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主要是供需矛盾的缓解导致猪肉价格同比下降。但如果考虑到疫情缓解之后,中国经济加快复苏,餐饮等消费也会活跃起来,猪肉的价格很可能又会因供需原因停止下降甚至反弹。
中国人餐桌上的猪肉比例需要适当减少,牛羊鸡鱼肉甚至人造肉的比例都可以适当增加,以形成更经济也更健康的食谱组合。
本文刊发于6月12日新京报《观察家》专栏,标题有改动。
国家统计局6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涨幅比4月回落0.9个百分点,全国CPI终于回归“2区间”,创去年5月以来同比增速新低。而在今年1、2月份,CPI同比涨幅都在5%以上。
在中国正为复苏经济采取一系列宽松措施的当下,CPI涨幅回落应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这说明之前采取的货币宽松政策没有推高通胀,也意味着未来政府可采取的宽松政策空间增大。
5月份CPI增速回落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涨幅的收窄,而其中又以猪肉价格的下降“贡献”最大。5月猪肉价格环比、同比涨幅分别下降了8.1%、15.2%,这已经是猪肉价格连续第12周下降。作为这一轮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猪肉曾经因其价格暴涨把中国CPI增速拉高达3个点以上,而到如今,猪肉又成了抑制物价上涨的“压舱石”,可见在中国,抓好“猪肉经济学”有多重要。
在经济界,后疫情时代的食品价格到底是下降好还是上涨好,目前尚存争议,因为CPI回落同时警示通缩风险,反映了内需热度。但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对于猪肉价格下降肯定是持高度欢迎态度,因为猪肉价格背后不止是经济学术语,它更事关基本民生,如果猪肉价格一路高涨到多数普通老百姓都吃不起的程度,其影响到的实际是全社会的整体幸福感。
从这个角度讲,未来相关部门应吸取这一轮价格暴涨的教训,逐步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合理引导市民消费选择,避免市场大起大落,这既是为了保障基本民生,同时也是为了防止经济运行被猪肉所“绑架”。
如果从2018年非洲猪瘟导致中国猪肉价格上涨开始算起,到今天,猪肉成为热点议题已经将近两年。两年间,猪肉价格持续走高,到今年2月份,猪肉价格比去年同期涨幅高达135.2%,虽然此后三个月间价格开始逐步下跌,但实际上按同比算,5月份的猪肉价格仍比去年同期上涨了81.7%,价格仍在高位。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说法,猪肉价格的环比下降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随着生猪产能的进一步恢复,猪肉供给在持续增加;其二是猪肉消费正在进入淡季,之前的元旦、春节“两节”时期,中国家庭是一年之后猪肉消费最大的时段,比如腌腊肉、灌香肠等,但随着气温升高,对猪肉的需求开始下降。
总而言之,主要是供需矛盾的缓解导致猪肉价格同比下降。但如果考虑到疫情缓解之后,中国经济加快复苏,餐饮等消费也会活跃起来,猪肉的价格很可能又会因供需原因停止下降甚至反弹。因此,有关部门对猪肉价格仍不能轻忽视之,相应的稳价格、保供给措施仍应持续加码。
本轮猪肉价格暴涨源起于非洲猪瘟导致猪肉供给大幅减少,从表面上看这属于不可抗力因素,但如果考虑到猪肉价格暴涨居然对居民造成如此痛感,居然如此严重的影响到CPI涨幅,其中还是有很多深层次原因值得反思。
首先是中国人的餐桌对猪肉过于依赖。根据统计,中国人口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但猪肉消费却占到全球猪肉消费的一半。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猪肉消费量11058.8万吨,中国大陆独占5481万吨。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猪肉产能遭遇“黑天鹅事件”,靠进口或者日常猪肉收储根本很难平抑供需矛盾,只能通过时间和价格来解决。事实上,中国人餐桌上的猪肉比例可以适当减少,牛羊鸡鱼肉甚至人造肉的比例都可以适当增加,以形成更经济也更健康的食谱组合。
中国人对猪肉涨价的痛感则反映出,中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一事实。中国的GDP虽然已经与美国接近,但人均收入仍相差甚远,尤其是反映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比重的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虽然连续8年下降,但到2019年仍高达28.2%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其恩格尔系数均为个位数。当中国人能像发达国家居民一样,买一公斤猪肉花销只占收入的千分之一左右的时候,即便猪肉涨价一倍,又算什么呢?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