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能手机退潮,华为、小米、OPPO、荣耀大战智能家居
“格力手机是一定要做,而且必须做。”董明珠今年再次重申了格力做手机的决心。
格力商城的信息显示,其2020年12月推出的大松5G手机,截至目前累计销量为26739台,仅为华为、小米、vivo、OPPO等主流手机厂商销量的零头。
不过董明珠对未来看得很远,她并不在意格力手机的销量,追求的是对智能家居的掌控,格力手机要做智能家居的“控制器”。除格力手机外,近几年格力已经陆续推出智能门锁、智能窗帘、智能电灯等智能家居产品。
连格力都开始进入智能家居领域,可见智能家居领域有多火。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现在去线下的苏宁易购、国美、五星电器等商城购物,冰箱、洗衣机、洗碗机等家电产品,即使一两千元的产品,同样支持手机联网控制,除家电产品外,门锁、窗帘、电灯、厨房、卫浴等家居类产品,许多设备都支持智能联网。
如果说2015年外界提出的IoT(万物互联)还为时尚早的话,2021年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产品出现,则让IoT的实现变得触手可及。因此,谁都想来智能家居领域分一杯羹,比如华为、小米、OPPO、荣耀等智能手机厂商。相逢的人会再次相逢,此前他们只在智能手机领域竞争,如今他们在智能家居领域再次大战。
智能手机退潮
每年9月、10月都是手机厂商扎堆发布新品的时间,围绕iPhone新机,三星、华为、小米、vivo、OPPO、荣耀、努比亚等厂商都会在这一时间段内推出自己的新手机,同一个品牌甚至有可能推出两三款新手机,最疯狂的时候,数码领域的媒体人/自媒体可能一个月要参加20多场手机相关发布会。
与往年相比,2021年的智能手机行业略显冷清,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苹果的iPhone 13系列发布后,针对iPhone 13的围剿稀稀拉拉,手机厂商开新机发布会的频次亦在降低。
手机厂商降低发新机频率背后,是中国智能手机行业退潮的缩影。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21年9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144万部,同比下降8.1%。2021年9月,国内手机上市新机型58款,同比下降3.3%。智能手机Q2季度的表现同样不佳,IDC的数据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810万台,同比下降11%。
过去如日中天的智能手机行业为什么会退潮,消费者为什么对新手机不再“感冒”了?这里面跟几个因素有关。
1)智能手机售价上涨。手机行业的竞争法则中,一定包含着价格价格。小米硬生生靠着“超高性价比”的特色在智能手机市场找到机会,从小米第一代手机开始,直到小米5,小米旗舰机的定价都在2000元以内。其后,小米更是将智能手机的售价拉低到千元以内,这直接就让山寨机失去生存空间,明明就几百元手机,为何还要去买山寨机呢?
苹果也是玩转智能手机价格战略的“好手”,iPhone 13 mini起售价仅为5199元,远远低于历代新机的起售价。
2017年智能手机行业开始兴起涨价潮,苹果推出旗下首款支持Face ID的产品iPhone X,产品起售价为8388元,直接将手机价格拉升到新的高度。小米旗舰机的手机亦首次超过2000元,小米6的起售价达2299元。
此后,智能手机的售价不断上涨。小米11起售价高达3999元,系小米5起售价的2倍。OPPO Find X3、OPPO Find X3 Pro的起售价分别为4499元、5499元。小米青春版、华为畅享系列、vivo Y系列等针对低端市场的机型,价格也由近千元,涨到近2000元。
当然,手机价格上涨,并非手机厂商有意为之,屏幕、电池、芯片、半导体等原材料的涨价,才是手机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这一切最终都被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消费者也很简单粗暴,手机涨价,就降低新机更换频率。
2)手机性能过剩。4G以及触屏所带来的用户体验远远超过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为代表的功能机,由此也带来了智能手机销量的暴涨。当前的智能手机更新主要是5G、拍照、电池、屏幕等。
如果纯以网络速度而言,5G手机显然要超过4G手机,但5G的网络体验并不稳定,这就导致用户在5G的用户体验上不满意,4G用户升级5G的意愿也就不强烈。
至于拍照、电池、屏幕等方面的升级,固然能比老款机型的用户体验更好,但并没有带来质的飞跃,两三年前的手机,如果没有出现电池不行、内存不够、卡顿严重等问题,现在用起来问题不大,智能手机已经性能过剩的现象,由此也导致消费者对新机热情不够。
3)消费者对手机的新鲜感逐渐消失。iPhone 6、iPhone X等新品发布会上,不少非数码爱好者都熬夜看苹果发布会,但是最近两年开始,选择熬夜看苹果新手机发布会的人越来越少,即使媒体认/自媒体也不再熬夜围观苹果发布会,这背后除了苹果新品屡屡被泄密外,另一大原因就是,用户不再对新iPhone产生新鲜感。连iPhone尚且如此,用户对其他手机就更别谈。
智能手机的退潮其实也是正常现象,没有谁能一直站在浪潮之巅。
大战智能家居
东边不亮西边亮,智能手机虽然退潮,但智能家居又开始爆发,手机厂商亦迎来新机遇。小米集团2021年Q2季度财报显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35.9%。看中智能家居领域的不止小米,华为、荣耀、vivo、OPPO都在布局智能家居业务线。
目前智能家居领域的竞争主要分为四个阵营:
1)互联网公司,比如360、百度、京东等。
2)手机厂商,比如华为、小米、OPPO等。
3)传统家电厂商,比如美的、格力、TCL、海尔等。
4)新兴品牌或垂直领域企业,比如欧瑞博、科沃斯、海康威视等。
智能手机厂商此前积累的行业经验在智能家居领域并不适用,与智能手机相比,智能家居行业呈现三个特点:
1)比手机行业更分散。手机所涉及到的产品线非常单一,直到后来才逐渐挖掘手机周边,而智能家居只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它涉及到的产品线非常广,电视、冰箱、洗衣机、扫地机、门铃、插座……手机厂商不可能跟做智能手机一样,样样精通。
2)行业增速相对平缓。2014~2018年是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的高峰期,年出货量均超过4亿台。智能家居行业的增速相对平缓。IDC的数据显示,2021 年上半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约1亿台,同比增长 13.7%;2021 全年出货量预计2.3亿台,同比增长 14.6%。
3)竞争对手更多。智能手机行业竞争最激烈的时候,厂商的数量也才20多家,但智能家居行业的竞争更为复杂,每个厂商看起来都有可能是竞争对手,仅扫地机器人品牌就多达上百家。
过于分散的智能家居行业,决定了华为、小米、OPPO、荣耀们在竞争的过程中不能采用相同的策略,这意味着手机厂商与传统家电厂商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一方面,他们与传统家电存在竞争关系,另一反面,受产品线的限制,他们又不得不与传统家电厂商合作,通过合作关系,扩大自身平台的“容量”。比如,华为智选、小米米家等平台上,就有不少合作的商家,但是这些商家实际上也有自己独立的App。
传统家电厂商与手机厂商的合作,主要分两方面:一种是软件合作,即家电厂商的产品可以加入到华为的智慧生活、小米米家App当中,实现一键控制。一种是硬件合作,生产方面由传统家电厂商完成,但产品的设计、名称等皆由手机厂商决定,因此,消费者会看到非常多产品名称为“华为”、“小米”的产品。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苏州的观前街、绿宝广场等热门商圈,三星、华为、小米、vivo、OPPO等手机厂商的实体店更换频率并不低,手机厂商在换店的同时,店内展示的商品也有所改变,他们减少了手机的展示空间,增加了各类智能家居产品,智能家居的加入并未让他改变他们的形态,因此,适应起来倒也很快,当然,人流量方面肯定不如做手机的时候那样爆火。
手机厂商做进入智能家居领域还有一大优势是,打破手机间的分裂,比如iPhone手机同样可以安装华为智慧生活、小米米家的App,而安卓机的App安装更为方便。
华为、小米、荣耀、vivo、OPPO在智能家居领域的竞争,还考验着平台的扩容能力,即谁能纳入更多的硬件终端,而这跟手机的出货量又有关系。
总体来看,华米OV的加入,将智能家居的盘子做得更大了,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会加入用户对智能家居的接受程度,而在用户侧,也随着智能家居设备的增多而越来越离不开智能设备,用户会优先购买能联网的设备。
不过,联网设备却也有新的问题,即隐私安全和用户体验。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网友曝光购买的某品牌大屏冰箱强制播放广告,如此“互联网思维”,也是很讨人厌了。
作为一家家电厂商,董明珠能在2015年就判断出手机与智能家居的重要性,不得不说她的眼光够准。
“我们坚持做手机,是为了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这是一条自我挑战的道路。有创造能力的企业没有红海,创造改变世界。”无论是家电厂商,还是手机厂商,挑战会一直存在。
文/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