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布量子加密手机,浓眉大眼的三星也开始技术碰瓷了?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已经是一个网络常用的吐槽梗了。
所以当量子与手机、隐私、三星等词汇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就有种学霸突然做起了传销的违和感。
最近有不少媒体传出,三星将在5月推出全球首款量子加密智能手机“GALAXY Quantum”。
我们都知道,量子计算是一个伟大的概念,无论是影视作品中的时空穿越,还是现实中的“量子霸权”,实现难度、巨大成本都决定了它十分“高冷”,距离大众生活也比较遥远。甚至如果有打着“量子”旗号的民用,直接判定为骗子,大概率都不会误伤。现在三星要将量子力学发放到人手一部的手机上?
是三星背着全行业偷偷补了课,还是事情本身别有玄机呢?
量子加密,可能三星和你想的不一样
从三星对外公布的细节来看,所谓的量子加密手机,实现方式就是在三星Galaxy A71 5G手机上,搭载由本地运营商 SK电讯开发的量子随机数生成芯片(QRNG)。
这也并不是什么新技术。早在2017年,韩国SK电讯就对外推出了这款芯片,即采用量子密钥分配(QKD)技术的新型光纤中继器。这款芯片可以通过测量光量子态得到的随机数来加密信息。因为具有随机性,也就基本上阻断了被黑客破译密码的可能。
但QRNG 的工作机制并不是按照量子力学原理,基于非常高的计算速度来生成完全不可预知的随机序列,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密码系统安全的破解难度。
而所谓的量子随机数生成器 QRNG ,其实就是 RNG 的一种。也就是依靠计算机模拟,基于算法生成伪随机数,或是从经典物理噪声(如热噪声,电噪声等)中提取随机数。然后利用随机数生成,来加密互联网上传输的数据。
RNG的风险就是,由于随机数是根据算法生成的,所以一旦黑客找到了所使用的算法,就很有可能让用户隐私暴露在危险之下。
三星的量子加密手机解决方案,就是利用CMOS 图像传感器捕获的光源散粒噪声产生随机序列,说白了还是经典RNG的思路。
当然,QRNG芯片能够在智能手机上搭载,也算是不小的进步。因为早在2017年,QRNG芯片的体积,相对智能手机而言也都比较大,并且价格也在数百到数千美元。比如SKT量子技术实验室此前推出的超小型 QRNG 芯片,也有5*5厘米,更适合应用在军事、IoT等设备上。
所以,说三星这款手机的“量子”是假的,不太准确,因为SK电讯确实拥有量子加密技术;但要说是真“量子”,显然跟大众对于量子计算的期待还相去甚远。
走下神坛之后,量子手机还有多远?
尽管三星打了一个非常容易被戳破的擦边球,但还是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好奇。量子手机,距离普罗大众到底还有多远?
量子计算的能力不必多说了,去年谷歌宣布的“量子霸权”,就让量子系统用约200秒完成传统超级计算机要花1万年才能完成的任务。这让很多人开始担心,量子时代的到来会不会冲垮现在数字网络的所有密码体系。
不过每一道乌云都镶有银边,量子计算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绝对安全的保密通讯方式——量子加密通信,以保证量子计算机时代,密码依然能够被安全地保存。
某种程度上,量子加密(以及延伸的量子通讯),可以说是量子计算本身最接地气的应用了。
平易近人到什么程度呢?在最近的“新基建”战略方案中,量子通信工程已经不被奉为神祗了。因为利用量子技术传递密钥(信息本身仍通过光纤来传送)的量子加密通信,已经有不少成熟的技术方案,并且产业链日益状态,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建网络了。
比如“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的发射,就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城际量子通信网络,也已经建成,全程2000多公里。而早在2012年,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正式建成。这样城域、城际、地空覆盖的量子通信网络,其实早在大众不经意间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地中。
那么,阻碍“真·量子加密通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芯片。尽管量子通信走下了神坛,但真正的量子芯片(而非QRNG)依然是高岭之花。去年谷歌、微软就为此打出了“狗脑袋”。你方唱罢我登场,互相争夺“量子霸权”,抢发更高量子比特的计算芯片。
而这种集成了大量量子逻辑单元的芯片,由于能力强大,甚至突破传统计算机的算力极限。所以一方面能力不够泛化,往往只能做几种特定运算,并不符合人们对移动智能千变万化的应用诉求。这样的量子芯片,自然也距离个人消费电子很遥远了。
(IBM的量子计算机)
二是可用性。真正量子加密的实现逻辑是,基于二极管激光器随机发射光子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将这些波导集成到芯片上,与电子设备和探测器一起以极高的速度运行,将光信号转换成信息。
由于量子密钥是通过测量光量子态得到的结果,所以状态也是随机的。攻击者即使截取了量子信号,想要根据结果重新制备一个量子发送给接收方,都会改变单量子状态,不可避免地导致偏差,自然也就无法破解。
但光子发射却很难控制,温度高点、低点,甚至谐振器发生震动,都会影响它们的动作。绝大多数量子发射器必须保持在绝对零度,也就是 -273℃,运行条件需要隔音、隔热、隔电磁……
2018年《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论文,史蒂文斯技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可以生长完美晶体的技术,以打造可以在 -70℃ 环境中工作的量子发射器阵列。然而除了爱斯基摩人,可能没有人愿意在-70摄氏度玩手机吧?
三是安全性。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量子手机”还很遥远,那通过量子随机数生成器QRNG来模拟量子计算,实现“量子手机”也是可以被接受的。但“退而求其次”的结果就是,这种加密方式并非万无一失。
和经典随机数一样,QRNG芯片也存在器件不完美的问题,从而导致信息泄露。比如黑客可以针对发射端——光源,或接收端——探测器发起攻击。一般为了避免此类攻击,科研类和商用类量子加密系统都会引入光隔离器这一标准器件。但对于智能手机来说,显然还没有相关隐忧的处理准备。
从上述角度来看,“量子手机”距离走进大众视角,还山高水远。
产业更迭正当时:量子加密的真实打开方式
尽管量子加密目前还不能广泛应用到手机当中(三星这种擦边球不算哦),但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商用价值,已经开始显现出来。比较清晰的几个布局和应用场景如下:
1.云端办公的安全防御。视频会议软件zoom的“隐私爆雷”,也让大众开始关注远程办公趋势下的信息安全,尤其国内视频会议系统的使用者大多以大中型企业、党政机关、组织机构为主,对视频会议产品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时,能否借助云计算提供实用化的量子加密通信,可能成为云服务商有效拉开竞争身位的关键。
2.智慧产业的数据安全。金融、医疗以及军事等领域对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让传统加密技术显得力不从心。与此同时,这些机构也更愿意为加密技术砸下重金。比如东芝就宣布在今年九月份,将其加密技术应用在美国金融及医疗机构。中国合肥的新一代政务云体系中,也将构建独立的量子通讯传输通道,对重要业务系统传输运用量子加密技术。可以想见,不远的未来,量子加密伴随着通信网络的逐步提升,也会成为为大众信息保驾护航的基础。
3.海量物联的安全长板。5G的到来,也让泛在的物联网设备开始暴增,Business Insider Intelligence预测:“到2023年,消费者、公司和政府将在全球安装400亿个IoT设备。”
与此同时,传统加密方法很难支撑智能终端设备的信息安全需求。所以,使用量子加密来帮助保护IoT中的通信,可能是快速增长的物联网连接的解决方案。
可以想见,量子加密对现有商业场景的绝对重构,其价值不低于云计算。而它最先触摸大众生活的途径,一定不是手机。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