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火星探测器纷纷上天,人类离移民火星还远吗?
上个月,即使是对太空探索再漠不关心的人,也都差不多知道今年是火星大年了。而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正好就是两年多才会遇到的火星探测窗口期。
因此我们就看到,7月份的后半个月里,阿联酋、中国和美国接二连三地成功发射了各自的火星探测器。
(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
土豪之国阿联酋率先出手,在7月20日将世界上第一颗火星气象卫星“希望号”发射升空;中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紧随其后,在7月23日发射升空,这次要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行”三项任务的创举,一举跨入火星探索第一队列。而美国的“毅力号”也在经历多次延期后,也终于在7月30日成功发射升空。这次“毅力号”的亮点是带了一架名为“机智”(Ingenuity)的无人直升机,首次挑战在火星的自动飞行。
就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后,有媒体询问马斯克:“你觉得中国有没有可能先你一步把人类送上火星?”而马斯克淡定的回应:“那就比赛开始吧。到时候来火星后一起喝一杯。”
马斯克这个身家百亿却把豪宅卖光的“穷人”,目标就是要“移民”火星。据说,马斯克造汽车、造火箭、挖隧道,还有搞能源公司,用赚来的钱和研究出的技术,为“火星移民”做准备,并计划在2050年送100万人上火星。
对于我们这些整天在地球忙忙碌碌的人类来说,可能会非常好奇:火星到底有啥独特的魅力,吸引这么多国家投入巨资去做探测?还吸引着马斯克这样的科技狂人要去搞什么“火星移民”?现在我们距离火星移民还有多远呢?
不如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假装”到火星探索一番吧。
为什么要探测火星?
人类开始太空探索的第一站是月球,第二站就是火星。一来是火星的状况与地球最为相似,二来是火星是太阳系里探索难度最低的行星。
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二分之一,体积约为地球的15%,质量约为地球的十分之一,重力就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火星也有自转和公转,一个火星日约为24.6小时,与地球接近,但一个火星年约是687个地球日,约是1.8个地球年。
因为火星的自转轴和公转轨道有一个65°的斜角,因此也有和地球一样四季的变化。可能是由于火星重力过小的原因,火星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还有少量的氮气,氧气可能都已逃逸到太空当中。大气压极低,只有地球的1%。这些导致火星的昼夜温差极大,赤道和南北极的温差也更大。最有特点的是火星沙尘暴,爆发时可以遮天蔽日,风力是地球最高级台风的数倍,但是因为气体稀薄,只能卷起浓浓的黄沙。比地球阔气的是,火星有两个天然卫星。因为大气层稀薄、重力小等原因,火星有着远比地球高数倍的山峰、大的多的陨石坑和巨大峡谷这些地貌。
(太阳系最长的火星水手峡谷,长度约4500公里)
由于在太阳系里,火星与地球的环境已经是最为接近,所以,探索火星的起源、演变,更能帮助人类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预测地球的演化趋势。据推测,火星之前有可能和现在的地球一样,只是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才成为今年这个寒冷星球。相比较另一颗离地球也很近的金星相比,高温、炙热的金星接近地球的过去状态,而寒冷的火星更接近地球的未来状态。这也是当年那本情感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用来包装的噱头吧。
当然,探索火星的现状也非常重要,除了对火星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大气气候等环境的探测,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探索火星上面有无水和生命的存在。当然,即使发现火星生命,应该还达不到“火星人”的地步。
不管是出于对地球末日的恐惧,还是对征服星辰大海的渴望,移民火星成为众多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理想目标。
由于当初美苏太空争霸的激烈竞争,火星探测从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截止到今年6月底,人类一共进行了44次火星探测。刚刚发射的这三个火星探测器还在前往火星的途中,准备开启它们的火星之旅。
因为每26个月会出现一次“地火相会”的窗口期,这时火星会成为距离地球相对最近的一颗行星,所以也就成了地球人最执着、研究最多的一颗行星。在这一时期进行火星探测的发射能够节约大量的燃料和飞行时间,所以有探测能力的几个国家会在这一窗口期扎堆发射火箭去火星。
火星探测是如何实现的?
20世纪的火星探测,主要被当时处于冷战中的美国和苏联所垄断。第一轮火星竞赛,美国更技高一筹,将苏联甩在后面。随着1996年,美国的海盗一号、二号探测器的着陆器在火星表面进行土壤采样,没有发现任何的有机分子和生命存在的迹象,第一阶段的火星探测宣告结束。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重启了对火星的探索热情。在1996年,美国开始实施“火星生命计划”,先后成功发射了“火星全球勘测者”和“火星探路者”探测器,以确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其中,“火星探路者”携带了世界第一辆火星探测车“旅居者”。这期间,俄罗斯和日本的火星探测计划则都已失败告终。
到21世纪后,欧洲航天局、印度也开始了火星探测,其中欧洲和印度取得了成功,打破了美国、苏俄对火星探测的垄断。由于航天技术的提高,火星探测的成功率也大幅提高,减少了很多“有去无踪”的火星探测计划。尽管如此,目前火星探测的成功率也只有43%。
1996年12月,美国发射的“旅居者号”火星探测车,成为第一台成功着陆火星的机器人车辆。最初设计的寿命为7天,但实际运行了95天。旅居者号能够以每分钟一米的速度前进。
2004年1月,“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此后在火星漫游了14年。在执行第1151个任务日的时候,太阳能板被风吹干净,使得发电功率可以提升到800瓦时每天。
(“机遇号”)
“机遇号”在火星开始了漫长的马拉松行走,经历了老鹰撞击坑、弗拉姆撞击坑、维多利亚撞击坑,到2015年3月24日,终于完成了标准的42.195公里的火星马拉松。此后开始频繁出现故障,最终失联。
2004年发射升空的“勇气号”,和“机遇号”是一对姐妹花,它的任务是探测火星上面是否有生命和水,最终“勇气号”真的找到了火星存在水的证据。
2011年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三代火星探测车“好奇号”。它是由核电池供电,其装备的科学仪器质量是上一代的15倍。好奇号在不懈努力下,终于在岩石中发现了有机物,甚至还发现火星有大量的固态水。2018年,美国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安全着陆,首次对火星进行深度“体检”,深入研究火星内部,揭示岩质天体形成等问题。
除此之外,美国的火星探测计划还对火星大气层、极地地区进行了探索。美国目前成为对火星探测次数最多、成果最多,也是最有可能最早进行火星移民的国家。
(“毅力号”准备降落的杰泽罗陨石坑,可能存在过火星生命迹象)
现在“毅力号”正在飞往火星的途中,如果一切顺利,“毅力号”将在明年2月份在火星赤道以北的杰泽罗陨石坑登陆,继续探寻火星可能存在过的生命迹象和气候地质特征。而中国的“天问一号”也将在火星开展首次的着陆和巡行,开启中国的火星探测之旅。
火星移民还有多大难度?
火星探测已经再一次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火星移民其实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聊到火星移民的时候,就不得不先聊聊如何在火星建立可供人类生存的基地了。
移民火星,就是要在火星建立适合人类生存的火星基地。从介绍火星的内容里,我们也看到了,火星的生存环境比地球上最严酷的沙漠、南北极都严酷很多倍。那么想要建设这种火星基地就必须建成具有空气、水、土壤,然后温度适宜、能量稳定的密闭空间。
在2015年科幻片《火星救援》里,人类已经成功的移民火星了。当时影片中男主马克因为遭遇意外,独自一人呆在了火星。他是如何让自己活下来呢?
他有一个在火星风暴中幸存的居住舱,有同伴逃离前留下来的一些食物。而他短期要克服的险境就是要避免居住舱的生态系统崩溃,也就是氧气系统要维持循环、水系统要维持循环。长期要克服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取足够的食物。
火星上不缺阳光、二氧化碳。火星也不缺土壤,但是缺有机物,这个他通过自产“农家肥”解决了。植物生长还缺水,尽管火星上已经探测有大量固态水,但基本都在两极冰盖,主人公没法搞到手。后来男主马克想到用化学反应,让氧气和氢气燃烧产生水。就这样种下土豆块的五十天后,马克的土豆苗奇迹般的长了出来。男主凭借成功地“种出土豆”成功的移民了火星。不过最后脆弱的生命系统还是崩溃了,因为一点意外,舱门爆炸,土豆苗很快就被外面的严寒给冻死了。
想象照进现实,现在人类要想在火星实现这样的居住舱,当然也未必不可能,只是可能太烧钱,可能是数万亿美金的成本,目前人类可负担不起这样的开销。
(火星基地想象图)
马斯克同学之前做过一个设想,与其搞这么费事的移民基地,不如把火星本身搞得跟地球一样就好了。他计划说在火星引爆一万颗氢弹,把火星两极的二氧化碳给释放出来,把火星搞得温暖一些。
不要说一万颗核弹炸火星这种疯狂计划行不通,再就是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不好说,别把火星弄成更为寒冷的“核冬天”,就更难移民火星了。
还是聊聊在火星建基地的可能性吧。火星基地想要实现系统自循环,那就不能完全依赖地球的各种物资供应。火星上不缺阳光、土壤和水,关键问题是如何把这三个元素给充分利用起来,形成火星基地的自循环呢?
不久前,Nature发表了一个日本研究者的新发现,就是通过一种含铝的催化剂,进行光解水,把水变成氢气和氧气,效率高达惊人的96%。我们知道,氢气和氧气,一个人清洁能源,一个是人类生命必须品。只要解决了火星固态冰的开采问题,那么移民火星不是梦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个技术的难点可能在这个催化剂的成本和完成反应的成本上。如果这玩意儿的成本远远低于化石燃料,生产工艺又简单,那么地球的气候危机也就避免了。
当然,如果这项技术未来可以成熟应用到火星移民上,以此来建立火星基地的生命循环系统和能量系统,只要这些成本低于从地球上运输物资的成本,那自然是可以接受的。
在NASA的计划里,他们希望宇航员在2024年重返月球,然后再开始前往火星的旅程。这次“毅力号”已经在为人类登陆火星做准备。在登陆之后,“毅力号”将展开一个火星氧气原位制造利用实验,通过利用火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太阳能,来制备纯净氧气,作为未来火星宇航员的呼吸来源和火箭燃料氧化剂。
(“毅力号”探测车的科学实验装置)
说到底,火星移民的本质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商业问题。任何一个技术环节的进步都有可能带来商业成本的大幅降低。
埃隆·马斯克在年初立下的“2050年百万人上火星”的Flag,跟他一直以来希望将“火星移民”商业化的方式有关。现在SpaceX的星舰计划正在执行,根据计划,可能会在2030年之前,SpaceX与NASA一起合作,将人类送上火星。但这仅仅可能是一次类似于登陆月球一样的短暂停留,能否在此后开展大规模的人类移民,这就要看商业化运作的SpaceX能否将成本大幅降低。
而对于最早一批火星移民者来说,他们极有可能是“有去无回”的。不过,马斯克也信誓旦旦的说,“火星上会有大量工作的。”对于这样一个移民的后代,马斯克确实有一种“宇宙之大,何处都是家”的冒险者精神。
《三体》作者刘慈欣曾经感慨,人类说好要去探索星辰大海,结果却躲进了互联网里,享受更为虚拟的世界。
在大刘的畅想中,他希望有那么一天,描写太空航行的科幻小说已经变得平淡无奇,前往火星和小行星带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无数人在太空中谋生……而浩瀚宇宙仍然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存在,承载着我们无穷的想象力。
现在,“希望号”、“天问一号”、“毅力号”的成功发射,无疑给了我们一次仰望星空的机会。希望在地球上终日忙碌的我们,也能做一做太空探索的梦想。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们大部分人可能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人类的第一批冒险者开启了太空之旅。而你或你的后代会不会成为其中的一员呢?
希望到时候的船票不要太贵就好。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