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开花的海康威视,凭何实现“智能跃级”?

原标题:多点开花的海康威视,凭何实现“智能跃级”?

来源|智能相对论

作者:Kinki

7月底,海康威视发布了2021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收339亿元,同比增长39.7%;净利润64.8亿元,同比增长40.2%;仅毛利率轻微下滑,但仍高达46.3%,属于公司历史上较高水平。

从2019H1至今年H1,海康威视的年均复合增速约为19%,在营利双增,业绩抛离对手的前提下,海康威视未来的目标和市场,又将瞄准哪里?

“安防大哥”海康威视,早已转身

成立于2001年的海康威视,最早是从视频压缩板卡做起的,早在90年代,创始人胡扬忠便嗅到数字监控的巨大潜力,带领研发小组从数码监控的核心产品视音频压缩卡入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成立之初,海康威视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频压缩板卡和嵌入式网络硬盘录像机两大类产品,抓住了安防技术和产品升级换代的机会,迅速崛起。从04年的数据来看,其当时的视频压缩板卡销量已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以上,品牌效应初步形成。

2010年,海康威视正式登陆A股市场,成为“安防第一股”。随着过去十年我国安防市场的稳步增长,海康威视的营收也从2010年的36亿元增长到去年的634亿元,翻了近17倍。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海康威视并没有一直满足于“安防老大”这个定位,从2009年起,海康威视就开始逐步提出“从产品提供商向产品+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在其2015年年报中,海康威视首次强调“视频解决方案”这一概念,率先提出向“智能化”发展的思路。

为什么说海康威视一直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因为其在行业发展和转型的路上,总是能通过技术创新精准踩在了每个转型的节点上,循序渐进实现“智能化”蜕变。

2016年年报中,海康威视明确提到了大数据,指出要面向全球提供安防、可视化管理和大数据服务。17年是海康威视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年,在海康威视当年的定位中,明确为“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并首次提出了AI Cloud框架,给出了如何整合和利用AI来实现“解决方案”的思路。

简单来说,AI Cloud架构由边缘节点、边缘域和云中心三个层级构成:边缘节点侧重多维感知数据采集和前端智能处理;边缘域侧重感知数据汇聚、存储、处理和智能应用;而云中心侧重业务数据融合及大数据多维分析应用。

这个框架的思路是“云边结合”,意思是数据可以在边缘域(如摄像机)上解决,而不用全部往云中心传输解决,实现“按需汇聚”,这个框架思路的提出,能有效赋能各行业实现智能化转型。

以安防行业作为起点,海康威视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到智能化的转变,而今已聚焦于综合安防、大数据服务和智慧业务,成为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

海康威视是如何走向“智能化”的?

当谈及安防业务时,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政府部门所使用的数据识别系统,比如像大多电视剧里的场景,公安在一段视频能迅速找到肇事车辆或者逃逸人员。

但实际上,正如上文海康威视对自己业务的介绍,它早就已经走出“政府服务”,迈向社会普罗大众了。2018年,海康启动业务架构的变革重组,重新组织整合资源,将国内业务分为PBG、EBG、SMBG三个业务群。

分别是以传统公安、交通、司法三个事业部为基础组建,以城市治理和城市服务为主的PBG;以传统金融、能源、楼宇、文教卫四个事业部为基础组建,以大型企业市场服务为主的EBG;以及以中小型企业市场服务为主的SMBG。

在摄像监控诞生之初,当我们谈及摄像头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时,更多还是将海康威视这类摄像头当成传感器,即便是一个带有人脸识别的摄像头,其在物联网当中,也仅仅是一个可以记录人脸数据的摄像头,很难展开更多应用。

但随着海康威视在19年提出“物信融合”的数据架构之后,摄像头感知的各种物联网信息和数据,就有了更大的用途。在“物信融合”的概念里,物联网里面的数据,可以跟信息网里面的数据打通进行融合应用。

如果没有“物信融合”,一般企业采集大量的视频数据,其实用途不大,因为企业往往很难投入大量的人力来进行数据比对,相比较而言,自然是政府机构才会有这样的人力物力。但有了“物信融合”之后,这些视频数据在企业里的应用场景就更丰富了。

假设某生产车间需要所有员工都佩戴口罩,如何使用机器来完成这个任务?通过海康威视的AI平台,只要先提供一定数量佩戴跟不佩戴口罩的照片,让机器来不断学习,提高识别能力,最终平台就能形成一个“自动识别有没有戴口罩”的功能模块。

接下来,企业只需要将摄像头拍摄到的信息,跟企业信息网里的员工信息进行比对,检查员工有没有戴口罩这件事,就能通过机器来自动完成了。

目前来看,EBG业务正逐渐成为海康威视有力的增长曲线。在今年的半年报中,PBG的收入为77.17亿元,EBG的收入为72.19亿元,两者已经非常接近。

除此以外,SMBG的收入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同比增长了105.8%,达61.74亿元,跟PBG和EBG之间的差距已经非常小。

事实上,随着政府市场的项目放缓与行业市场的兴起,目前行业市场增速已经超过了政府市场,这也是为何近年海康威视的EBG和SMBG业务高速增长的原因。

整体来看,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正是市场的未来方向,从社会经济态势来看,目前国内数字经济的规模及其在GDP中的占比均持续提升,产业需要通过数字化革新来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因而催生了更多对如海康威视这类的智能化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从这个角度来看,海康威视在EBG和SMBG两个业务群上的增长空间仍然很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成TOB的突围之后,海康威视便会迎来天花板,因为,其在TOC端的发展也在稳步有序推进。

目前,海康威视的智能家居分拆上市的申请已获受理,在半年报中,萤石智能家居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58.7%。

对于智能家居市场的未来发展,Strategy Analytics指出,2021年国内市场将增长至620亿美元,未来将以15%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在2025年有望实现超人民币6000亿元的市场规模。消费者对各种智能设备保持强劲的需求,对于智能家居厂商来说,释放出新一轮发展红利。

可见,无论是从业务线还是产品线来看,海康威视的成长早已摆脱对安防业务的单一依赖,实现创新业务的多点开花。

在海康威视的半年报中,以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为主的创新业务板块营收55.78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16.46%,同比增长122.18%,虽然比例还不大,但增长速度惊人,这也意味着,海康威视确实已顺利转型,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了。

海康威视的护城河,是否足够牢固?

无论从海康威视近年来的营收和利润增速,还是近年财报中透露的业务板块发展状况,可以说,其发展非常稳健,特别是半年报中创新业务的高速发展,直接体现的是其机器视觉技术的延展实力,意味着其能在未来的AI时代竞争中具有先发优势。

那么,海康威视的这份实力,在未来会不会被颠覆?我们不妨先看看其“护城河”到底有多深?

首先,是海康威视在发展历史中打磨出来的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早在2010年上市之初,海康威视在安防领域就已有领先的市场优势,约占全球市场1/3的市场份额,而此时其客户主要是公共的安防项目,体量较大,因此,其在供应链和研发摊薄上产生了明显成本优势。

将安防行业的老大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的毛利率做一个对比,可见,海康威视在毛利率和净利率上大幅领先于大华股份,也说明了海康在成本费用管控上有更大的优势。

其次,是技术优势。在这里提到的技术优势,其实不仅指AI本身的技术,单就这一技术而言,不同厂商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深度学习,其实是有追赶能力的。

而海康威视之所以能够拉开和其它厂商之间差距, 原因在于它的 “落地能力”,作为一个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否真切为客户解决麻烦,才是关键。

要能面向客户,提供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方案和产品,这就要求海康威视从硬件到软件到系统到平台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彼此配合,并提供领先于行业的技术和方案,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海康威视要保持优势,也就必须不断累积各项技术,就像一位长跑冠军,在漫长的比赛中,耐力、爆发力和心理素质,缺一不可。

逻辑上来说,场景化,工程化,产品化的算法是强者越强的,新入者几乎不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除非付出巨大的成本来覆盖所有场景。

光就这两点来看,海康威视的“护城河”确实不容小觑,但尽管如此,海康威视也仍需保留着“危机感”。

其一,是在海康威视半年报中被提到的“技术迭代”风险,当然,作为一家技术公司,技术是其赖以为生的根本,单从海康威视积极发展其它创新业务的动作来看,公司可能比投资者更在意这件事情。

截止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为38.78亿元,研发费用率仍在进一步提高。

其二,是国际形势带来的“芯片危机”,当然,关于这一点,并不仅是海康威视一家公司,而是整个电子行业都得面临的问题。

总经理胡扬忠在2020年度股东大会上曾表示,海康威视在过去2年均保持高库存的政策,得以缓解部分“芯片危机”的影响,同时获得更长的过渡时间,除此以外,海康威视还有来自华为海思等国内芯片供应商。

不过,随着华为宣布进入安防领域,在芯片供应上,或可能给海康威视带来一定的影响,市场也在猜测,华为是否会通过芯片遏制海康的发展。

就目前的信息来看,华为进入安防领域,,采用的是生态系统的玩法,可以邀请不同的合作厂商共同参与,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模式能高效聚合各方的资源,利于自身的壮大。从公开数据来看,华为云去年总中标项目的金额接近50亿元,当中华为机器视觉将参与其中很大一部分的项目建设,不过就这个数字跟海康威视去年600多亿的营收相比,差距还是有的。

另一方面,正是得益于海康、大华等天量级的订单需求,才带动了华为海思的不断升级迭代,仅为了其中一个安防业务板块,华为也实在没必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再者,对于芯片,海康威视也早有自己的布局,通过与富翰微、联芸科技合作,来大力发展生产SSD芯片,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华为的影响始终是有限的。

综合来看,海康威视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有足够深的规模和技术“护城河”,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优秀的经营效率,让其始终保有领先的毛利率和盈利空间,而其及时的转身和对创新领域的探索,足以说明公司仍有充分的成长空间。

对于海康威视接下来在“智能化”上的发展,相信有一定的挑战,但仍值得期待!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1-10-05
多点开花的海康威视,凭何实现“智能跃级”?
无论从海康威视近年来的营收和利润增速,还是近年财报中透露的业务板块发展状况,可以说,其发展非常稳健,特别是半年报中创新业务的高速发展,直接体现的是其机器视觉技术的延展实力,意味着其能在未来的AI时代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