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妇与术(三):机器人可以没有性别,但关系技术离不开女性
每次写女性议题,后台就会收到类似的留言:这么敏感的话题怎么都敢写……
只是单纯探讨女性在科技领域做了什么、能做什么,但人类男女在性别方面的新仇旧恨,都难免翻涌。本狐很心累,有时候会想,世界上有从一开始就平等的乌托邦吗?比如,机器人?
作为人类创造的一张“白纸”,机器人身上起初是没有性别痕迹的——它们由金属、塑料和硅组成。但随着人形机器人开始走入社会,又被人类赋予了性别,其中自然也包含了现实社会中的性别陈规。
比如Siri这类语音助手默认是女性的声音,以使其更“亲切”;送快递或安防机器人有着更接近男性的硬朗外形,显得更加“威武”。
这样一来,机器人的职场也必然会复制人类职场的性别偏见吗?研究显示,确实如此。
不过别急,未来,女性色彩也会更多地出现在机器人领域。原因是,人类需要“关系技术”。
机器与人的关系进阶
和互联网、云计算这类基础设施不同,机器人天然具有亲人属性,有声音动作语言,有的还有眼神交流和关节移动,新一代的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其他领域,承担着日益多样化的任务,尤其是社会服务。
这使其更像是一个有用的伙伴,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智能工具。因此,它也能够被用来与用户建立长期的社会情感关系。
举个例子,语音助手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助理,只回答你的问题、被命令讲笑话或播放音乐,还可以收集有关用户数据来完成个性化的行为和反应——发现你看起来很伤心,会主动想办法让你振作起来,跟你谈心——这对于教育、医疗等需要积极关系的领域很有用。
整体来说,目前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除性之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1.情感健康
保持社会联系是维持情绪健康的关键,但对于部分老年人、自闭症儿童甚至一些年轻人来说,在社区中沟通对话交流的频率和机会都在减少。
比如预计到2050年,大多数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将超过15岁以下人口,一些老年人不得不进入养老机构生活,去适应各种各样的人,这时候社交机器人能够帮助其更快地融入社区。麻省理工学院的MIT Media Lab,也为儿童研制了陪伴型机器人。
(ifoo公司研制的人形机器人,防止独居老人患痴呆症)
一些针对成年人的心理治疗中,社交机器人教练也可以与用户建立融洽关系,从而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干预。
波士顿儿童医院和美国一所大学合作,研发了可供拥抱的机器人伴侣Huggable,可以为住院患者和家属提供情感支持,通过俏皮的互动来缓解他们的压力感和疼痛。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机器人因拥有情感上的联系,在抚慰效果上比毛绒泰迪熊效果更好。
机器人也打破了人体的限制,能够在护理、安防等作业中发挥出更稳定的表现,大大缓解人类的压力。比如日本的护理机器人,就可以将老年人轻松从床上抬起来,以减轻护工的工作负担。
在儿童教育中,人们也发现,孩子们会受到机器人同伴的影响。
比如,与热情的机器人玩耍,能够让幼儿更投入更努力。尤其是女孩,更喜欢并愿意接近社会机器人,并向研究人员表示跟机器人相处很舒服。而融洽的关系,也让孩子们可以从与机器人的对话中学习到更多词汇知识。
这也是机器人未来的重要工作之一: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Tega教育机器人)
作为一门“关系技术”,社会机器人越来越多地与人类发生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人类也越来越倾向于将多学科技术,尤其是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等人文领域相结合,以创造出更自然、更好地支持协作的“机器化身”。
人类既是设计者,也是使用者,那么,在一个充满了性别规范的世界里,机器人是否也应该性别化呢?如果是,它应该是男性还是女性抑或中性呢?
男or女,是一个问题
机器人应该被设计成男性还是女性,看起来似乎无需讨论,干什么活儿就设计成什么样不就行了吗?安防机器人就该像高达一样,而商场里的迎宾机器人当然应该像女接待员一样温柔可亲……
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社会机器人要与人类互动,自然就会受到性别的影响。
比如同样是在医院工作,为了增强患者的信心,让机器人看起来足够强大到稳稳地将人抱起来,建造者有机会在外观上加强机器的男性特征。但如果是照顾型的工作,手臂太大或肩膀太大,可能会让病人害怕机器人的力量太大。
可以说,性别特征,是机器人设计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机器人 “Paro”,在疗养院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机器人有性别并不一定不好。但也正如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学教授冈村爱丽生所说,问题是这种性别是如何使用的。
为了让机器人更有效、用户更愿意互动,设计者们往往会利用性别陈规观念。机器人的性别化,进一步强化了对现实人类的偏见,比如认为女性化应该善良、温柔和顺从,而男性化就必须强壮勇敢。
(日本大阪大学研发的女性机器人)
事实上,歧视已经在机器人世界里发生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机器人被设计的在能力上并无差别,但一旦人们识别到机器人的性别,就会带入以往的经历和偏好,认为一个女性机器人在某些工作中可能不如一个男性机器人。
联合国去年发表的一份报告也认为,虚拟助理(如Siri和Alexa)的默认女性声音,反映出科技行业缺乏多样性。随着这些助手越来越普遍,人类与它们互动的方式会影响我们与真正的人类交谈方式,这种现象会鼓励一些人将女性视为助手。报告建议,科技公司在未来创建助手时默认更多中性的声音。
另外,加上性别标签之后,机器人有了更加严格的行为范围约束以及成见,用这种逻辑制造社会机器人,如服务于儿童教育,就会陷入陈规,无法接触到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个性,从而难以走出舒适区、促进成长。
机器人分配的性别不应该强化当前的陈规观念,那么,不将性别强行加给机器人,只能靠开发人员遵守技术伦理来实现吗?
机器人无分男女,但创造者需要
社会机器人的本质,是一种能够与用户建立长期社会情感关系的技术,因此它被默认设计为中性,或者是一只狗、一种奇形怪状的毛绒玩具,比如前文中提到的许多机器人都是动物形态。
关键在于,如何与用户建立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来,女性开发者在社会机器人中的能量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一方面,社会机器人的创新需要深入的情感、认知、社交方面的能力,才能帮助人类(尤其是儿童)更健康快乐,更好地学习。
而当多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女性和男性对待社会关系的方式并不相同。《勇士与流浪者:性别的生存》一书中就提到,女孩往往更注重个人关系,有更亲密的朋友,试图避免冲突,更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而男孩更关心了解自己的技能,友谊中不那么排他性,不太关心交换个人信息或明确谈论他们的关系。
当然,这些是关于女孩与男孩的广泛概括,未必适用于所有儿童。但总体上,女孩的行为模式与关系机器人的更契合。已经问世的关系机器人会使用很多典型的女性行为,比如明确分享关于自己的信息,谈论它与孩子的关系……
让机器人更具社交性和关系性,能够在社会服务中发挥更大的效益。
从另一方面,目前消费市场上的服务机器人、社交机器人都偏于低端同质化,外形和功能颇为类似,人机交互能力上无法拉开明显差距。
要支撑这一市场的长远发展,针对某一细分市场的需求增强情感互动与依恋,像虚拟偶像那样与用户建立社交关系,未尝不是一条破局之路。
据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学教授冈村透露,在最大的机器人研究机构之一,女性仅占成员的11.4%。随着越来越多的关系机器人走入家庭、校园、商场、医院,机器人产业确实也需要更多女性设计师与开发者参与其中。
在关系技术的设计上,人类需要了解人们如何进行社交互动,如何发展与其他人的关系。
但了解并不是为了延续不合时宜的性别陈规与文化规范,而是为了一个更快乐更健康的美丽新世界。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