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利润率时代结束,新经济公司何去何从?
今年以来,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新经济公司出现了重大的业务逻辑转变,一个从「效率优先到公平优先」时代已经开启,依靠流量和垄断性商业模型来获取高利润、高估值、高市值时代结束。
对于新经济公司,尤其是电商零售以及平台「收租型」公司来说,如何跟上政策脚步,避免出现「滴滴事件」,「蚂蚁事件」已经成为第一要务,对于技术含量高、社会价值高的科技实体经济、新实体经济,则迎来了发展良机。
在过去,很多以用户量和数据算法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依靠先发时间或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资金扩大后的人才优势,完成了典型了互联网造富神话——2020 年,互联网平台模式收入超过 4000 亿元,占到全部互联网收入 1/3,最新统计的 10 亿网民,几乎全部是平台企业活跃用户,2020年中国市值最高的 10 家公司里,有 4 家互联网公司(腾讯、阿里、美团、拼多多),500 强中,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达到 82 家,行业占比第一;电商服务的社会零售额占比,达到了 30%。
近一年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已经深入人心,但同时,这也是一场「百年未有之大机遇」。
先看个大框架。
对典型的互联网「轻公司」来说,你的研发投入、员工人数、社保、福利、薪酬开支、纳税额、净利润等指标,不能在像过去一样「依靠用户与流量运营来获取高收入赚得高利润」的闭环去设计,摆在眼前的是——如何服务好实体系统,甚至成为实体经济的一部分,如何体现出社会价值,用技术优势去提升社会效率,实现社会整体公平。
这其中,我们已经看到阿里巴巴、美团、滴滴等巨无霸公司面临的问题以及造成的远超商业公司本身的社会讨论,同时也能看到华为,京东等所代表的高研发投入,高员工数量,高纳税,低利润率运营的技术型实体公司影子。
1,公平
在政策层面,国家提出了「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无形的手」,指向市场经济,效率为先,平台型公司在初次分配中获得了数亿用户,赚的盆满钵满,延续了十几年的辉煌;二次分配是「有形的手」,强调政府力量,强调公平,侧重税收分配,直接导致很多公司的业务逻辑需要转变;第三次分配更注重「精神的手」,社会大众共同参与,注重精神层面,包括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资源捐赠而进行的分配。
事实上,处在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贫富差距加速是都能感知的到现状,对于「高利润、低纳税」的新经济公司,已经不能停留在自己的「数据王国」中自产自销,必须思考如何从效率有限到公平优先,乃至如何调配资源,分配利润,服务社会的过程之中。
今年开始,一系列互联网公司「大事件」,本质上都是对从效率优先到公平优先的诠释:
4 月,阿里巴巴因实施二选一等垄断行为被市场监管总局罚款 182 亿元,是国内有史以来开出的最高反垄断罚单——背后是影响商业公平。
7 月,滴滴出行抢跑美国 IPO,涉嫌信息数据泄露被多部门进场调查,背后是影响数据与隐私公平。
7 月,好未来、新东方受到教育部等「双减禁令」,股价暴跌 90%,同时一级市场诸多教育领域超级独角兽面临估值大幅缩水,寻求转型问题,背后是影响教育公平。
7 月,美团等被七部门督促为外卖员上社保,一旦施行基本会全部吃掉盈利,目前已经像投资者发出重大预警提示,业务模型或需要重新评估,背后是未保障底层骑手利益,影响了劳务公平。
7 月,贝壳找房收到住建部等 8 部门「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令」,股价暴跌超过 30%,随之杭州等试点 C2C 房产交易指导规则,去除「中间商赚差价」,背后是贝壳垄断的商业模式严重影响了房产交易公平。
近一年来,腾讯、阿里两巨头的高运营利润与广撒网投资同样倍受社会质疑,背后是「强者恒强」模式了影响竞争公平。
与此同时,对于一线娱乐明星收入高过诸多上市公司利润,「饭圈文化」盛行、明星选秀大火等社会问题同样也冲击到互联网公司,腾讯、爱奇艺等选秀受限,微博及各大音乐平台下架榜单,背后是扩大宣扬贫富差距,影响了整体收入公平。
面对一系列的精准打击,包括任泽平在内的不少一线经济学研究者就指出——「当前大势就是降低房地产、金融、教育、互联网等的利润和垄断,机会来自制造业、硬科技等。」
对于互联网公司,更多的不确定性还在后面。
内在层面,税收定性问题或一步步落地——有消息称,部分互联网、软件业务将不再被视为重点软件企业,进而不再享受 10% 的税收优惠政策。
据政策,法定企业所得税税率为 25%,但经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享受 15% 的优惠税率;而被积极引导发展的互联网企业可以享受 10% 的优惠税率,阿里等巨头甚至可以做到 8% 的税率,这类的公司还有很多,换句话说,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或将对大型互联网企业利润率产生重大影响。
本质上,这也是面向高利润的游戏、平台公司征税向传统行业看齐,是确保税务公平。
外部力量上,美证监会 SEC 也正在堵死国内新经济公司美国上市通道,这或许是从新浪开始延续了 20 年的 VIE 通用模式的终结,美元基金背景的独角兽们也因此 IPO 前路蒙尘;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网易、B 站、百度、京东、理想等诸多蓝筹大公司纷纷二次上市,回归港股。
公平分配与「业务范围与资本属性归一」的大逻辑,在几个月时间席新经济与互联网世界。
过去效率优先,增长率连年创新时代里,互联网造富故事不但被大众接受,甚至还可以成为主流模式宣传推广,但当现在国内已达到 10 亿网民规模,市场成熟甚至已经饱和,如仍追求以往的高收益增长,很难保证不会拿起垄断大棒,侵蚀整个行业的利益,某种程度上这也造成了公司层面的阶级固化,加剧贫富差距的底层原因。
更高一层来说,宏观经济政策其实有着不变的底层确定性——大方向就是「为了人民更好,为了国家更好,共同富裕」,这个原则几乎永远不变。
这就需要所有企业形成的新共识,回到前文框架,转换到财务数据里,纳税额、研发投入、员工福利、社保薪酬等指标,来对比公司净利润是个重要数据。
2,重建
以最典型的互联网平台阿里巴巴财务数据来看:
2020 年,阿里巴巴营收 5097 亿,净利润1492.63亿,净利率 29%。
员工数量上,阿里巴巴 25 万人;薪酬支出501 亿元;研发投入 430 亿;纳税、社保及福利开支为 370 亿。
列出数据并否定阿里平台模式,而是从中可以看到其利润是远高于研发投入、纳税、福利、员工薪酬的,这也是互联网公司发展成熟阶段的「最理想」状态, 在过去甚至值得褒扬,反映出的是运营效率升级、用智力与数据,获取合法应得利润,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在当下评估体系下,可能需要重建这套基本逻辑。
所以第二点就是重建,包括税收政策等社会资源向根基型实体经济转移,向高端制造,基建企业倾斜。
这新逻辑体系下,对于新经济公司,既有业务逻辑已经不易预测,所以中概股迎来了剧烈震荡,一级市场也哀嚎一片,要知道,投行对公司的估值来自对现金流、利润、与增长率的评估预测。但一切都要基于确定的政策层面,如同多米诺骨牌,当第一块骨牌倒下,后续的发展都看起来自然而然。
这里并非否定巨头的发展,唱空互联网公司多年的贡献,通过对比几个核心公司,我们同时能看到过去愿意重科研,干苦活,兴基建的公司,更为符合公平原则与国家大计,同时也给出了未来的方向。
鉴于篇幅,这里只说两种公司,一是华为,二是京东。
华为的在受到强烈的外部环境变迁后,获得了更多普通人的尊重,根据财报,2020 年华为收入近 9000 亿,20 万员工,研发投入超过 1400 亿,工资成本 1391 亿,纳税总额超过 1000 亿,净利润 646 亿,利润率 7%。
一方面,华为几乎是中国技术公司的代表,在研发投入上过去 10 年超过 7000 亿,全球范围内位列前茅,无论是 5G 基建、手机、鸿蒙 OS、刀片基站、还是过去的麒麟芯片,几乎都是行业第一,即使在大面积制裁背景下,海外收入占比超过 1/3,是个相当典型的依靠技术背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的硬科技公司。
另一方面,因为相对传统的实体运营模式,华为也保持着较低的利润率,贡献行业顶尖的纳税额。在经历「实体清单」等事件后,华为所体现出精神某种程度也代表中国经济在大环境变迁的韧性与强度。
如果说华为是典型的高科技实体公司,扎根高端制造业,推动科技自立自强,那么京东则是用十几年打造了全球领先的供应链,结合实体经济和新兴技术能力,成为新型实体企业,推动行业降本增效。
根据统计,2020 年京东体系上市及非上市公司员工总数达36万,营收 7458 亿,员工薪酬开支投入 460 亿,研发投入 200 亿,纳税、社保及福利开支 280 亿,利润 168 亿,净利率 2.2%,几乎是大型新经济公司中唯一一个研发费用、薪酬和纳税都超过净利润的企业。
而到2021年上半年,京东员工总数已接近40万,在民营企业中位列前茅。其中,仅京东物流为26万一线员工支付的月平均工资就超过1.1万元,26万人半年薪酬福利支出达172亿。
(注:2020年京东研发投入包括了京东科技研发投入,预估约 200 亿。纳税方面,京东财报公布交纳所得税 14.8 亿元,但其自营业务为主,实际上还交纳了大量增值税,并未体现于财报,按营收和成本来估算,其一年交纳增值税约 150 亿元,故 2020 年京东各类税费和社保福利支出,总额约 280 亿。2020年京东为物流一线员工支出 薪酬261亿,加上其他员工,京东年度员工薪酬支出至少 460 亿)。
在互联网轻公司概念盛行的年代,京东属于最苦最累,「傻大黑粗」的代表,员工最多、纳税一线,但同时也是唯一一个从实体基建为根基做成的公司。历年财报可以看到,京东很大一部分可以「结余」出利润的钱花到了「没什么流量」的地方,常年保持负利润、低利润运营,所以「新型实体企业」定位也显得自然而然——自诞生之初就植根于实体经济,成长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
根植实体经济,是京东三尺柜台起家,赚辛苦钱起家,跟多数互联网公司有着很大不同,创业之初就走了一条「合规即发展」的路,不卖假货水货,不偷税漏税;成长于实体经济,是业务逻辑建立在实体上,近 40 万名员工,超5亿消费者,超 800 万活跃企业客户,900万自营 SKU,数万家线下实体门店,包含了超市、电器家电,便利店、汽车服务、母婴服务、药房等多种线下业态,运营着运营超过 1200 个仓库,超过 2300 万平方米,服务 55 万个行政村,92%区县、84%乡镇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服务于实体经济是“以实助实”,用零售和物流基础设施、社会供应链、创新的技术服务能力,深入到乡村振兴,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小微企业降本增效中,整体上的核心就是为实体经济发展助力,甚至自身就是实体经济的组成。
刘强东在致股东信中写了段很感人的话——「京东 20 多万一线员工(绝大多数是配送员),其中 80%来自于并不富裕的农村地区。2020 年,京东物流集团对每位一线员工的年均支出近 11 万元(包含「六险一金」),他们的收入足以支撑起一个家庭的生计,不仅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大城市,京东在东北和西北省份的很多快递员月收入也能过万元。」
京东的商业逻辑是某种程度上是也符合新一轮的新经济公司发展模式——目前 40 万员工是最大民营企业之一,解决社会就业是提升人力资源公平;大幅投入基础建设与技术研发是提升效率促进交易公平;低利润运营高纳税成本是确保财务与社会公平,这些综合下来,虽然失去了唾手可得的利润(只要减少投入基建),没有平台公司的高增长预期,但在大环境不断变化下依然稳定增长,相当不易。
这里并非肯定华为与京东、否认互联网平台,而是在新形势下,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从业者,都应该理解的一点是,作为商业企业,尤其是与数亿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企业,必须要考虑到自身的社会价值、社会影响,理解顶层设计,其次才是思考如何做大做强,追求利润。
3,方向
经典互联网商业模型正在分化,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已经与西方「商业财团」模式渐行渐远,企业家做的事也应仅限于商业和社会服务层面,要么死磕卡脖子的科技创新,从软变硬;要么用互联网技术去服务社会,促进公平优先、共同富裕。
做个总结,对于大多数巨头来说,公平优先思维必须建立,重建时刻已经到来,市场逻辑终究要建立在经济稳定与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之下。
几点启示: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高增长高利润的公司在发展同时必须确保输出社会价值,确保公平优先而不是效率与利润优先。
加大研发投入,确保服务全社会的基础建设能力,无论你累积了多少用户,过去「赚快钱」的方向已经不再受社会欢迎,无用论是全民富裕的诉求还是反垄断调查的深入,针对的永远不会是个别企业,而是企业形态。
对于有足够技术积累的互联网公司,要重视实体经济,用技术服务好实体经济,以实助实,这个过程可能中可能会带来利润下滑,增长停滞,但时代的车轮面前,没人能逆势而行。
对于数亿用户的平台级企业,主动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让商业闭环参与者共同发展,全面受益的同时,完善信任机制,保护隐私与知识产权才是立身之本。
给予员工与产业链参与者更多生存空间,在「996」确定违法、外卖员需缴纳社保、给予正式员工待遇等背景下,不要只盯着人效分析、开源节流,要从根本想清楚自身的价值。
改变从这几个月已经一点点在发生——腾讯在 8 月份先后宣布投入千亿元的「共同富裕专项计划」,不少大公司在疫情高发期、洪灾泛滥期大额捐款捐物,平台公司自发整改、垄断类版权逐步开放、明星打榜逐步下架,劣迹艺人彻底封杀,诸多大资本的合纵连横正在内部被打破……
2021 年或许在互联网圈是奠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年。还是那句话: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