎来真正“光明”的未来,加速行业发展。只是在改革的路上,必然少不了一些阵痛,行业也将加速洗牌。
从国家相继出台的政策来来看,虽然电子烟是一种新型烟草制品,但因其核心成分、功效定位等都与传统卷烟相类似,因此,电子烟将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来执行。
届时,电子烟的监管将会传统卷烟的监管体系对齐,对于不合格,不符合条例标准的品牌和产品,将会被行业大篇幅的清出,优胜略汰下,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迎来一次行业大洗牌。
而《电子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里则对于电子烟提出了更加严苛的管理要求。
首先是电子烟产品要开始实行登记制度。也就是说,电子烟产品不再是过往有了生产后,就能够实现销售。而是要经过烟草专卖部门登记,如若不符合标准,不纳入销售产品目录。
除此之外,要想生产电子烟产品,就必须拿到烟草专卖生产企业的许可证,而想要拿到许可证,又对相应的资金有要求,对于场地、技术条件、设备条件等,都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要求。
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将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烟交易管理平台。电子烟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品牌持有企业和批发企业、零售企业甚至个人的交易对接,都要在平台上进行。并且只有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的电子烟生产企业和电子烟品牌才能够在平台上完成交易。
这意味着规模更大,更具备实力的电子烟企业拿到许可证的可能性更大,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很大概率会出局。
这便是电子烟行业改革路上避免不了的阵痛,但只有在行业足够透明化,规则化的前提下,电子烟才能有发展的机会。从长远来看,亦是引导行业走向规范、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抱团出海,或是电子烟行业的未来之路?
“合规经营、抱团出海是必由之路”,这是被业内人士称为电子烟油之父的姚继德对电子烟未来发展的态度。
作为电子烟头部企业——深圳市恒信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在行业内深耕近17年的姚继德有此番言论,自然是有依据的。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电子烟市场渗透率排名如下,分明是美国以38%的渗透率占比排名第一,第二第三的分别是渗透率为30.3%的日本和渗透率为20.9%的英国。
然后相比海外国家,我国的电子烟市场渗透率仅有1.5%,排名非常地末尾。
如此低的渗透率,对于国内电子烟产业的发展来说自然是具备潜力的,但同样也需要高昂的开拓市场成本。
而高渗透率的海外市场对于国内的电子烟企业来说,不仅不需要耗费更多的资金去普及和营销电子烟,还能够凭借着中国电子烟企业独具的产地和技术优势而更轻易的进入海外市场。
要知道,电子烟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仅仅是我国的深圳就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电子烟产能,形成了“中国生产,世界消费”的外向型经济产业。
因此,电子烟行业要谋求出路,除了要合规经营,抱团出海,做大做强出口贸易,更是其未来发展的最好道路。
主要来说,抱团出海有以下几个利好因素。
一方面,是中国有着高质高量的电子烟技术加持。电子烟本就是在中国诞生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电子烟产业积累了近2万的相关专利,全球近90%的电子烟专利,更是都掌握在国内企业手里。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尤其是在深圳,电子烟产业已经具备了成熟的配套产业链,无论是在生产端还是供给端,中国都具备强有力的产业基础。最终中国电子烟的产量,才能够达到全球的95%,真正做到了走向海外。
最后一个利好是,国家政府对出口贸易的政策支持。虽然目前电子烟行业正处在严监管的变革下,但市场监督管理局方面对于电子烟出口的态度是:以出口为主的电子烟产业应予以支持,行业应加快规范,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三大利好的加持下,再加上中国电子烟行业本身就具备大力发展出口的潜质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电子烟企业走“抱团出海”这一条路是更加有发展前景的。
并且从长远来看看,只有国内的电子烟企业一致向外走向更大的国际市场,才能够把电子烟行业做大做强,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成就中国电子烟产业的新高度。
或许对于中国电子烟企业来说,这就是一条最适合的道路,毕竟在当前行业的特殊背景下,“合作共赢”要强过“单打独斗”。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