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芯片突围指望BAT,能成吗?
文 | 魏启扬
来源 | 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编者按:自2018年美国断供中兴开始,芯片产业的地位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自上而下进行了一场“芯片突围”,产业突围说起来简单,无非就是互相卡位,让对方无脖子可卡;产业突围也很复杂,除了看得到的技术短板需要突破之外,在规划、市场、模式、方向、以及资本层面都有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智能相对论“尝试着从一个立体的角度来剖析“芯片突围”的方方面面,此为“芯片突围”专题的第四篇文章,芯片突围靠BAT能行吗?
本文核心要点:
●BAT在芯片产业上都有哪些布局,收获了一些什么成果。
●BAT布局芯片的逻辑有哪些。
●为什么说芯片突围不只指望BAT。
在“芯片突围”这件事情上,很多人认为国内的科技企业应该承担起这个重任,特别是BAT这三家公司更是被寄予了厚望,他们理由如下。
在业务层面,BAT三家在芯片上均有布局,且都还取得了一些小成绩;在资金层面,这三家都有比较充足的现金流,具备长期投入的能力;在技术层面,BAT的研发方向虽然各有侧重,但综合实力有目共睹。
可是,“互联网造芯”靠谱吗,“芯片突围”靠BAT能行吗?
一、BAT布局芯片始于设计,止于设计
早在2016年,阿里和腾讯就联手领投了可编程芯片公司Barefoot Networks 2300万美元C轮融资。
2018年“中兴事件”发生后不久,阿里宣布全资收购号称中国大陆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系统,在此之前还投资了寒武纪、深鉴科技、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等一批独角兽芯片公司。
除了广撒网投资之外,阿里还在2018年整合了达摩院和中天微的资源之后,成立了专门的芯片研发公司——平头哥(上海)半导体有限公司,并在一年后陆续发布了“含光800”和“玄铁910”两款芯片。
其中含光800在业界标准的ResNet-50测试中,推理性能达到78563 IPS,比目前业界最好的AI芯片性能高4倍;能效比500 IPS/W,是第二名的3.3倍;玄铁910的各项参数显示,其性能为业界最强的一款RISC-V处理器。
和阿里一样,百度除了有一些投资布局外,在2018年的第二届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还发布了百度首款自研的“昆仑”AI芯片,这也是中国首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分为训练型“昆仑818-300”、推理型“昆仑818-100”两款。
昆仑芯片基于百度自研的XPU神经处理器架构,其内存带宽可达512GB/S,运算性能高达260 Tops(每秒260万亿次操作),为业内设计算力最高的AI芯片。
腾讯虽然暂时还没有芯片产品落地,在投资上除了上文提到和阿里联手投了Barefoot Networks之外,比特大陆是腾讯在芯片产业比较有分量的一起投资布局。
今年3月19日,腾讯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注册资本为2000万人民币的深圳宝安腾讯云计算有限公司,在新公司长长的业务范围列表中,集成电路设计研发赫然在列,这也意味着腾讯亲自下场参与芯片行业竞争已成事实,产品落地不过时间问题。
纵观BAT三家在芯片行业中的布局可以发现,无论是投资还是自研,其落地的方向都是基于自身对芯片产品的理解在设计层面发力,同时也止步于设计,并没有涉足中国最需要补齐短板的芯片制造领域。
二、布局芯片,BAT各有各的算盘
从明面上来看,BAT布局芯片的逻辑不难推测,即减少对国外芯片的依赖,更好的促进自身业务的发展。
我们先来看看阿里,含光800超强的算力主要用在云端视觉场景,且只能通过阿里云对外输出服务,而云计算业务又是阿里的核心业务之一。
根据IDC数据显示,阿里云是中国最大的公共云服务商,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市场份额增长。阿里最新公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阿里云总计实现245.62亿元营收,相比去年同期155.13亿元呈显著增长。在全球云计算3A(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阵营中,阿里云增长持续领跑。
很明显,研发与云计算业务相关联的AI芯片,通过软硬件的协同,不但可以提升运算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开拓更多的应用场景,让自己在云计算领域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腾讯通过芯片与云计算业务协同的意图更为明显,其芯片业务就直接放在深圳宝安腾讯云计算有限公司内,说到底,芯片业务并不是C位主角,而是为云计算业务服务的。
这与腾讯投资比特大陆的逻辑是一致的,腾讯看中的是比特大陆智能视频分析服务器算丰SS1在图像、视频识别算法方面的能力,这与腾讯云的业务扩展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
同样百度推出“昆仑”芯片,是在硬件能力快被被榨干的背景下,通过自研芯片在算力上提升,从而获取AI研发上的突破,进一步巩固自己在AI领域的优势。特别是百度推出的DuerOS和Apollo两大人工智能平台,也要求百度必然加码芯片,夯实这两个平台的底层基础,实现软硬件的协同融合,这样才能构建起这两项业务的护城河。
BAT布局芯片的B面逻辑藏在暗处,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为物联网时代寻找新智能硬件/产品的机会。
除了手机之外,目前已经冒头且已经呈现出较大发展潜能的是智能音箱,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起各大厂商相继推出智能音箱,至2019年,全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达1.47亿台,同比增长69.83%。
国内市场,阿里的天猫精灵和百度的小度音箱联手占据了半壁江山,二者处于领跑的位置,很明显,随着智能音箱普及率越来越高以及AI芯片布局的成熟,智能音箱在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等场景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将百度和阿里在智能音箱与AI芯片上的布局说的悲观些,即为试错类的投资,说的乐观些,亦是具有前瞻性的占坑。
在另外一些场景中,比如阿里官方对玄铁910应用场景的描述,其中包括5G、人工智能、网络通信、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DuerOS和Apollo这两个平台也包括了上述场景,众多可以踏入的赛道,只要有一条跑通了,都将重塑BAT的核心业务。
BAT入局芯片,容易被人理解的A面是与当前业务协同,服务当前业务;隐藏在暗的B面则是为未来投资。
三、芯片突围,为什么不能指望BAT?
那么在芯片突围这件事情上,BAT能成为主力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和BAT性质相当的华为,华为海思的芯片设计能力可以跻身世界一流,但美国一实行技术封锁后,华为海思空有一身武艺无法施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生产环节的落后,而我们中国芯片产业的突破主要指的是生产制造技术的突破。
BAT布局芯片与华为一样,无论是投资布局还是自研布局,都是集中在芯片设计领域,不是说这一方面没有价值和意义,只是说与芯片生产制造关联不大,无法起到我们想要的那种“突围”的效果。
其次,在研发方向的驱动力上,上文提到BAT布局芯片的原始驱动力就是为了与现有业务产生协同,更加突出自己的业务长板,说到底就是以市场/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即市场/用户需要怎样的东西,我们就研发和生产怎样的产品,可像芯片这种高端制造领域,研发完全依靠市场驱动的结果就是永远无法成为行业领导者。
台积电的成功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目前市场的主流需求是7nm制程工艺,“全村的希望”中芯国际要追赶的目标也是7nm技术,但台积电并没有止步于市场的主流需求,其5nm技术即将量产,3nm技术也在同期紧锣密鼓的铺展。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台积电能够保持领先,并不完全是在“市场导向”下进行技术研发,而是通过自己的技术能力推动市场/用户进行技术与产品的迭代,领导市场的发展。这也是说BAT必须在产业思维上作出转变,才有可能在行业中发出声量。
而BAT的现实难题是,大象难转身,要想改变自成立以来就形成的“市场导向”思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芯片这种投入高、回报慢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动辄上百亿美元的投资起步额,作为上市公司的BAT如何保持定力?当项目长时间没有产生回报,股价因项目拖累,高管们又能不能承受来自资本市场和股东们的压力?
综上而言,BAT入局芯片对中国产业有促进,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更何况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举足轻重的巨头,但将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不切实际,芯片突围还得依靠国家力量。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
•AI产业新媒体;
•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