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制造的自动化改革为什么如此艰难?
现在,疫情蔓延至全世界,来自欧美的订单锐减,导致中国制造产能大量闲置,如此状况给经营者带来巨大的麻烦:绝大多数的中国制造都属于密集劳动,所谓巨大的产能,只不过是“流水线工人”的一双双手。在订单充足时,工人们会感觉像上紧的发条,维护着一种随时都会崩溃的平衡,身体疲惫,但也能多赚一些加班费,如此状态,是制造经营者最喜欢的状态;而当订单锐减时,大量的工人闲置下来,大型正规企业又不能轻易放假,于是,管理这些闲置员工成为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不仅要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基本薪资,而且要付出额外的管理资源,如教育、培训、安全、保险等等,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餐饮、快递、外卖等行业也非常不景气,流水线工人另谋高就非常困难,于是,他们往往会选择“耗在企业内”,直到企业倒闭,显然,这是经营者最讨厌的情景,小企业会直接倒闭,而大企业则会付出巨额成本,同时,会损失掉名誉。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经营者又会猛然想起:为什么不用自动化呢?相比于自然人员工,机器不需要休息,不需要社会保险,也不会抱怨工作单调、枯燥,即便是碰到疫情,它们也没有家庭、生计之类的牵绊,经营者只需要下令把电闸一拉即可。懊悔之时,他们又不得不感叹:自动化趋势早已非常明确,但在如今的大环境下,中国自动化改革非常艰难,我们缺技术,也缺资金,更缺乏一份“力挽狂澜,后来者居上”的决心。
恶性循环,中国制造搞自动化难于上青天?
一般来讲,自动化所承接的工作,包括两类:一类是人类做不了的工作,如芯片生产、高精度模具以及特种环境下的工作;另一类则是人类不喜欢做的工作,如手机、空调、家电之类的组装,衣服、鞋子缝制等等,这些工作单调枯燥,技术含量低,常年做下来,身体也会吃不消。显然,第一类工作,在欧美、日韩国家的比重比较大,而且早已实现高度的自动化,毕竟,没有自动化,这些行业就不复存在,加之,芯片、显示器、电池等行业又都是高利润行业,生产线就好像一台印钞机,强大的利润确保企业舍得巨大的投资来精进自动化。相关媒体报道,日本制造的高精度机器人每台价值1000万美金,而某芯片企业仅仅一个小规模的实验室,就敢于定制10台,他们坚信投资回报率一定很可观,从而进入良性循环,最终成为高度自动化的“关灯工厂”,产品精度也越来越高。
相比之下,中国制造大都伴随着“单调、枯燥”,流水线工人就好像养鸡场里的肉鸡:抬头看天、低头喝水,每每看表仅仅过了五分钟。为了提高车间、设备的稼动率,很多制造企业要开设夜班,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难捱的。如此模式之所以应该遭到诅咒,不仅是因工作单调,没有技术含量,还在于利润非常低,稍微有一些闪失就面临亏损,就好比本次疫情,沿海地区有数百万家的中小企业倒闭,而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则早已陷入“赤字”的泥潭。在这种状态下,企业的经营者很难有魄力,专注于自动化研发,虽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取代人工,降低招募成本,但前期的投资非常大,投资回收期常常要达到3年以上,而订单的生命周期常常熬不过两年,导致经营者只能放弃“长远”的自动化,固守在廉价的基础人工之上,一个残酷的恶性循环就此开始。
中国制造大环境之恶劣造成了自动化改革的恶性循环,地方管理者也早早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出来的时候,就把自动化定义成“战略”性方针,希望利用制度、政策、国家资本的力量来打破恶性循环,但显然,搞自动化不止于资本。
空虚的内核,自动化需要哪些高科技?
随着人工成本上升,中国管理者、中国企业都早已认识到自动化的重要性,改革的决心也不可谓不坚定,对于一些有潜力的项目,一掷千金也是常有的事儿,但遗憾的是,中国制造如今依旧持续依靠大量人工,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成为烂尾,堆在制造企业的车间里,无人问津。因为缺乏核心技术,在中国能制造出优秀自动化机器的企业凤毛菱角,但因政策之春风,惹得各路牛鬼蛇神都想过来分一杯羹,于是,大批的倒爷、项目经理、风险投资者涌现出来,大家都寄希望在“转包”的过程中赚一些差价而已,结果巨大的资金在层层转包中消失殆尽,留给企业的研发资金变得杯水车薪。
其实,从日本、德国等自动化强国的经验来看,大都有着非常长远的规划,再注入工匠精神才能取得突破,中国搞出来的自动化,常常身高2米,又笨又重,制造的精度却连0.1mm都达不到,我们模仿只有形似,真正的内核一定需要研发的底蕴。
一台自动化核心的几个部件,哪一个都马虎不得,如控制器是自动化设备的大脑,由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的、操作控制器组成,显然,中国现在不具备这些“单元”的产业链,更多地依靠进口,还有传感器,需要足够的测量精度,以及测量数据与电信号之间的无差别转换。此外,现在稍微高级一点的自动化,都配备了工业相机,用于全方位取像,而中国自动化人士普遍反应,一旦自动化安装了工业相机,价格就蹭蹭地往上涨。如前文所述,中国制造的利润率非常低,只能持续降低标准,最终的成品,不仅精度差,而且Down Time也非常高,持续运作几个小时就要坏一次,频发的宕机时间,大大限制了生产线效率,自动化得不偿失。
本次疫情,证明中国有足够的执行力,能在短时间内控制疫情,又有伟大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但疫情管理得好,不能掩盖一些技术领域的短板,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好在,本次疫情是一次全球性的危机,但也给了很多人弯道超车的机会。(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