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灿 编辑/陈彬
转载自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原标题/208位编剧年收入过百万只有11人,青年编剧之死背后的青年编剧们
3月,当人们发现独居青年编剧鲁念安时,他已经在一个夜里离开人世间,没有人知道他离开时是痛苦,还是快乐。这则消息来自娱乐资本论的一篇报道。
报道还说,鲁念安是一个从青春作家转型到影视行业的编剧,起点颇高,但耗费巨大精力的两个项目相继难产。这折射了影视编剧行业的一个事实:项目死亡率高,从业者超时工作成常态,许多人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一份调查了200多位青年编剧的报告显示,编剧本身就是一个要面对复杂关系的职业,发展空间更是堪忧。这份工作在邀约生产机制下生存。2019年,影视行业有一千多家公司破产,如果甲方制作机构停止工作,编剧就没有合约。大部分青年编剧们已经做好了2020年减少收入的打算。
在日常的不确定性面前,如今的他们正面临一个更大的危机——疫情给影视行业按下的“暂停键”仍未全面恢复。
在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的调查中,发现不少青年编剧接不到项目,交不上房租,离开了北京。在宏大的理想面前,他们或意气风发,或沉稳执着,但不得不接受现实的考验和挑选。
成为编剧
8年前,李清源想通过谈恋爱来解决人生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接下来要做什么?经过一年的时间,还真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但爱情没了。
2012年李清源刚从大学毕业,时任男友是一个博士,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很明确:进体制,买房子,结婚生娃。他在重复别人的生活轨迹中,寻找自己的意义。
但李清源当时对自己的未来规划还是一团浆糊,四面八方都是路,不知道哪一条路才是自己的。从小,她就喜欢看电影,很多关于世界的认知都来自于电影电视剧;大学念了影视美术专业,一个寒假,她把黑泽明全集买回家,看完之后觉得黑泽明真牛逼。
时任男友总对李清源说,要规划自己的人生。一开始她不在意,后来慢慢被影响到,开始重视起来。
她决定在家写剧本,尝试一下能否去做这件事。高中毕业后学画画是为了靠近导演这个职业,大学四年四处听课,几乎每天看书,也是为了积累知识,为以后的表达做准备。导演要比编剧难做,如果写剧本可以的话,还能给自己未来的路指明方向。
写完人生中的第一个剧本后,“感觉获得了一种力量,我就明白我该去追求这个事业了。”
2013年,李清源前往北京,开启了她的编剧生涯。
她是在豆瓣上找到这份编剧工作的。一位业内老编剧在豆瓣上发帖说,他招电影编剧助理,但前期没有钱,得把项目做完,甲方给钱了,助理才能有钱,助理得先找一份其他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李清源不在意这个。北京,就是她想要去的地方。
到了北京后,她一边在一家影视公司做纪录片,一边等着老编剧的项目推进,但项目进度太慢了。写剧本更像是她的副业。
真正接触编剧行业,是在抵达北京的第二年。2014年秋天,李清源接了一个网剧剧本,她全权创作。
但在她身上存在的劣势还是暴露了出来。进入项目创意阶段还不错,推进到写剧本时,如何通过场景和台词把大纲的设计表达出来……李清源还很不专业,“我总抓不住人物……我对故事的创作能力仅限于创意和策划,距离写出好剧本还有很长的距离。”
另外在剧本修改上,李清源也没能在沟通上同制片方达成一致。她当初写的剧本可谓是“白菜价”,因为勤奋态度好,制片方希望能继续合作,但是要推翻原本的剧本,重新写一个故事。李清源头大了,她对原来的故事很有感情,希望能通过不断修改达到制片满意的效果。
“制片人想把一本小说融进去,我觉得两个故事不兼容,当时说的时候有其他人在场,制片方觉得很没面子,训我,事后我退出了。”李清源现在回想起来说,“如果稍微圆滑一点或者不意气用事,去改改小说剧本,也是条路。”
李清源没有接受过系统地剧本写作训练,一直都是自学。整个编剧行业里,从专业院校毕业的编剧不算多。
4月10日,华语国际编剧节联合多家影视机构发布了《2019-2020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下文简称:报告),这份访谈了208位编剧的调查报告示,受访编剧中,有超过54%的人没有接受过全日制高等院校编剧类专业教育。他们也就是业内所谓的“野路子”派,拥有建筑学、医学、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等背景。
李清源高中复读了两年,决定成为职业编剧是在27岁。业内很多人都在23岁左右做出选择。报告显示,在成为职业编剧之前,约七成受访编剧都是影视或文学相关的从业者或学生,大多是“圈内”发展,专业相关性和工作领域相对聚焦。仅就受访者的最高学历毕业院校来看,北京电影学院是编剧的最大输出地,其次是中央戏剧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
图片来自《2019-2020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
按照不同的隶属主体,编剧可分为签约编剧和非签约编剧。签约编剧通常会与影视公司、电影制片厂、工作室等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在五险一金等方面有基本保障。非签约编剧有两种,一种是完全独立单干,在外面接活儿;另一种是依靠在某一家公司里,兼职做编剧工作。
不同路径让不同编剧遭遇了各自不同的困境。
2017年5月决定从真人秀编导转到编剧行业之前,姜黎黎的公司正在做一档综艺节目前期策划。但就是那一年,“限韩令”和“限娱令”相继出台,韩国综艺节目流向中国的途径被切断,国内综艺娱乐节目被政策性缩减。
姜黎黎跟随一位业内影视公司制作人进入编剧行业,花三个月策划了一部网剧,最终以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拒绝购买该剧本流产告终。
姜黎黎在编剧行业的第一枪落空,成了无业游民。这个项目还暴露出了其他问题。据她分析,剧本讲了一个爱情故事,但制片人的观念陈旧,把整个剧本的设定做得太老气,台词过于追求文学性,丧失了网感,很难吸引到“网大市场”的三四线人群观看,没流量,平台自然不会购买。
姜黎黎读专科学校时,专业偏向于电影行业。毕业后,考了中国传媒大学的自考学位,想往导演方向发展,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女性导演。编剧是她职业规划中,走向导演道路的一个台阶,不是终点。
在成为导演之前,姜黎黎要靠其他工作来维系自己的编剧副业。2019年,她没有接到完整的剧本项目,只帮朋友策划了一个网剧项目。
大多数青年编剧平均每年接一到两个剧本项目,能够同时推进的项目数也大体在两个左右,而且一般是一个项目快收尾时才接入新项目,很难同时应付多个项目。
报告显示,能同时推进四个及四个以上项目的受访编剧,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或团队。在有效的分工协作下,操作多个项目。
图片来自《2019-2020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
很多独立编剧都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在调查中,有超过100人没有加入经纪公司、制片公司或者编剧工作室。影视寒冬袭来,他们更难接到项目了。
现在,姜黎黎在北京一家新媒体公司做运营,“起码公司能够给我交社保。”
图片来自《2019-2020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
写剧本也只是一份挣钱活命的工作
在南方一所高校读完硕士后,陆一珞找了一份制片人的工作,看剧本、看小说、做评估。
很多人把他们视为“剧本星探”,一旦自己的剧本被他们看到,便有机会拍成影视剧。但基层制片人只是在做基础工作,最终的决定权在领导身上。
有一次,陆一珞看到一个剧本关于老人日常的故事,“我被打动了,我拿剧本去给老板看,老板看都不看剧本就说,哪个青年人还看黄昏恋的故事?”
陆一珞第一次遇到资本和剧本故事之间的冲突,且期望落空,以资本获胜而结束。
没过多久,另一本小说闯进陆一珞的视野。她花了几天时间把小说的电影改编方案写完,发现改编方案的原创内容更多。用剧本的标准衡量这本改编方案,更像是剧本的故事大纲,“它被我当时的老板直接拿走了,后来还莫名其妙被立项了。”
陆一珞觉得自己的作品被侵占,心里很不爽。在业内,这叫“骗稿”,指如果编剧写的剧本被采用但无署名、被盗用创意大纲或者核心故事情节,等等情况。
像陆一珞这样被“骗稿”的年轻编剧还有很多,报告显示,受访青年编剧中有过这一经历的比例高达75%,且近半数是入行不到三年的新手编剧。业内缺乏有效的保障手段和维权支持,要证明创意大纲或者相关内容的版权归属本就不易,还要耗费自己的时间精力,一般只能“认倒霉”。
这种维权乏力的事情长久存在,衍生出一种畸形潜规则:我骗你的稿,说明你有价值;否则,我连你的稿都不骗。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陆一珞从另外一个角度安慰自己:起码我写剧本是可以的,否则也不会被立项。
陆一珞裸辞后,窝在家里写剧本。
2016年上旬,陆一珞把手中的剧本写完,向一个编剧类比赛投递过去。年底,陆一珞的作品从几百个作品中脱颖而出。
这给她带来了新的可能。
大赛组委会几个评委很欣赏陆一珞,给她推荐了一个去北京的机会。
2017年底,陆一珞前往北京,与一家影视公司签约,正式开启她的职业编剧生涯。
北京是很多青年编剧的朝圣之地,那里有足够多的影视资源。据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通报,北京的影视机构总量、产业规模和产量全国第一,截止2017年底,北京地区有7612家公司能制作广播电视节目。
这也意味着竞争激烈。
“出人头地。”这是编剧郑佳初到北京时最强烈的想法。201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系统学习编剧知识,新鲜感扑面而来。2019年初没有活儿的时候,早上6点钟起床,乘坐地铁6号线辗转到北京电影学院听老师早上8点的课。
但当郑佳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后,北京的狭小性开始以各种平凡方式击碎她对这座城的美好想象。
刷朋友圈时,发现一个好友动态评论区,出现了好几个本以为单线联系的同行;给一篇微信文章点“在看”,没过一会儿,微信看一看那栏多了一个红点,点开发现一堆并未谋面的共同好友在看同一篇文章;参加一个陌生人饭局,自我介绍时,原来大家在微信上全是好友,在相互不告知对方的情况下,共同出现在饭局上;接受媒体访谈时,聊起天来,发现采访自己的记者就住在离自己不远的地跌上一站。她最初的憧憬和美好想象,在日复一日和循规蹈矩的生活节奏中被磨平。
郑佳身上展现着一个传统的闯荡故事:从普通城市(合肥)到顶级城市(北京)求学、工作和生存,个人能力和作品质量快速提升,获得同行认可,接触到大城市社会资源,看到这座城市最勃勃生机的一面。
但也有很多故事提供的经验让她绕道而行、望而却步。
郑佳曾考虑过进入影视公司,成为签约编剧,但自由惯了,担心影视公司的条条框框牵绊她。另一个事实更残酷,“我说句实话,北京有太多北大、清华、北电、中戏、中传毕业的人了,所有人进入一家影视公司都要从底下往上走,想出头其实特别困难。”如果进入影视公司,她就得完全承认职场达尔文法则,接受一套放弃适当自由的职业规则。
北京很大,大家各忙各的,且脚步很快。用郑佳的话来说,“北京是一座很冷漠的城市,太多人有梦想了,太多人有实力了,你怎么在这个城市生存下去呢?”
郑佳选择往独立编剧路上发展。她接过最高的一个剧本项目是15万。2019年,她接了两个项目,按照计划,接下来有一个剧本要开拍。这条路径不好走,除了个人实力,也很靠人脉资源。
报告显示,作为行业资历不深的青年编剧,有七成受访者都是经由老师或朋友的介绍来获得项目机会的。要想只靠作品说话,难度似乎高了一些。除了主动投稿、自我展示,行业“关系”和“人脉”是青年编剧接触项目不可或缺的渠道。
编剧行业很小,这意味着它就是个江湖,江湖讲究派系资源。一旦一个学院派编剧毕业,同校老师、学长、学姐,都会成为他在行业打拼的重要资源。
图片来自《2019-2020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
“没有公开的平台让你去抢单,你有没有活儿就看这些,小团体非常重要。”陆一珞说。
编剧是邀约生产机制,如果甲方制作机构停止工作,编剧就没有合约。编剧汪海林在央视电影频道“今日影评”中说,他认识的一些青年编剧已经交不上房租了。除了行业原因,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缺乏资源导致的。但对拥有不错资源的编剧而言,并不是说所有资源都能给他们带来良好的合作氛围。
2019年,编剧赵公元帅在厦门跟一个影视项目。在剧本会上,投资方认为他们为拍摄上花了很多钱,需要更多话语权,但是编剧方也想要更多话语权。一方说服不了另一方,争吵局面一度不可开交,拍起桌子大鼻子瞪小眼。
自2016年入行以来,赵公元帅创作了不少作品,在各大平台都有播出,但他一直被一个情况困扰,“我经常遇到业余指挥专业的情况。很多制片人根本不懂剧本,但人家是出资方,我现在没办法和资本方抗衡,我需要他们。即便资本方介入剧本过多,是逐渐减分的一个过程。”
图片来自《2019-2020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
“权力就是春药,你让一个有权力的人去听下面的人或者旁边的人,这个都很难,而且人一旦到了高位,他会对很多东西失去判断力,非常想要自己的话语权。”这种支配欲源自个人的喜好抉择,而不是为了给观众呈现更好的效果。陆一珞吐槽说,“网上说给编剧寄刀片,关我们什么事,我写的不是我想写的。”
说到底,写剧本也只是一份挣钱活命的工作。
编剧处于影视剧创作链的第一执行环节,可简化分为:编剧—制片人—资方—导演—平台。编剧负责创作,制片人负责拿创意去售卖,资方负责出钱,导演负责呈现内容,平台方负责渠道播出,话语权辐射范围逐一递增。
谁是话语权最大的角色呢?得从具体项目中区分。国内目前比较盛行制片人中心制和导演中心制,前者把项目的核心控制权集中在制片人手中,后者需要在影片摄制时建立一套以导演为核心的创作体系。
抛开内行,编剧行业存在的以普遍现象是:“有话语权的人不参与创作本身,参与创作本身的人没有话语权。”
陆一珞说,“我们都想做好剧本,或者要达到更高的目标,但太看运气了。”
图片来自《2019-2020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
时运不佳
怎么理解编剧圈的“运气”呢?
编剧成长史也是个人权力崛起史。当小编剧成为大编剧,意味着你能调动和掌握的资源就会越多,能在整个项目中把很多客观条件稳固下来,让它们成为影视流程中的可操控部分。
一部电影开拍、制作、审核……走过所有流程就等着正常上线了,但影片真能顺利登陆市场吗?难说。而这种不确定性就被称为运气,有好坏之分。
影视圈有个默认的共识是:成功人士越到顶尖,能操控的资源越多,越拼运气。某种程度上,运气成了他们做影视项目的核心元素。
编剧赵淑敏遇到最沮丧的事情发生在2019年9月。剧本签约平台高层出事儿,项目落空。
赵淑敏开玩笑说,“这就好像昨天我们还开剧本会吵架,出门我还诅咒你不会有好下场,结果居然灵验了。”
赵淑敏1994年生人。那年中国的GDP是5643亿美元,占全球GDP的2.4%。在往后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增速一直飙升,GDP的计量单位也从亿变成了万亿,她经历了中国经济势头最猛的增速阶段。
他们接受的观念是:明天会更好。
忽然间,他们要面对某种退潮、某种紧缩、某种战争、某种灾难的时候,“我们其实毫无经验,不只是影视行业没有经验,是所有行业都没有经验。就像这次疫情突然发生,我们此前没有任何预案,我们忽然被放到一个巨大的漩涡中。会慌。”
此时,很多自认为有才华的人状态低迷,他们自嘲自己怀才不遇。赵淑敏身边的同行开玩笑说,“我们刚进入大学,整个影视行业最蓬勃、经济泡沫最大,只要你进到这个行业,哪怕是傻子都能挣钱。等我们毕业了,整个行业寒冬了。”
这意味着,靠大环境助推个人快速积累财富的机会变小了。他们多少会有些不知所措,多少会有些不解。这也恰好是这代年轻人的时代困惑与时代遭遇。
2018年初,知名演员税收事件成为导火索,引发整个影视行业监管政策全方位收紧,影视行业出现最彻底的一次清理期。大批影视公司倒闭,影视剧产量下降,电视剧售价大幅下降。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数据,我国电影总票房在2019年达到了642.66亿元,但同比增速只有5.4%,且近三年都呈下滑态势。
这种状态并没有消解,还在持续。
“今日影评”报道,2月1日,《关于新冠疫情期间停止影视剧拍摄工作的通知》发布,给影视行业按下了暂停键。原本处在幕后的编剧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编剧再拖稿就对不起疫情了”这样的说辞尘嚣甚上。潜台词是:疫情期间影视行业停工,编剧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写剧本。但这种言论也饱受争议。
其实,编剧写稿的地方因人而异。汪海林在“今日影评”节目中说,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喜欢在酒店大堂写作,要看见人群;《战狼》的编剧刘毅喜欢潜水,他在度假村写作;陈思诚导演喜欢在飞机上写剧本。面对疫情这一客观现实,习惯在外写剧本的人们不得不去做调整。
对那些习惯在家写剧本的编剧来说,倒影响不大。报告显示,编剧选择在家创作的比例达到70%,在公司办公室、咖啡馆或者茶馆的比例是14%和9%。
李清源在三里屯附近租了一个房子,长期在家写稿。写稿前,她要思考很多东西,故事结构、人物状态、场景搭建、时代元素……这个过程心理压力特别大,“我在我屋子里放着一箱零食,吃完零食再去写。”很多编剧相信,糖分予以人灵感。
如果实在解决不了问题,李清源会去逛三里屯附近的老社区,看大爷、大妈、小孩儿、行人,街头小店,疏影建筑,市井里的生活气和烟火气能舒缓她的紧张感,一旦想到解决办法,立马回家继续写。
疫情期间,李清源手里的很多工作停掉了,“但我不能停,我自己在家写了两个电影剧本,完善一个正在推进的项目。”北京燕郊,赵公元帅正在出租屋里给一家影视公司写剧本。如果顺利,这个剧本会拍成网剧,登陆优酷。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华语国际编剧节又对参与调研的青年编剧,补充了对疫情相关影响情况的调查问卷。参与补充答卷的109位青年编剧中的大部分都有正在创作开发中的项目。其中85位受访编剧表示正在进行的项目受到疫情不同程度的影响。有部分编剧说,自己在2020年的收入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已经做好抗寒的准备了。
在原先的208位受访者中,他们的项目周期从一年到两年不等,2019年度收入过百万的编剧只有11位,超七成编剧的收入在20万以下。很多人在2020年被迫停下脚步。
图片来自《2019-2020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
“停下来”对在北京逐梦的年轻人来说有些奢侈。他们已经适应北京的快节奏了,一旦停下来不是说真没法儿活下去,而是发自内心的某种关于忙碌的恐慌。
有事做,会让他们内心更为平静和安稳,只要认真做事的人,就会有压力。他们乐于承受这种压力。
图片来自《2019-2020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
被认可比金钱重要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影视行业的盛大聚会,编剧圈借此机会组了很多陌生人饭局。赴约者在没抵达现场前,谁也不知道饭桌具体有哪些人,一个人拽着另外一个人就去了,很可能大家坐在一张桌上也互相不认识。
一次,赵淑敏被一个朋友拽到一个饭局,桌上都是70后老前辈,只有她一个90后新生代。恰好,饭桌上的议题围绕“新生代编剧不行”展开。她的处境很尴尬,眼神在躲藏众人的目光。
坐在她旁边的一个编剧对这个话题滔滔不绝,说新生代就应该写甜腻的青春戏,那种宏大叙事、现实主义的题材,交给中生代来写。
赵淑敏处于条件反射,脱口说了一句:“凭啥?”
“你哪年出生的?”
“我94的。”
随即,那位编剧向赵淑敏出了一道历史题。赵淑敏把答案说了出来。
“那还挺好,好多人都不知道。”赵淑敏转述那位编剧的话说。
“我心里不服。我在心里说:你凭什么觉得我做不了?”这反而成了赵淑敏下定决心写现实题材剧本的信念。
像赵淑敏这样的年轻编剧在成长道路中,做很多事情都不是自我挖掘的,而是因为外界刺激。由此产生的主动性为可以理解为“抗争”。
后来,她真和一个现实题材的项目较上了劲儿。
“一开始对方(制片方)也不敢用我,我就一次一次去比稿,给自己降价,放弃很多权益,最后拿下来了,现在在写。”赵淑敏说。
赵淑敏反抗的对象其实不是那位编剧,而是那位编剧背后的价值判断。每一个人都渴望被需要,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被重视,在急流勇退的浪潮中,摆在年轻编剧们面前更大的命题是确认自我价值。
郑佳在2019年抑郁过一段时间。抑郁和创作有关。她当时在独立做一个电影项目,要写一个电影剧本,制片人很喜欢,但投资方和制片人产生了矛盾。郑佳处在中间,权衡双方意见,最后她没办法了,“总被否定,总感觉自己写得不够好。”
也是在2019年,郑佳作为新人编剧,在影视寒冬面前,连房租都交不起了,穷困潦倒。秋天,和一个制片人见面后,转机来临,签了一个项目,硬着头皮往上做,“必须做下来,不然手里没有钱了”。
不少青年编剧等着“天上掉馅儿饼”,既渴望项目砸到自己头上,也希望手中的项目能顺利推进。但世事无常。有编剧睡了一觉醒来,整个项目就黄了,没有钱,也没有人需要你。忽然间从一个忙碌的状态中抽离出来,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令人备受煎熬。
有编剧判断,整个编剧行业从业者的压力都很大,很多编剧得了抑郁也好,放纵自己也好,可能不全是经济收入的问题。编剧在从事创造性工作,大家非常需要从外界确认自己的决定,通过别人的反馈,确认自我的思想和理念是否有价值。
“这对我们来说,可能比收入更重要。”赵淑敏说。
在两次编剧调研中,“收入”在衡量编剧成功标准中都被排在了后位。对于青年编剧来说,目前最为迫切需要的是获得业内外认可。
图片来自《2019-2020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
“被认可”是多数受访编剧心中“成功编剧”的衡量标准。报告称,有不少受访编剧表示,“写出有价值、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才算是成功的编剧。
陆一珞现在的生活其实很枯燥,用她的话来说,“除了开会就是工作,没什么娱乐时间。”只有写作时,她才会变得活灵活现。
“有时候写到自己开心的场次就会很激动,晚上睡觉后,我脑子还在不停地重复我写的那些词。”即便是第二天醒来,也会为自己而激动。
这些年轻的编剧,谁都不服输,谁都想在不长的时间里证明自己。
在为数不多的受访者中,赵公元帅是鲜有对目前的状态感到满足的编剧。他快40岁了,身后有妻儿安家,身前能执笔天涯。2007年,他遭遇过一次特别严重的车祸,“那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突然领悟:人得活得有意义,不能每一天、每一年都过得一样。”他说的“不一样”更多存在于精神世界。
“现在,我已经找到人生中的意义了。我做了一些事,能在我生命中留下痕迹。”赵公元帅说。
他进剧组跟班,看着演员把他剧本描述的画面呈现出来,演员们的每一步都在复刻赵公元帅书写的故事。他女儿和同学聊天,女儿向同学炫耀,“你去百度上搜xxx电视剧,那是我爸写的。”这种成就感蔓延到了赵公元帅的热血中。
着眼当下,赵公元帅心满意足。但放眼未来,他也想要星辰和大海。
(应受访者要求,除姜黎黎和媒体报道(人物)信源信息外,其他人均为化名。)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