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始于2019。
2019年2月的巴塞罗那,传了很久的三星Galaxy Fold发布了。
折叠屏,作为智能手机显示技术的一个里程碑,三星Galaxy Fold无疑将手机行业带入了一个新的竞争周期。
紧接着,在媒体写下「折叠屏元年」的同时,数家手机厂商也急忙忙的公布了自己的折叠屏或者柔性屏产品。
一个新世界就此打开。
但随着MWC 2019的热度褪去,外界发现,真正成功量产折叠屏机型的厂商却寥寥无几。时间又过去一年多,还能以稳定的速度推陈出新折叠屏产品的品牌,几乎只剩下三星一家。
2019年2月21日三星Galaxy Fold发布后,经历了一波回炉,直到2019年11月三星W20 5G问世,随后三星开启了快节奏的新品发布:
2020年2月12日,三星Galaxy Z Flip发布;
2020年7月22日,三星Galaxy Z Flip 5G发布;
2020年9月1日,三星Galaxy Z Fold2 5G发布。
这样的更迭频率,直追三星主打的Galaxy S和Galaxy Note两个系列。以及,从今年开始,三星将折叠屏手机划分到全新的Galaxy Z系列,这意味着折叠屏产品线已经稳定下来了。
同时也意味着在Galaxy S和Galaxy Note两个系列之外,三星又多了一个高端产品线,而这条线挺进了一个手机市场前所未有的领域。
技术,可以触摸的进阶
在三星8月6日的发布会上,主角应是Galaxy Note 20系列,但三星却将Galaxy Z Fold2 5G放到了压轴。这种操作是不多见的,用一款热销机型的发布会替一款未来概念的机型打广告,乔布斯都不敢这么玩。
但也凸显出,三星对Galaxy Z Fold2 5G的重视程度。
去掉神秘感、提前曝光、全球发布会,三星Galaxy Z Fold2 5G于9月1日全球发布。Galaxy Fold回炉之后卖了40-50万台,显然三星希望Galaxy Z Fold2 5G能卖到更多。
卖更多,自然离不开中国市场。
在折叠屏市场,三星目前是推出产品最多的一家,年初Galaxy Z Flip在女性群体的意外走俏似乎给三星带去了信心,五个月后推出了Galaxy Z Flip 5G版。
而面向更大众市场的Galaxy Z Fold2 5G,9月9日也在中国正式发布了。
经历过2019年的种种问题之后,消费者对于折叠屏的态度其实发生了一个明显转变,从冲动型消费转为理性消费,折叠屏手机的可靠性成为消费者更为关心的问题。
去年,三星Galaxy Fold和华为Mate X都用上了超级工程塑料中的「黄金」聚酰亚胺薄膜(Polyimide)。区别在于两者的供应商不同,前者由日本住友化学供应,后者由韩国可隆工业供应。
聚亚胺材质的高强度、高韧性、耐磨耗、耐高温、防腐蚀等特性,符合折叠屏手机的硬件形态,但还是无法避免屏幕显示出现折痕,划擦导致屏幕出现坏点。这种材质一直延续到华为第二代折叠屏手机华为Mate Xs上都没能改变。
众所周知,三星是当前业内唯一一家具备自主研发和生产屏幕、机身冶金结构、电路板,以及芯片的厂商。
这就意味着,三星不仅能够自主制造所需的柔性可折叠OLED面板,而且还能不受供应商的限制,自行在折叠屏机型的结构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技术改进与创新。
屏幕外层保护层材质的问题到三星Galaxy Z Flip就已有了改进。
三星Galaxy Z Flip用上了三星向德国肖特公司定制的赛绚Flex超薄可折式柔性屏幕玻璃Ultra-Thin Glass (UTG)。在许多专业测试机构的测试结果中表明,三星Galaxy Z Flip在减少折痕和抗刮擦方面要比原先的三星Galaxy Fold可靠很多。
三星Galaxy Z Fold2 5G也采用了这项技术,在屏幕的耐用性上明显比前代要可靠许多,理论上屏幕出现坏点的问题会大大减少,同时屏幕的平整度也会有较大进步。
据三星官网的说法,模拟一般消费者使用产品时的折叠力度等情形下进行测试,三星Galaxy Z Fold2 5G可实现200000次折叠。
同样,三星Galaxy Z Flip上改进的转轴设计也应用到了三星Galaxy Z Fold2 5G身上。
作为折叠屏手机形态的重要零部件,转轴设计既承担了设备的使用手感职能,也是考验折叠屏可靠性的关键一环。
不同于业界常见的「表链」式转轴,缺乏一定的定位性和稳固性,三星从自家经典的W系列翻盖机型上「移植」了一种以精密内置齿轮组作为转轴结构的设计想法。
在Galaxy Z Flip上,三星就已运用这种转轴结构。并且,为了防止转轴进灰,三星Galaxy Z Flip的铰链内被加入了防尘纤维层。
类似于滚轮毛刷的工作原理,在每一次开合内屏的时候都能够借铰链的转动带动毛刷,将转轴内灰尘清扫出去。
三星Galaxy Z Fold2 5G也采用了这套防尘纤维技术。
另外,三星Galaxy Z Fold2 5G的转轴也和三星Galaxy Z Flip一样,也可以实现诸如立起外屏、自动延时拍照以及分屏输入等精准的多角度旋停。
也使得其再次提升折叠屏机型耐用度的同时,将「可折叠」的结构优势发挥的更充分。
服务,肉眼可见的适配
「它更好看」,已经不是消费者购买折叠屏手机的唯一理由了。
智能手机,必须是软件协同。换言之,当硬件升级到一定高度时,软件也要随之适配,否则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的割裂,这会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
这种现象过去几年我们已经见证太多,比如iPhone进入全面屏时代,一些非主流或者固执的App开发商直到一年甚至更久之后才适配新的屏幕;国内某品牌推出全面屏时也要千里迢迢飞到谷歌总部去央求Android系统适配。
而对于折叠屏,问题还要更复杂一些,它面临的问题是折叠屏如何发挥更高的职能,而不仅仅是满足过去,也要探索未来的人机交互形态。
一方面,折叠屏也可以看作是全面屏,即在更小的机身内塞进更大的屏幕,从而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多媒体内容在移动设备上观赏、游玩,甚至是创作的需求;
另一方面,折叠屏模糊了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之间的界限,令智能手机迎来了多任务和生产力使用方式的巨大变革。
对于第一种,针对新的使用方式和使用需求,三星从Galaxy Fold开始,就一直很重视屏幕显示效果。
在最新的Galaxy Z Fold2上,7.6英寸的可折叠内屏不仅提升了分辨率,还加入了自适应120Hz屏幕刷新率技术。
配合三星独家的Dynamic AMOLED新型显示材料,让Galaxy Z Fold2具备了当前折叠屏机型中绝无仅有的超高色域、超高亮度、超高刷新率,以及超高色彩准确度。
这种不牺牲屏幕本身显示性能的折叠屏机型,可能才算是真正符合了折叠屏手机出现的本来目的。
举一个电视行业的反面例子,某手机品牌前不久推出的透明电视,其技术和外观也带来了巨大震撼,但这款电视的分辨率只支持到1080p。牺牲电视本身应该具备的高分辨率,换来「透明」,是否有些得不偿失。
对于第二种,可能要比第一种更为重要。
折叠屏的进化不仅仅是外观和浏览的改变,也意味着三星要创造一套前所未有的交互系统,这套系统既要符合现阶段人们的使用习惯,也要将折叠屏的物理特性充分发挥。
就目前来看,三星是迄今为止推出最多折叠屏手机的厂商,也代表着三星在围绕折叠屏手机的交互上应该有最多的经验。
有几点可以证明,比如自然分屏功能,Galaxy Z Fold2就进行了大幅增强。
包括拍照时自动在上半部分屏幕取景、下半部分屏幕预览此前拍摄的效果;观看视频时在上半部分屏幕显示当前视频,下半部分屏幕显示其他推荐内容等等。
再比如,APP多任务功能也得到了极大增强。Galaxy Z Fold2可以在内屏同时运行多个不同APP,同时还支持在APP之间直接以拖拽的方式复制文本与图像内容。
也就是说,当你在购物软件里浏览到一个不错的商品时,可以直接将商品图片拖拽到聊天APP分享给好友,无需再走另存为、发送这两步了。
除了这些,在全球发布会上,微软与谷歌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公司的APP都已专门针对Galaxy Z Fold2进行了特殊的界面优化。
例如在线视频APP可以自适应新机的内外屏转换功能,邮箱APP专为折叠屏设计了同时显示收件箱和邮件正文的高效率界面,办公APP对刚刚我们提到的分屏数据拖拽进行了特别适配等等。
折叠屏,打开未来
「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总结自己的一生时,用了24个字: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建筑与生命,被这位现代主义大师完美的融汇贯通。
建筑,是人类生活最高层级的艺术体现。手机,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平凡商品。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无论建筑或者手机,优秀作品总能既满足视觉上的享受和震撼,也能带给你实用且独一无二的价值。
当然,更重要的是,无论从市场还是形态而言,三星Galaxy Z Fold2都挺进了一个未知的市场。价格,16999元的售价在手机市场是绝对的天花板;形态,折叠屏的职能和功效还有没有更高的探索空间。
对三星来说,Galaxy Z的命名以及Galaxy Z Fold2的问世,都代表着它要走一条没人走过的路,趟过去,就是胜利。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