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苹果还是微信?既是道选择题也是道测试题
美国方面一项含糊不清的行政命令,让许多中国消费者陷入一场两难选择。该命令称“45天后将禁止美国个人及企业与腾讯公司进行与微信有关的任何交易。”由于这项禁令的适用范围过于不明确,以致于腾讯方面也不得不寻求美方对此作出更多解释。
如果该项禁令生效,苹果手机很可能将无法继续使用微信,这是许多中国用户担忧的问题。最糟糕的结果是苹果将在全球范围内下架微信应用,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只是极小的可能性之一。尽管如此,这项尚未生效的禁令还是在中国的舆论场上引发一片哗然。
但要注意,这项禁令牵涉到不只是苹果公司,另一家美国企业,谷歌也有可能被迫在其应用商店中下架微信。不过安卓手机用户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下载微信,而iOS系统的封闭性决定了用户只能在苹果的应用商店中下载微信。因此,这道选择题事实上仅仅抛给了苹果手机用户。
选择意味着失去
鉴于微信在一个多月后存在被封杀的可能性,一些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已经开始提前做出准备,将其他备用线上联系方式提供给家人和朋友,以避免失去与中国的联系。这种焦虑情绪正随着禁令生效日的临近不断蔓延。
相较于海外用户来说,中国用户的焦虑情绪要更为强烈。如果针对微信的禁令生效,那么许多中国消费者将不得不在苹果手机和微信之间做出艰难选择。而“选择”之所以容易让人焦虑,是因为选择同时意味着“失去”。
对于现有的苹果用户而言,如果选择继续使用苹果手机,失去的不仅仅是微信这个应用那么简单,而是微信所承载的社交关系,以及微信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便利。而对那些潜在的苹果消费者来说,如果iPhone无法使用微信,他们不得不更加慎重地做出消费决策。
因此,选苹果还是选微信这道选择题的难点在于,用户需要评估失去其中一个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更换一部手机可能需要花费几千元,但微信所承载的社交关系却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而在微信之外的社交应用上重新建立原有的社交关系链,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不用说微信在出行、支付、购物等方面带来的生活便利也将不复存在。
因此相较于失去微信,大多数中国用户可能更加能够接受失去苹果手机。一项有86.5万人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如果iPhone无法使用微信,80.8万人选择了“换手机”,仅有4.8万人选择了“卸载微信”。
这项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预示了该项禁令如果正式生效将导致的后果,大多数中国用户将不得不放弃苹果手机,而苹果也将失去中国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中国用户来说,失去的仅仅是一款优秀的产品,这样的损失是能够接受的。但对苹果公司来说这样的结果将是无法承受的毁灭性打击。
考虑到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巨大利益,这项禁令大概率不会做得“太过分”,摆在禁令的实施方目前的,也是一道残酷的选择题。
用户“依赖度”测试
大多数中国用户选择“换手机”,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在于iPhone有着太多的替代品。iPhone固然有着极强的差异化优势,但这种优势并未让中国用户对其产生绝对的依赖。对于苹果和微信而言,这项突如其来的选择题,也是二者共同面临的一道产品依赖度测试题。
苹果手机最为人称道之处是其独立、封闭的iOS系统以及由此带来的操作体验,但这项优势随着安卓系统的不断优化已经不是那么明显。同时,在iOS系统最近几次版本更新中,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安卓化”趋势。两大系统殊途同归,差异逐渐模糊,因此用户对iOS系统的依赖度已经不再那么高。
除了引以为傲的iOS系统,苹果一直在通过加强Mac、iPad、Apple watch等生态产品之间的协同性来提升用户的依赖度。从这个层面来看,如果中国用户因为微信禁令而放弃使用苹果手机,苹果其他生态产品也很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这直接考验苹果生态体系对中国用户的吸引力和约束力。
此外,为了提升用户对iPhone的依赖度,苹果还试图将手机打造成一台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唯一”设备。钱包、公交卡这些功能自不必说,苹果还尝试推动身份证件的数字化,以及汽车钥匙的数字化。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用户对iPhone的依赖程度。
但苹果所做的一切努力在超级应用微信面前却总是显得十分脆弱。此前苹果公司和微信之间曾经就微信支付的问题闹得非常不愉快,最终苹果还是做了妥协。除了微信的用户群体实在过于庞大之外,更大的原因是中国用户对微信有着更强的依赖度。
从最初纯粹的社交工具到如今综合性的移动生活平台,微信容纳的功能越来越多,因此还曾招致一些质疑。纵观微信的发展历程,它所做的一切同样是为了让用户越来越离不开自己。从基本的社交到生活缴费、购物、金融,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需求都可以在微信中满足,疫情期间,由于需要出示“健康码” 才能出行,人们离开微信几乎寸步难行。
至少在中国,微信已经成为一款不可替代的应用,中国用户对微信的依赖程度之高,几乎超出了所有应用。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在这项产品“依赖度测试”中能够以绝对优势胜出的原因所在。
苹果与微信“二选一”的较量最终比拼的是产品的用户依赖度,相信这件事情也将深刻影响科技产品和互联网产品的进化方向,有着更强大生命力的产品一定是用户日常生活一刻也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