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袁国宝谈“新基建”风口下的万亿投资机遇
今年,“新基建”无疑是资本市场上最热门的话题。5月22日,全国两会将“新基建”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此前,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一边是巨大的投资需求,一边是亟待新动能的市场,后疫情时代,“新基建”万亿风口一触即发。
就在风起之时,2020年4月,New Media新媒体联盟创始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趋势观察家袁国宝的全新力作《新基建:数字经济重构经济增长新格局》正式面世。
袁国宝著作《新基建》强调,数字化正在成为一种生产方式,而新基建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也是繁荣数字经济的基石,兼具稳增长与促创新的双重功能。以下内容是袁国宝老师对新基建的几点看法。
问:大家都在谈的“新基建”,它“新”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在当下开始转变基建的模式?
袁国宝: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纷纷迈向产业化应用阶段,打造一套完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化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然选择。
新基建是一个与传统基建相对的概念。传统基础设施指的是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项目,又称“铁公基”,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铁公基”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运而生。
“新基建”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从本质上看,指的就是信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为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涉及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行业的多个领域。另外,与过去的基建投资不同,新基建投资的重点在于补短板、稳增长、稳就业、全面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打造长期竞争力。
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数字基建”是真正的新型产业生态,只有做好“数字基建”才能为“数字中国”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劲的支持与动力。
问:您刚刚提到当下的新基建覆盖多个领域,那么它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未来有哪些投资热点?
袁国宝: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全国新一轮投资热潮逐渐开启。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南、云南、四川、重庆、宁夏等等13省市预计投入34万亿元用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在未来一年乃至几年间,“新基建”必将成为一个新的投资风口,我认为具体投资热点主要涉及5G基础设施、特高压、高铁轨交、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这七大领域。
问:以往,传统基建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当下,您是怎么看待政府部门在推进新基建中的角色呢?
袁国宝:如果我们将新基建看作一场马拉松比赛,政府部门的角色就是赛事组织者,其重点是要划定路线、组织好安防与裁判团队,为参赛的运动员们(即参与推进新基建的各类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而非亲自上场参与比赛,这样才能充分释放运动员们的活力与创造力,确保赛事活动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目标。
因此,在推进新基建过程中,政府部门除了要在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为新基建项目提供大力支持外,还要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优化营商环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
为加快推进新基建,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战略规划,以5G建设为例,重庆市发布的《关于推进5G通信网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2020年,重庆市将实现基于路灯杆、监控杆、标识杆等社会杆塔设施资源的“多杆合一”;成都市发布的《成都市促进5G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指出,将5G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各级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细化分解到具体单位并抓好落实等。
问:相对应的,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您觉得他们又应该如何参与到新基建之中呢?
袁国宝:我认为,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竞争环境,将“数字化”“智能化”逐渐渗透到生产、包装、营销、物流、管理等环节之中,无疑是企业发力新基建的有效切入点。而新基建的意义在于实现工业、经济、政府、社会的数字化和国家的治理,推动整个国家从信息化阶段走向全面数字化,甚至可能成为未来的数字孪生兄弟。物理世界被构建成一个平行的在线数字世界。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开放前提,就是数字基建。
目前,5G、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融合、持续渗透,数字资源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分量不亚于工业时代的“石油”。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要素主要在“路”上流动,例如铁路、公路、水路、航路等;而在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要素将在“网”上流动,例如互联网、物联网。因此,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数字基建”是真正的新型产业生态,只有做好“数字基建”,才能为“数字中国”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劲的支持与动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