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化中国乳业的背后是流量渴求还是产业黑手?

原标题:污名化中国乳业的背后是流量渴求还是产业黑手?

自从当了父亲之后,关注牛奶行业确实更多了起来,前段时间人大代表一段应严查海淘奶粉的建议被曲解登上热搜,其实最后发现也是莫名其妙地被带节奏。

而最近一篇攻击乳制品行业六大罪状的自媒体揭秘文再次引发轩然大波,甚至乳制品工业协会都出来发布严正辟谣声明,不由不让人开始产生疑虑,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乳业一直被各种妖魔化?这背后是自媒体对流量的渴求?还是一些产业黑手在发挥作用?我觉得这还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中国牛奶行业处于最好的时候

事实上,早些年中国乳业遭到一些危机,这其中很多问题的原因其实还是相对复杂的,并不是简单就可以解释清楚的。在2010年国家多个部门出台的生乳标准成为很多攻击的众矢之的,因为这个标准在蛋白质含量要求上最低为2.8%,而在生乳细菌的规定上则是不得超过每毫升200万CFU。

这个标准确实较国际标准为低,但出台的背景也不能不考虑,因为那时候以散户养牛的散奶为主,在养殖水平和产奶质量上,确实相对较低。

而当年问题产生的核心原因,就是为了达到收奶标准而进行的添加,这件事情乳制品企业本身是没有利益可言的,但是却牵涉了整个牛奶生产的链条。这种国标的诞生,事实上也是降低当时的收奶门槛,杜绝造假的可能。

但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国标只是底线,行业标准一般会高于国标,而企业标准又往往高于行业标准,我们要看产品究竟如何,还是要看最终成品奶的参数。

从伊利和蒙牛普通牛奶的参数上看,事实上的蛋白质含量都是超过3.2G/100ML的,完全是优于国标的,而且符合国际奶业的普遍标准。更为精品化的金典、特仑苏之类高端产品,蛋白质含量更在3.8克左右。

在细菌指标方面,欧盟和新西兰规定生鲜乳中体细胞数≤40万个/ML,美国规定体细胞数≤75万个/ML,虽然这个数据低于国标,但在2018年,农业农村部对3299批次生鲜乳样品进行监测,体细胞数平均值为33.04万个/ML,低于欧盟、新西兰和美国标准,规模牧场生鲜乳样品的体细胞数平均值22.1万个/ML,这一数据更是碾压欧美。

这是因为在最近这十年里,整个乳制品行业可以说是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方面是养殖水平大幅提升,像伊利自建了很多高科技养牛场,在整个生产环节都有智能的监控和检测,保证品质的万无一失。

另一方面,产品工艺也在不断进步,包括从检测到生产各个环节的智能化程度都越来越高,也保证了各项标准能够达到全球一线的水准。可以说经历了这十多年的痛定思痛之后,中国乳业确实是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而且也开始逐渐杀入海外市场。

从标准的角度讲,中国乳业尤其是奶粉领域可以说正在执行一套全球范围内都最为严苛的标准,不管中外乳企想要在中国经营都必须要遵循这个标准,2019年全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达到99.9%,远超国家标准,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而之前的海淘风波的根源则在于,海淘奶粉是绕开这套标准的审核进入中国的,已经成为了整个行业的高风险领域。

谁在持续污名化中国乳业?

因为之前的教训过于惨痛,大家对于孩子的健康又格外关注,这使得凡是涉及到中国乳业的相关负面新闻,都更容易获得转发和扩散,大家都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来关注这件事,反而助长了自媒体追求流量的心态,越来越多的跑偏内容也就这样被一篇篇炮制了出来。

以我之前去参观学习的多家乳制品企业来说,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表达,就是现在确实是中国乳制品行业最好的时候,各方面都非常好,真的是需要消费者的了解和支持,需要消费者看到整个行业的努力,而不是听一些小道消息的流言蜚语。

有时候看到那些智能化的养殖场,还是让人非常感慨的,这个行业的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要拿回属于自己的荣誉,但很多时候,再多的努力也比不过一则谣言,这也让人非常感慨。比如文章攻击的蛋白质含量问题,国标问题,事实上都不是问题,却被人为放大了。

而另一方面,地区乳业是否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还未可知,在那篇文章中,一个很重头的部分是指责伊利和蒙牛联手搞死了地区性的巴氏奶。

这个指责其实是非常没有来由的,巴氏奶也就是巴氏消毒的鲜牛奶,保质期非常短,只有几天时间,而且要基于冷链运输,对于配送要求非常高,对于销售端的要求也非常高,如果不能及时卖出,就会成为损失,所以巴氏奶还是以订户为主,且服务半径比较窄,稍微偏一点的地方,人口稀疏一点的地方,就没有办法实现覆盖和配送。因为送奶员也只有一次性配送多户才能有利可图。

我们家既定了巴氏奶,也购买常温奶,原因也很简单,巴氏奶的预定多了是喝不了,更多是给妈妈或者孩子喝,而常温奶则是想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偶尔还能做个饭,做个蛋糕什么的,所以常温奶确实更适合广大的中国市场,而巴氏奶则更多满足区域需求。二者其实并没有太大冲突,谈不上什么你死我活。蓄意挑起双方PK,显然有些引战的意味,而且一些乳制品企业既有巴氏奶,也有常温奶产品,二者并非是对立的存在。

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背后有产业黑手在从中作梗,要打击中国的乳制品行业,让大家互相猜忌,自相残杀,让消费者对国产奶再度产生怀疑,确实其心可诛。

消费者如何选择?

相信国产乳制品,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当然,大家也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产品,但完全没有必要去怀疑国产乳制品的品质问题。

之前我曾提到过,在海关查获的海外奶粉大案中,是有一些海外品牌利用中国人信任洋奶粉的心理,专门做一些专卖中国海淘市场的产品的,这些产品的品质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再通过海淘来绕过监管,事实上,反而让大家而不自知的陷入乳制品消费危险之中。盲目相信海外品牌,其实现阶段是不可取的,还是要选择更为正规的途径来进行购买。

伊利蒙牛作为国内乳制品的巨头企业,在品质方面其实要求还是非常高的,单纯的针对他们进行攻击,实际上也是一个掐龙头的做法,只要把龙头干掉,其他企业自然就是一盘散沙。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区域性奶企的产品已经成为消费习惯,选择这些产品一样是很好的选择,品质也是一样的有保障的。而我的孩子也将通过选择国产奶粉来表达我对国产乳业的支持和信心。希望能够给大家做出一个表率。

而对于这些针对性的抹黑的自媒体文章,我觉得有关部门还是要深入调查一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是为什么总是推波助澜,且不能姑息放纵,免得更多人为了流量来进行碰瓷,最终更大的影响到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安危。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7-14
污名化中国乳业的背后是流量渴求还是产业黑手?
在2010年国家多个部门出台的生乳标准成为很多攻击的众矢之的,因为这个标准在蛋白质含量要求上最低为2.8%,而在生乳细菌的规定上则是不得超过每毫升200万CFU。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