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构建“未来级”企业,如何做对这道必答题
“‘数据主义’将会是人类历史的下一个落脚点。”--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抛出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
的确,数据、算法、智能正悄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革命加速推动着企业、商业乃至社会迈向进化的拐点。此刻,对于企业而言,没有理由也不可能放慢前进的脚步。
面向未来,何种企业可以称之为“未来级”企业?在大数据、AI等新数字化技术的冲击下,企业会产生哪些显著变化?企业为何要从数字化转型逐步走向智能化运营?企业如何构建未来领导力……
这些无疑值得业界持续思考和探索。近日,以“未来X · 智汇新磁场”为主题的戴尔科技峰会上,来自业界各方代表围绕未来X数字战略和“未来企业”领导力进行了深度探讨,对于企业构建面向未来领导力的方法和路径,戴尔科技携手业界多位伙伴带来了他们的答案。
“未来级”企业是道必答题
赛博朋克之父William Gibson曾言:未来已到来,只是未流行。
具体到企业,面对这一轮数字化和智能化等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变革,几乎所有企业都感受到了未来已来的气息,智能客服、智能机器人、智能矿山、智慧城市……小到具体的业务场景,大到企业所属的行业,都在因数字化和智能化而发生巨变,每一家企业都在积极思索未来会朝着哪些方向发展?
那么,何为“未来级”企业?
埃森哲在对全球1100位企业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按照运营成熟度的标准,将企业划分为“稳定级、高效级、预测级、未来级”四个级别。其中,“未来级”企业处于演进的最高阶段,是企业全面业务转型、绩效卓越、智能运营、敏捷与韧性兼具、成熟度最高的综合体现。
的确,在数字化浪潮来临之际,“未来级”企业仍然只是少数,却展示出其独特魅力,向世界树立起未来企业发展的标杆。在埃森哲看来,“未来级”企业能够全面借助数字技术,探索全新的营收增长之道,生产率和运营效率的增幅最高可达50%以上。“未来级企业在效率和效能两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埃森哲大中华区智能运营事业部总裁岳彬如是说。
当前,埃森哲调研显示全球仅7%、中国仅2%的企业达到了“未来级”企业,但未来两年里,中国“未来级企业”的比例将从当前的2%迅速提升至28%。
事实上,当前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的确遇到了历史性的机遇。《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38.6%,增速达到GDP增速3倍以上,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之路明显提速。戴尔科技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指数白皮书也印证了这种趋势:疫情之后,有80%的中国企业都在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
如今,在数字化时代里,如何成为“未来级”的企业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答题。华人运通高合汽车联合创始人李谦博士直言,数字化已经给汽车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汽车研发体系必须依靠计算、数据,数字化将决定企业未来能走多远的重要基础。
戴尔科技集团全球资深副总裁吴冬梅也认为,数字化重构是打造“未来企业”的重要推手和驱动力,“戴尔希望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帮助企业构建未来企业领导力。”
构建“未来企业”需要“洪荒之力”
有人常言:“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深以为然。
疫情犹如一副催化剂,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面向未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不确定恰恰是所有企业都需要面临的常态。“未来级”企业一定是一个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数字化技术与能力则是基石和动力源泉,也是应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的底气所在。
戴尔科技集团副总裁刘伟博士认为,“未来级”企业拥有三个明显特征:其一、拥有特别强的创造力;其二、企业的运营是智能化和自动化;其三、企业工作场所更加灵活,走向智能化、数字化和个性。为帮助企业演进到“未来级”企业,戴尔科技集团着力帮助企业构建“敏捷·生产力、无界·创新力、感知·服务力、多维·生命力”,最终将汇聚成“未来企业”领导者的“洪荒之力”。
首先来看敏捷·生产力。众所周知,敏捷是响应市场快速变化以及各种不确定性的良药。在未来的数字化世界中,企业所面临的一定是云、边、端多种场景共存的情况,需要企业将数据转化为消费升级的敏捷生产力,提升各种业务场景的全业务流程效率。
为此,戴尔科技通过企业级云原生创新引擎、具有企业级一致性的混合多云平台、工作负载优化的边缘计算及云-边-端架构等,来帮助各种企业构建面向未来的企业级云原生敏捷创造力,构建新型生产方式,帮助企业实现从以产品为核心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数字化平台转型,彻底释放数据新动能。
“多云环境是很多企业的事实状况。让多云在应用、管理、数据保持一致性,应用、数据在多云环境中无缝迁移,无疑会大幅提升企业在数字化时代的敏捷性,并且会极大提升生产力的效率。”刘伟博士补充道。
其次是无界·创新力。如今,数据已然成为企业在数字化时代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一家企业应用数据的能力正在成为其最核心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企业的数据也极为分散的分布在云、边、端各种场景之中。IDC报告显示,有70%的数据就分布在各种边缘侧,需要企业具备协调与处理各种数据能力。
海信集团数据管理与应用部部长罗庆干表示,目前遇到最大的挑战就是全球数据的统一协同与决策,如何通过数据来体现全球经营的稳健以及做出高质量的决策,“过去管理层想了解一个月的资金占用情况,现在则在问能不能看到一天的情况,甚至是一个小时的变化,对全球车间资金占用、物料损耗数据希望实时掌握。”
针对这种趋势,戴尔科技则打造出现代数据平台来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不仅能让数据在边缘、核心和云之间互相协调、各司其职,还可以让企业具备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能力,真正让AI赋能业务创新。
第三则是感知·服务力。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数字化带来的改变除了技术之外,还有运营理念、交付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颠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智变”到“质变”。为此,戴尔科技的“即服务”模式、对泛在应用持续交付的支持,以及零信任安全机制的建立,为企业的服务里积蓄能力。
以戴尔APEX即服务模式为例,它为客户提供简单易用、敏捷灵活和可控性的一致性数字化即服务体验,全面涵盖公有云、私有云、数据中心和边缘等工作负载,将一致的体验来管理企业整个云和即服务旅程,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最后是多维·生命力。数字化带来的是万物互联、万数融合的大趋势,任何企业都不能独善其身和闭门造车,融入广泛的数字生态链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为此,戴尔通过数字化供应链、IoT生态布局,打通“双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通路,为“未来企业”赋智赋能。
例如,戴尔科技携手科研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智能化开发和使能平台,进一步丰富智能化应用场景;立足本地研发、持续创新,助力中国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等。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进入到快车道,产业数字化之路必然会提速,会有越来越多企业将加速向“未来级”企业演进。“在双循环的大战略下,中国企业未来都会面临全球化的问题,所以未来企业在数字化架构上一定要选择面向全球化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面向全球化进行快速转型。”罗庆干补充道。
媛福达集团执行总裁王戈钧则认为,企业在迈向未来企业时,数字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与消费者、合作伙伴共同去探索有价值的方向和内容。
深耕行业,践行“在中国,为中国”
当前,中国数字经济GDP占比正在逐年提升,不过相比于发达国家依然还有巨大提升空间。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也认为,中国数字经济还刚刚起步,并没有真正全方位覆盖各个领域,未来尤其需要专业领先的数字技术方案提供商从各个领域推动数字化发展,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
作为全球领先的端到端技术供应商,戴尔科技已经深耕中国市场20余载。在本次峰会上,戴尔科技则再次强调了“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
为进一步推动重点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戴尔科技在本次峰会上会上发布了“智能+”交通创新联盟。该联盟集结了上汽集团、复旦大学、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等多方力量,旨在通过协同创新推动汽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众所周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行业的重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以智能交通中的汽车为例,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传统行业,汽车行业近年来数字化明显提速,自动驾驶、车联网、车机智能应用层出不穷,让百年汽车焕发出全新的数字活力。除了传统老牌汽车公司在加速转型之外,也涌现出多家造车新势力,不仅为整个行业带来蓬勃生机,更为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建设探索出更多的可能。
据悉,双方共同建设联合实验室,将围绕5G、边缘计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方向,开放给平台成员单位进行热点科研项目研究;深化有实际应用场景的前沿科技研究探索,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吴冬梅表示:“‘智能+’创新交通联盟将赋能产业链创新,借助戴尔领先的端到端IT基础设施解决方案、AI和高性能计算、ADAS/AD生态与工具链等,推动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类型企业加速创新。”
“戴尔科技在中国是本地采购、本地研发、本地生产、本地制造、本地人才、本地服务。”吴冬梅最后表示道:“戴尔科技将继续深化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