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袁国宝:比起人口下降,人们更应该关注什么?
每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调查,是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注脚。
可是,原定于2021年4月上旬公布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却迟迟没有公布——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因统计工作量太大,只能延迟公布。
不过,数据一日不出,人们的猜测便一日不停。以至于谣言四起。比如,某外媒便指出:中国人口正经历1949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已经跌破14亿,并被印度赶超。
舆论风波过大,终引得国家统计局在4月29日发布通告:2020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具体数据将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发布。
自然,造谣者其心可诛。
不过,人们在讨论中国人口是否陷入停滞,以及对此巨大担忧,只因:人口是一切的核心。
人口问题既是家事,更决定国运——环顾世界,日本前首相安倍把少子化视为国难,俄罗斯总统普京称俄罗斯的命运和历史前景取决于人口。
某种程度上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数次经济腾飞,来自开放的红利、政策的红利、发展的红利,但最关键的还是人口红利。可以说,人口的拐点往往就是经济的拐点。
正因如此,此时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对中国第七次普查人口数据如此之敏感,实际是问:中国人口假如真出现下滑,人口红利消失的中国经济会不会丧失竞争优势?
可有趣的是,截然相反的担忧三十年前已经存在——建国后第一批婴儿潮出现,整个社会对人口爆发式增长产生了不亚于今日的恐慌——但结果是,中国通过计划生育等各类手段有效的控制住了人口增长。
可以说,受视野局限,不同时期的社会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担忧。不过,比起不确定的未来,人们更该思考严峻的当下:如何才能真正减轻人口问题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事实上,中国人口基数大、存量大是既定事实,而从长期来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人口将一定下降,这是必然规律。
但是,中国人口危机的降临速度和规模,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快、要大。中国既面临人口总量即将见顶、远期将急剧萎缩的总量危机,也面临人口少子化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结构性危机。
怎么办?
近年来围绕以上问题,大致有三个类型的观点:
第一是等待人口自然更迭,以时间换空间。建国后最大的一批人口,便出生在1966年-1973年出生,总数约3.1亿。因此,有观点认为:只需待这批人百年之后,中国人口便会出现真正的下——但问题是,缓解与崩溃,没人能肯定谁将先来。
第二个观点即放开生育,鼓励多生多育。中国人口金字塔上层基数太大,那便从下层拓宽:近年来,从正式开放二胎,到现如今三胎政策开放呼声渐高,正是此种观点的最好印证。
但是,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在刚放开二胎头两年,中国人口出生率确实得到了很大提升,可到了2016年以后,中国新生人口数量一路下滑:2017年出生人口是1723万,同比下降63万;2018年出生人口是1523万,同比下降200万;2019年出生人口是1465万,同比下降57万。
第三种观点,则要求拉长工作时长。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建议,先缩短学生的学习年限,再延迟人们的退休年龄,一短一长之间,中国人工龄可持续上升,进而减缓中国老龄化带来的用工慌。
但笔者认为,以上三类观点实则是“扬汤止沸”,藉由表面问题去解决问题,势必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在麦肯锡的方法论中,有一条核心:从零开始,从零解决。
即:要解决什么问题,一定要搞清楚问题是如何产生,根源在于何处?
事实上,老龄化、少子化是当下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一边是出生人口的快速下降,一边是死亡人数的持续上升(中国死亡人口一直在增加:2019年死亡人口已接近1000万)。
可以说,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也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刻。如果,现阶段社会仅从“口头”上支持年轻人生育,或是横加指责年轻人不生孩子,这些都是毫无意义,且不负责任的做法。
那么,中国少子化的根源在哪?
笔者认为,起码有四个层面的因素影响巨大:一是世界产业链迁移与生育政策的影响,二是高房价与公共资源的不足,三是家庭效用的弱化,四是个人观念的影响。
1.世界产业链迁移与生育政策的影响。
实际上,东亚各国自二战后相继进入一种快速增长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欧美积累上百年的工业技术迅速转移到了东亚,从而让东亚各国的经济、医疗、教育等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提升。
但是,先前东亚各国保持多生多育的生育习惯尚未改变,因此,在社会各项条件都得到飞速提升之时,这些国家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婴儿潮。随即,各国开始政策调整,限制生育。最终,难免导致人口暴涨暴跌。
昨天的因,促成今天的果,人群和国家都需要还历史的旧账。
2.高房价与公共资源的不足。
“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此类夸张的说辞其实具有一定的道理。
中国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内曾以房地产为龙头,实现了跨世纪的腾飞。这无疑是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辩证法永远告诉着人们,事物是有两面性的。
现阶段,面对高企的房价,中青一代生存成本急剧提升。假设个人收入恒定,那么住房开支持续提高,势必将压缩个人其他开支的比例。此时,生育开支也将被进一步压缩:生不起、不敢生、养不起——当代中国少子化问题,其实就是房价过高的问题。
可以说,高房价既抑制了生育,又打击了教育;既抑制了消费,还打击了养老。此外,包括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不足,也导致其个人开支大幅度提升,更进一步压制了年轻人生育的欲望,也是阻碍人力资本提升的关键。
3.家庭效用的弱化。
从经济角度分析,家庭的组成实际是一种生产方式。
可是,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伴随着企业、政府、各类社会组织的逐渐成熟,对于家庭资源配置的争夺也在加剧。如今,企业是社会财富最大的创造者。相形之下,家庭这一生产人口的唯一单元,就势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缩。
“一切为了工作”的背后,实际导致家庭成为附庸。夫妻之间沟通减少,父母与子女之间陪伴减少,带来的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对未来人才教育缺失的问题。
4.中青一代个人观念的改变。
事实上,近年来社会正隐隐出现一种倾向:“一个人生活,要比两个人生活潇洒得多。”
这绝非空穴来风。婚姻的组合要求两人筹划未来计划,但是现阶段,很多年轻人不再考虑将来,甚至连明年都不想考虑:在生存压力逐渐攀升的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奋斗不如躺平的观念不胫而走。
为何如此?消费主义是一个推手,但深层原因不过以上三点。
正因如此,在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迟迟未出的时候,人们与其讨论人口是否会下滑,或者去担忧人口下滑将带来何种问题,不如再度回到问题的根源,去多问几个为什么。
比如,所谓人口的红利,是谁的红利?
比如,艰苦奋斗的动因不过为了明日不再艰苦,可是,如果艰苦之后还是看不见头的艰苦,那么,艰苦奋斗为了什么?
比如,假设艰苦奋斗的方法方式没有错,那么,胜利的果实为何没有分享到众人手中?
这些,都是极为微妙的问题。但,这也是时代留给今天的中国,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