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巴赫曼和他的学生》中国老师应该向巴赫曼学点什么?
电影的意义远不止逗笑观众或者带动产业链发展,更不只是让导演、演员、编辑赚到足够的钱,还在于能把现实的困境,经过艺术加工搬到大荧幕上,让更多的人思考,并逐步找到解决办法。比如前几年《我不是药神》就帮助很多白血病患者续命,把一些天价药物加速纳入到医保之中。日前,中国最热的问题莫过于教育改革:政策来得突如其然,毫不留情地一刀切,各路专家纷纷解构政策背后的逻辑,预测中国教育之走向,但快刀斩乱麻之后,依旧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教育的本质,需要有心境来静待花开。尴尬的是,中国电影正忙着哭,忙着笑,忙着宣扬李焕英的母爱,或者银河补习班的父爱,尚没有一部经典的电影,能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引发教育本质的大讨论。
古语有云:师夷长技以制夷。毫无疑问,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GDP直追美国,百姓安居乐业,再加上新冠防疫的卓越表现,使中国获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已经全面超越欧美资本主义列强,我们依旧有太多东西需要向欧洲、美国学习。比如德国纪录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教育启示录,其中有很多中国老师可学习的地方。
放弃英文,如何看待学生的语言困境?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后简称《巴赫曼》是一部德国教育纪录片,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银熊奖,豆瓣评分高达8.6分,随着时间的沉淀,它有希望加入全球最伟大电影之行列。有人评价说:如果把《巴赫曼》视作纯粹的纪录片,显然有点儿委屈,从任何角度看,它都显得过于精致。一般的纪录片,都会有镜头的晃动、访谈中的失误以及不可控的情况,但这些纪录片中的标配元素,在《巴赫曼》中却有意识地被规避和修饰掉,以至于,很多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好在,影片有很强的观赏性,片长三个半小时,丝毫不会让人感觉冗长,大多数观众都能一口气看完,毕竟,教育话题太热了。
《巴赫曼》把视角对准一个德国小镇上的班级,班里的孩子在12到14岁之间,有70%来自于全球各地。以小见大,巴赫曼先生的班级,就好像整个欧洲的缩影,要面对种族融合、语言障碍等困境。而巴赫曼先生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超越了教书匠的身份,总在尝试引导孩子们接纳不同文化和价值观。
因为移民太多,巴赫曼首先要解决语言困境,毕竟,如果语言不过关,其他的教育工作就无从谈起,更妄论价值观的融合。影片花费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语言的“深意”,事实上,语言问题不仅关系着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会影响到种族之间的融合,更关键的是,如果没有办法统一语言,或者说,大家没有一种共同语言,就根本不可能建立“命运共同体”,那么,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争端和焦虑将会永远存在。对巴赫曼的学生而言,如果他们没有掌握德语或者英语,就不可能理解当地的文化,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移民的孩子就会始终感觉自己是外来者,而本地居民也没有太多兴趣来接纳移民。如此情绪就好像细菌繁殖,病毒传播,久而久之,毫无拯救的机会。
正因为理解语言的重要性,巴赫曼才会痛下决心来帮助孩子们突破语言的障碍。平心而论,从纪录片中走出来,回望中国的语言教育之路,具体来说就是英语的教育之路,实在是有些无奈和心酸。
学英文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因缺乏巴赫曼的深度理解,使得中国大部分孩子都讨厌英语,更要命的是,越来越多的“砖家”开始抨击英文教育,建议高考取消相关考试,甚至推行“崇尚国学,回归文言文”的风尚。毫无疑问,如果真让这些砖家得逞了,那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中国教育至少要倒退二十年。如开篇所述,我们依旧有很多东西要向欧洲、美国学习,需要接纳理解他们的文化,正如美国尊重事实,探索事物本质规律的文化,让他们获得了比飞机、大炮更强大的力量;而德国制造的工匠精神、英国的汽车工业以及法国的精密机床,都有中国制造难以企及的高度。不好好学习英文,根本不可能师夷长技。
星星之火,呼唤中国版本的巴赫曼
与其非理性地呼吁取消英文学习,倒不如细致深度地思考:为什么中国学生学不好英文?事实上,只需轻微思考就会发现:中国语言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于学生,而是来自于应试和教学。我们总是在用“教数学的方法来教语言”,每天琢磨时态、搭配、AM IS ARE、第三人称单数等等,还能发明出一门课来研究音标发音时,舌头应该怎么卷。事实上,这些在真正的英文交流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只需听听印度、日本、菲律宾的英文,就会明白:英文就是一种习惯,是中国老师先把英文妖魔化,进而把难度提高了20倍以上。
当然,我们也必须要承认孩子们在天赋上有差异,有些人学习语言很快,有些人就比较迟钝,女生相比于男生更有语言天赋,但谈到个性和天赋,就又会戳到中国教育的最痛处,同样地,需要中国老师向巴赫曼先生好好学习。
在影片中,巴赫曼先生就像孩子们的朋友,和他们一起玩音乐,用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接龙,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来谈心,就连满脸愁容的家长也受到感染。平心而论,中国不乏巴赫曼式的老师,比如带领孩子们跳鬼畜舞的校长,还有鼓励孩子们跨省骑行的老师,也有人试图在中学阶段挖掘孩子们的天才力量,但显然,在中国应试的大环境下,教育的目的就是升学、找工作,偶尔的星星之火根本无法燎原,大概率会被“应试的冷雨”浇灭之。希望中国能尽快涌现出本土版本的《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帮帮想星星点灯的好老师。(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