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造肉市场的“中国式困局”
文|李北辰
不久前,比尔·盖茨在接受《麻省理工技术评论》采访时呼吁,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美国和其他富裕国家应该放弃食用牛肉,盖茨称:“我真的认为所有富裕国家都应该改吃100%合成牛肉。”
但社会各界对盖茨的言论并不买账。有人说,美国有72.6万人从事肉牛生产行业,不吃牛肉将引起大规模失业。有人说,盖茨言行不一,他此前明明表示自己还会食用真肉做的汉堡。有人说,盖茨有足够财力来选择吃什么,但人造肉的昂贵会给大众带来经济压力。
考虑到产业发展和被采访者的具体语境,这三条反对意见在逻辑上可能都站不住脚,真正的重点只有一个:人造肉是否会和大众产生更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当它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目前来说,由于某种水土不服和“需求悖论”,谨慎的回答是:暂时不会。
科学与商业
过去一年,很多人在光顾星巴克,肯德基,汉堡王等餐厅时,或许都会留意到,尚属小众的人造肉,正向大众餐桌缓慢渗透(譬如“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就已与星巴克合作推出多款产品),但渗透速度目前只能称为涓涓细流。
而你可能也知道,相较于消费市场,目前人造肉的“主战场”,似乎是资本市场。
事实上,随着中国互联网市场自身的创新多变,“copy to china”的理念,似乎正从互联网转向小众消费市场,比如来自硅谷的Soylent就带动了“代餐”在中国的风尚。Beyond Meat亦是如此。在中国,人造肉市场泾渭分明地被划为“前Beyond Meat时代”和“后Beyond Meat时代”,大多数VC都是在Beyond Meat上市后才开始关注该领域。
Beyond Meat与Soylent一样,都属于深受资本市场热捧的“大健康”赛道,只是相比“代餐”“代糖”“轻食”等相似领域,“人造肉”显然是一个更激进的概念。
而激进不会阻碍资本入场。在中国市场,除了在 A 股曾引发人造肉概念股热潮,一众初创品牌也集体登场。据一财报道,2019 年 12 月到 2020 年 12 月,国内针对植物基公司的投资事件多达 21 件,同比增长 500%,约占整个食品及保健品赛道的 10%。
不过如前所述,目前人造肉概念的火热更多停留在资本层面,在大众消费市场反响暗淡。
过去一年,很多评论者在分析原因时,常常忽略一点:谈论人造肉,科学的归科学,商业的归商业。
易被媒体忽视的是,追溯由匮乏构成的人类历史,人类对肉替代品的需求巨大且持久,如何用更经济的方式,满足更多人对蛋白质的需求,是人类社会的不朽话题。
因此,倘若从“新事物诞生”的科学角度,哪怕不是基于生物学技术的更具颠覆意义的培植肉,只是现在基于食品技术的植物肉,“人造肉”也是个很棒的发明。在科学工作者的推演中,随着成本下降,只要它能在一定比例上替代传统畜牧业,就能节约大量资源,甚至能让各种抗生素滥用和传染病大幅减少。
但遗憾的是,这与它能否在具体市场完成商业落地,不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当它离开热爱肉食的欧美出生地。
小众与大众
如今很少有人会怀疑,即使不考虑成本问题(成本不是最主要问题),想让人造肉通过中餐形成引爆点并不容易。
让很多人意外的是,在地理因素与文化惯性的共振作用下,相较于欧美,整个东亚都算不上对肉食偏爱有加。我查到的数据显示,今天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吃64公斤的肉,韩国是56公斤,越南是52公斤,日本是36公斤,作为对比,美国是100公斤,德国是88公斤,荷兰是76公斤。
而在美国人消费的肉类中,大约有60%是碎肉——比如汉堡里的肉饼。植物肉在欧美产品的收入来源也大多集中在汉堡,三明治,热狗和意大利面等品类。
但在中国,标准化程度低的中餐,不但讲究荤素搭配,且长期拥有吃豆制品等“素肉”的传统,这也让中国消费者对人造肉产品更为挑剔。去年Beyond Meat推出一款植物性猪肉糜,希望开拓中国市场,《华盛顿邮报》在一篇文章中直言:“你不会尝试将煤炭卖给纽卡斯尔(煤都),那么,你认为向发明豆腐的国家兜售肉类替代食品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吃过人造肉产品的消费者都表示口感一般,很多中国厂商的人造肉创新品类都走向夭折。
因此在我看来,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造肉的主流消费人群,是那些信奉“自律给我自由”的健康(西餐)食品爱好者。但据我观察,相比于在各种食物中无孔不入的高糖,他们通常不会对每日正常摄取的肉食有过多细腻的提防,毕竟他们已经是最注重饮食结构的群体。
更值一提的是,当人造肉在向大众市场进击时,会遇到一个长久不衰的“需求悖论”:在很多领域,最需要这个东西的人,往往并不接触这个东西;而最可能得到这个东西的人,往往不太需要这个东西。
换句话说,那些人造肉的最大消费者,平时可能已经很少吃肉;而那些平时不注意饮食结构,喜欢吃肉的大众消费者(比如汉堡爱好者),根本不会选择口感一般的人造肉。
结语:意义与狂欢
大体而言,在可预见的未来,人造肉是只属于有“生活黑客”精神的小众狂欢,而且某种意义上,与其说它是正常肉类的替代品,不如说是一种被赋予特殊意义甚至是美感的生活方式,是少数人缓解某种不安情绪的慰藉工具。在它所诞生的西方更是如此。而当它来到东方,除非有某种极小概率的文化渗透,凭借目前的少数人,大概率无法引爆这一市场。
但作为消费体验,我建议你不妨尝尝人造肉,我自己吃过一次,只是当时沉浸在“这顿真健康”的感觉中,现在忘记了它的口感。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口感本身就不重要,成为“更好自己”的心理暗示才重要。
作者:李北辰,媒体专栏作者,关注技术驱动带来的社会变革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