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米手机业务降速,股价年内跌去四成,要靠造车续命?
作者|闪电懒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11月23日,小米集团公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总营收780.6亿元,同比增长8.2%;期间利润7.89亿元,同比下降84%;经调整净利润为51.76亿元,同比增长25.4%。
虽然这份业绩整体上来看,同比增长都还不错,但如果与第二季度环比来看,则呈现全面下滑的态势,营收环比下降11.1%,经营利润环比下降74.6%,期间利润下降90.5%,调整后净利润下降18.1%。
或许正因为第三季度业绩环比大幅下滑,财报发布第二天(11月24日),小米集团股价下跌接近7%;截至11月26日收盘,其股价报收19.06港元,距离今年1月最高点的35.9港元,已累计下跌超过46%,市场投资者似乎对小米后市有一定的担忧。
手机业务降速
数据显示,小米来自智能手机业务的收入为478.25亿元,同比增长0.5%,占总营收的61.3%。不过,小米智能手机收入由第二季度的591亿元降至第三季度的478亿元,降幅达到19.1%;出货量为4390万台,环比下降900万台。
在业绩发布电话会议上,小米总裁王翔表示,第三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下降的核心原因是缺货造成的,因芯片缺货,影响了小米手机大概1000万到2000万的出货量。
王翔还表示,今年下半年4G产品处于极度短缺状态。不过,目前来看明年整体情况会好转,但上半年还是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而下半年供应可能好过上半年。
从全球手机市场来看,缺芯问题确实对手机厂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根据IDC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全球手机总出货量3.312亿部,同比下降6.7%。
具体来看,第三季度三星出货量6900万部手机,同比下降14.2%。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三星降幅巨大,其仍以20.8%的市场占有率牢牢占据了全球第一的位置。
苹果则因iPhone 13系列的发布以及“加量不加价”策略发挥的重要作用,其重回全球第二,出货量达到了5040万部,同比增长20%;小米则以4390万部的出货量位居第三,同比下降4.6%。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市场,小米正在被赶超。荣耀以18%的市占率超越小米,排名第3,而排名第5的苹果也在奋起直追,年增长率达到62%。
比较亮眼的是,受高端战略影响,小米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同比增长6.7%,毛利率也同比提升4.4个百分点,在第三季度由去年同期的每部1022.3元上升6.7%至每部1090.5元。不过,与二季度平均售价1116.7元相比,降幅达到2.3%。财报解释称,平均售价的降低是由于产品组合所致。
根据小米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大陆地区定价3000元及以上和境外定价300欧元及以上的高端机型,累计出货量接近1800万台,高端占比超过12%。
目前,小米的战略已经较为清晰,产品上持续冲击高端,渠道市场上在全球寻找增量,在国内渗透线下;今年8月,小米创始人雷军再次定下“小目标”:三年登顶第一。
当然,前有狼后有虎,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存量的手机市场,博弈更加激烈,谁都不会轻易松口。
增量业务稳中有升
手机×AIoT是小米的核心战略,本季度,小米除手机外的增值业务表现尚可。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收入是209亿元,和第二季度相比差别不大,同比增长了16%。具体而言,小米电脑和电视的收入是71亿元,电视以外品类的收入是138亿元,这两项收入相比去年同期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芯片短缺对手机的影响,在IoT品类上同样无法跳脱。小米在财报中还提到,境外海运物流的停滞也导致了若干IoT产品销售额受到冲击。
不过,IoT这部分的收入在本季度没有下滑,主要原因是小米此前在部分成熟的品类做了高端化的尝试,提高了IoT产品的附加价值。
互联网业务在三季度的收入达到73亿元,同比增长27%,超过了上一季度的成绩,成为小米上市以来数据最高的一个季度。
这首先是源于小米三季度用户基数的增长,其平台上连接的IoT设备历史上首次超过了4亿,同时MIUI的月活用户也一度达到了5亿。更多的终端数量、以及更高的月活用户数,自然给小米贡献了更高的广告收入——达到了48亿元,同比增长45%。
小米在各个手机和IoT品类都在推进的高端化,对于互联网业务来说也是一项利好——能消费得起更贵的终端,也代表了用户具有更高的内容付费能力。
整体来说,从规模上看,209亿元营收的IoT与生活消费,73亿元收入的互联网业务,似乎能独立门户。国内互联网公司季度收入超过50亿的不多,像爱奇艺三季度收入也就76亿元左右。
当然,有一个大前提是,如果没有小米手机作为商业模式的起点,则小米生态链这个闭环就不存在,互联网业务收入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手机业务依然是小米的命门,资本市场无论如何看小米,其在手机市场的规模决定了公司的基本面。手机业务与增值业务荣辱与共,唯有前者保持高额的市场份额,才能拓展增值业务的市场规模,提高多元化收入。
小米造车来得及?
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进入存量市场多年,市场格局渐渐趋于稳定,多家手机厂商也意识到了智能手机天花板的问题,纷纷跨界寻找增量市场,其中不少手机厂商就将目光锁定在了造车领域。
比如苹果公司,其造车的“Titan”计划实际上从2015年就已经启动,不过截止到目前,苹果汽车仍然没有下线。
小米也不甘落后。天眼查APP显示,11月18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雷军,注册资本10亿元。
对于造车的问题,小米集团三季度财报也有所披露。小米集团称,目前小米汽车团队成员已经超过500人。据悉,早在二季度小米集团就发布了多项智能汽车急招岗位,岗位地点均在北京。
目前,小米造车主要是通过投资、并购以及内部孵化等方式完成。国金证券统计显示,截止到2021年9月底,小米投资布局智能汽车领域企业共有62家,其中智能驾驶布局17家,智能电动布局13家,智能座舱布局6家,其中有22家企业是2021年新增投资。
雷军也曾表示,小米造车团队各项工作都远超他的预期,并且还称,预计2024年上半年小米汽车正式量产。
然而,业内有不少声音认为,市场留给小米造车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首先,在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红利上,三年后的小米不一定能赶得上这趟车。2021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政策规定,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价格在30万元以下,续航在30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乘用车可以享受补贴。
届时如果新能源汽车补贴取消了,那么小米就不能享受到政策的红利,导致后期的造车成本比其他车企要高。
此外,其他入局造车的互联网巨头同样不缺钱,入局更早、进展速度也更快。作为后来者的小米,实际上不管是从技术积累还是团队整合,劣势都十分明显。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造车事业不仅会消耗大量现金,而且前途不明,投资者潜意识里不看好小米造车,这才是小米造车难以提振股价的原因。
当然,不只是小米汽车,新一波互联网巨头跨界造车入局者,都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总而言之,小米的造车梦离落地还尚远,我们且行且看。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