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字科技不是“避风港”,而是“照妖镜”
文/孟永辉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数字科技?因为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持续且常态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选择数字科技作为新的发展方向了。在这些玩家中,互联网金融玩家居多。如果说得直白一些的话,所谓的数字科技,其实就是指互联网金融去金融化之后剩下的部分。如果互联网金融平台去金融化之后还有东西,那么,它就可以继续做数字科技;如果互联网金融平台去金融化之后没有东西,那么,它就只能退场。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不适合做数字科技。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去金融化之后真的一点都没有剩下,要流量没流量,要数据没数据,要科技没科技,要啥没啥。
数字科技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金融玩家都具备参与其中的先天条件,所谓的拥抱数字科技其实就是一场新的概念闹剧。因此,洗牌之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可能会因为加持数字科技的概念,短暂性地躲过了金融监管,但是,如果他们依然无法找到互联网金融之外合理的商业模式的话,所谓的数字科技对于这些人来讲依然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
那么,那些有条件参与到数字科技之中的玩家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为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讲,去金融化之后真正剩下的仅仅只是在流量时代积累下来的数据资源了,如果仅仅只是借助这些数据资源就想要去做商业化的尝试,还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这些数据不仅仅只是放在一个又一个数据库里,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再加工和再处理。所以,数字科技的玩家仅仅拥有了庞大的数据资源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将这些数据充分应用,甚至将这些数字资源与新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衍生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才是真正可以把握数字科技时代发展红利的关键。
一句话来讲,真正可以参与到数字科技之中的玩家是互联网金融的佼佼者,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科技强者则是数字科技的佼佼者。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未来真正可以在数字科技的市场上有所作为的玩家并不是那些拥有海量数据的玩家,而是真正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海量数据,并且真正可以将这些数据与新技术深度结合的玩家。由此,我们又可以判断互联网金融玩家拥抱数字科技仅仅只是一个过渡期,一个开始,等到数字科技进入到深度洗牌期之后,它依然会面临互联网金融同样的境遇——洗牌。可能有人会问,现在的数字科技玩家基本上都是一些头部玩家,这些头部玩家都在拥抱新技术,怎么还要洗牌呢?
没错,现在的数字科技玩家都在积极拥抱新技术,甚至把自身定位成为新基建的代表,但是,在这些积极的姿态背后其实透露出来的是玩家们对于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某种焦虑,甚至恐慌。首先,很多的数字科技玩家其实都是从互联网金融玩家进化而来的,习惯了互联网金融式的商业模式,让他们对数字科技的商业模式真的是有些不适应的。因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并不需要做太多的工作,只需要借助自身的平台收割用户和流量就行了。进入数字科技时代后,他们面对的用户已经不再是C端用户,更多的是B端用户,这些用户的需求与C端用户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再去用互联网金融的方式和手段来运作,势必会遭遇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数字科技玩家在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可以为B端用户做这样那样的服务,提升他们的效率,节省他们的成本,优化他们的流程。实质上,在玩家们拼尽全力的宣传背后,我们同样应该看到B端用户的无动于衷,观望和不信任是主流。因为如果B端用户真的买账的话,那么,这些数字科技的玩家只需要用心把这些B端用户服务好就行了,是不需要太多的宣传和吆喝的。
其次,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数字科技玩家正在把自己包装成为新基建的代表。这个操作其实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数字科技玩家本身的数据资源与新基建之间其实是有着天然的联系的。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基建其实背后依然是数字和数据,所以,数字科技的玩家把自己定位成为新基建的参与者和驱动者其实是非常正确且有前瞻眼光的选择。
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个问题就是现在的新技术其实是并不成熟的。现在的数字科技玩家之所以会把自己和新基建绑定在一起,主要是因为他们看准了新基建的大趋势,但是,他们却没有找到真正把新基建落地和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数字科技玩家把自身定位成为新基建仅仅只有数据上的优势,在新基建相关的新技术的研发和融合上面依然是一个“小学生”。
这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数字科技玩家们的焦虑。在新技术尚未真正成熟的时刻,一味地把自己定位成为新基建的代表,其实反映出来的是数字科技玩家在变现和落地上的焦虑。如果数字科技玩家仅仅只是有数据资源,但却始终都找不到与新技术结合的方式,那么,就算是他们看到了新基建的风口,到最后依然仅仅只是一场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因此,千万不要以为躲过了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就万事大吉了;更不要以为转型成为数字科技玩家,就万事大吉了。一切都才刚刚开始。看看头部数字科技玩家透露出来的焦虑和迷茫,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可能有些人并不认同我的这些观点,因为现在的数字科技玩家其实都是行业当中的佼佼者,很多有他们自己的生态系统,即使是不拓展新的用户,即使是不进行融资,他们依然可以活得很好。但是,如果仅仅只是把数字科技定位成为自身生态体系下的封闭且孤立的存在,缺少向外拓展的野心,甚至不去联通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势必会失去很多的发展可能性,或许就连他们自己也不会愿意。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话,数字科技的功能和作用其实是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数字科技之所以称之为数字科技,它的本源就在于数字上。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把这些数字局限在他们的自我生态下,缺少对数字的不断获取与迭代更新,那么,在数字瞬息万变的大背景下,他们所掌握的数字其实已经落后了,陈旧了。这非但无法促进自身的发展,反而还将会把自身的发展带入到死胡同里。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现阶段的数字科技时代仅仅只是相当初级,相当原始的阶段,未来,随着人们对于数字科技认识的逐渐深入,特别是随着商业困境和技术困境的破解,数字科技还将会迎来新的蜕变。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考验数字科技的时候。但是,当前这个阶段却是最最考验数字科技的时候,因为这个阶段直接关系到从互联网时代向数字科技时代的过渡,我们需要找到正确地将互联网时代的优质资产沉淀到数字科技身上的方式和方法。
数字科技扮演的是打通最后一个闭环的角色,如果这个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我们就找到了从互联网时代过渡到数字经济时代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我们找不到合适的对接点,那么,互联网时代和数字经济时代就是两个独立且孤立的存在。从表面上看,数字科技是互联网金融的“避风港”,实质上,数字科技是互联网时代的新表达和再进化。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找到落地数字科技的方式和方法。
这其实又回到了那个原始的话题上面——金融是什么?金融是毛细血管,它联通了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人们生活的具体体现。数字科技作为衍生于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其实扮演的正是联通人们互联网化的生活的角色,只不过它的呈现形式是数字化而已。当我们把数字科技看成是人们科技生活的表达和体现,而不是互联网金融的“避风港”,我们才算是真正抓住了数字科技的精髓和本质。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数字科技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发现一个完全有别于现在主流的视角。
在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大背景下,那些将最后的一点生的希望放在数字科技身上的互联网金融玩家或许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因为数字科技是一个全新的存在,它衍生于金融本身,却又独立于金融之外,又以数字的形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真正找到属于数字科技本身的商业模式,真正找到数字与新技术融合的方式和方法,才是数字科技走向正轨的开始。
所以,数字科技不是互联网金融的“避风港”,而是互联网金融的“照妖镜”。是人是妖,一照便知。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