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深入,我们企业的办公也正在逐步从PC办公时代走向移动时代。一份企业办公调研显示:已经将移动办公导入工作流程的占到了34.8%;1年内会完成的占到23.9%;将要导入的占到19.6%;1-3年内将完成的占15.2%;还在评估的仅占4.3%;不考虑导入的只占2.2%。从这份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将移动办公导入工作流程的企业高达93.5%,只有6.5%的企业尚处于观望中。那么,移动办公为何会如此受到企业的重视?刘旷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很多企业的相当部分员工来说,他们都会有在出差或者在上下班的路途中需要处理一些工作或者业务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可能没有带电脑,即使带了笔记本电脑,可能也无法上网。那么,移动办公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它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轻松方便地处理手头紧急的工作。
2、移动办公能够让企业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可能,当我们在在外面与客户谈生意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实现移动办公,遇到客户感兴趣的商品,我们就能在第一时间给予客户存货、型号、价格等等详细的产品信息,从而提升生意成功的概率。尤其是对于很多经常需要跟踪项目进展的企业员工来说,他们需要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服务,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服务于客户。
3、有效沟通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移动办公还有一个最广泛的应用那就是老板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通过随时随地建立起这种沟通,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增进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感情。当老板在外地出差时,也能很好地通过员工“说日报”,实时了解公司的一切发展状况。
随着移动办公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未来移动办公很可能将与PC办公平分天下。于是,腾讯、阿里以及以联通为首的运营商巨头们纷纷开始进军移动办公,意图争夺这一片新的蓝海。
一、联通蓝信手握安全牌杀入
与微信企业号、阿里钉钉开放给第三方服务商不同,联通蓝信是携带着庞大功能的移动工作专属平台登上移动办公舞台,率先开始这一场企业级的赛跑的。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联通蓝信在这场较量中胜算几何?
联通蓝信与阿里钉钉、微信等以娱乐沟通为主不同,它只针对企业工作。采用用户实名沟通,信息只在内部流转,平台不承载员工个人社交娱乐信息。这样做有个什么好处,能够排除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娱乐沟通对工作所带来的外部干扰,能够让沟通更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而从移动工作的强度来看,蓝信推出的“大后台,轻前端”得到了众多企业的认可。通过蓝信统一开放平台打通企业内部现有IT系统,把这些信息孤岛相互连接起来,让蓝信成为内部所有信息系统统一的消息出口及入口。此外,蓝信还能将内部应用以及外部SaaS应用在蓝信内互通,甚至能让封闭安全的组织内部信息系统与外部上下游伙伴、客户众多业务系统整合。
不过刘旷认为蓝信的杀手锏还是在于安全上,通过以联通的通信渠道和360、网神的安全技术支撑,在业内率先实现了从逻辑安全到物理安全的立体安全策略。蓝信采取了顶层安全架构设计,防网络监听、防暴力破解,对传输SSL安全隧道加密,对数据平台和移动终端数据存储加密,集成客户第三方加密,关键操作需要短信身份验证等安全标准和规范。此外,企业通信录成员必须严格实名,支持内网外网隔离,仅开放必要端口等都是其安全的保障所在。
但是对于蓝信来说,相比微信企业号以及阿里钉钉而言,同样在某些方面还是需要加强。比如微信企业号可以借助公众号的优势,迅速积累自己的企业客户资源;而阿里钉钉则通过免费电话(不过据内部消息,蓝信新版本已经增加免费电话功能,就叫“蓝电话”)作为切入口,眼下也积累了一定的企业客户群体。对于蓝信来说,在企业的功能应用方面的确具有优势,但是如何快速扩张企业用户规模,在安全牌之外,蓝信还需要找到更多的切入点。
二、微信企业号默默无闻中悄然布局
自从微信企业号上线以来,有关企业号的声音并不是特别多,反倒是很多个人以及公司借助订阅号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微信今天的高活跃度,与订阅号有着密切的关联,事实上,针对企业号腾讯正在密谋另一场布局——进军移动办公。
便利性方面,微信企业号只要是企业通讯录成员就可实现轻松关注,可以通过企业号一次性群发公司的最新消息给全体员工,企业号无形之中就成为了企业对内公开消息的平台。不管是已经有完善的IT系统的大企业,还是IT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在开通企业号之后,都可以直接利用微信和企业号的基础功能,迅速实现企业应用移动化,提高办公效率。
成本方面,企业无须自己部署服务器、开发应用,只需通过接入微信企业号的第三方服务商,同时企业可自行在企业号中配置多个服务号,可以连接不同的企业应用系统,这大大节约了企业的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
企业生态布局方面,微信能够把服务号、企业号、订阅号进行联合,这个基本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内容,同时采用了非常开放的平台政策,把其他移动办公软件厂商都可接入企业号成为自己的伙伴。也就是说,微信企业号只是一个移动办公的基础服务窗口,它通过把其他移动办公软件整合到自己的平台上来,这样就能得到众多移动办公企业的拥护。
但是微信企业号发展到今天,企业用户量也达到了30万之多,然而企业号的发展却一直进展缓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微信企业号需要借助于第三方的力量来进行企业办公,在用户体验上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且功能相对比较简单,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复杂的企业管理与业务的时候,微信企业号就难以满足,这对于大多数有着复杂业务和管理需求的企业来说,显然不是非常适用。
其二,移动安全一直都是移动办公最总要的一个方面,微信企业号采用的是完全开放的态度,虽然微信企业号只有企业内部通讯录的人员才能关注,但是由于其对外开放,第三方合作移动办公厂商的大量接入,对于微信企业号的安全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其三,使用微信企业号,还有一个不便之处,就是企业的ERP数据、财务数据等之间是相互孤立的,这不便于企业对于内部数据的统一管理。而且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企业的ERP数据以及财务数据等实际上是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三、阿里钉钉对准微信,来势凶猛
阿里巴巴在来往这款移动社交产品失败之后,又推出了微信在企业端不占优势的企业社交产品——阿里钉钉。这一次阿里吸取了来往的教训,不正面挑战微信,而是从侧面进攻,从移动办公切入,希望能够借助企业员工的入驻,来带动平台的活跃性。
与微信企业号一样,阿里钉钉也正在试图打造一个企业移动办公生态平台。前不久,阿里钉钉对外发布了c++战略,也就是说阿里钉钉会提供统一通讯和工作商务关系等基础服务,而把其他的移动办公交给中小企业来做,中小企业部署软件运营的意愿越来越强,阿里钉钉此番开放平台定能得到这些中小软件厂商的支持。
从目前阿里钉钉的发展来看,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企业免费通话。如果通过企业认证之后,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就能享受超长市场的免费电话,这个吸引了不少的企业入驻,也由此带动了阿里钉钉平台的活跃度。
与微信企业号一样,阿里钉钉也面临着中小企业技术能力受限、企业用户办公体验性不足以及企业安全方面的不足。不过刘旷认为这些对于阿里钉钉来说倒还不是最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阿里钉钉当前的战略并不清晰。
一方面,阿里钉钉想在移动办公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阿里钉钉又想通过借助移动办公,积累用户最后实现对微信的逆袭。这种不确定的战略方向对于阿里钉钉的发展是相当致命的,更何况今天的微信在移动社交领域已经一家独大,阿里钉钉尽管背靠阿里,实力雄厚,但也难以撼动微信的霸主地位,来往、易信都是前车之鉴。
移动办公的命运到底掌握在谁的手里?
进军移动办公应用的除联通蓝信、微信企业号、阿里钉钉等几大巨头之外,信鸽、IMO云办公室、今目标等也都在瞄准企业级移动办公应用。但是不论从何种角度来说,最终都是得用户者得天下,那么哪类平台又能真正赢得用户的青睐?
刘旷个人认为企业移动办公考虑的第一要素一定是安全性,如果只是纯粹为了办公的方便性而导致公司的核心数据外泄,我相信没有一家企业会愿意把自己的办公系统嫁接到移动应用平台上去。而近年以来,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黑客开始通过手机植入各种病毒,以此盗取用户的数据、密码等,对于企业来说,一旦企业机密信息遭到外泄,那对企业而言将会致命的。所以任何企业考虑移动办公应用最先考虑的一定会是是否安全。
至于第二个要素,那就是功能上的了。一款移动办公应用满足了安全要素之后,那么要被企业所用,就必须要满足企业的办公以及业务需求,如果不能满足或者只能满足某一小部分需求的话,相信企业仍然不会选择会移动应用办公。因为即使使用了,还是无法脱离开电脑,出差仍然需要随身携带笔记本。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开始选择移动办公应用,无非就是因为它的便利性。所以一款移动办公是否能够赢得市场,它的用户体验也至关重要。如果使用移动应用办公反倒让办公变得更加繁琐了,相信也不会有人愿意用。
当然,此外成本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影响的因素,这种成本包括建设成本、应用成本、维护成本等,绝对不是简单的以免费或者付费来衡量的,只有建立在安全高效基础上的“物美价廉”才是企业最好的选择。总的来看,安全是企业移动办公应用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只有建立了这个基础,而后才能谈平台的发展。
作者:刘旷,以禅道参悟互联网、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