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电单车的新牌局,小遛共享为何能突围?

共享电单车正在形成新的战场。

中国有2700多个县,加上260个左右的地级市,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居住着数亿有共享电单车出行需求的居民。电单车续航能力强,成本低,所谓“一度电穿行一座城”,便捷实用,成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首选。

近年来,共享单车的迅猛发展更好满足公共交通需求、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同时,也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构建了城市的绿色出行系统。

而且,从共享单车逐步替代普通自行车的过程看,共享电单车替代普通电单车也有相似之处,都是将个人购买使用行为,转换租赁的商业模式。

2019年4月开始执行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为这一商业模式成为可能扫清了障碍。

新国标规定,一款符合国家标注的电动自行车必须有脚踏骑行能力、最高车速不超过25km/h、整车质量不超过55公斤,电机功率不大于400W、电池电压48V。缺少以上任意一条,将会被视为“超标车”。

再加上其他一些规范化的条款,新国标的实施淘汰了大量不合格企业以及原本占据市场近九成的超标电动车,正规市场由此出现大量用户需求,共享电单车也由此成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迎来巨大利好。

机遇来了

2017年5月22日,交通部向社会公布了其会同多部门起草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引人注目的一条是“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

而在此之前,上海、北京等地交通委已经先后出台针对共享单车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分别明确提出“不发展共享电单车”“暂不发展共享电单车”等。

因此,第一批吃螃蟹的共享电单车运营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2017年1月,7号电单车在深圳上线仅1天就被叫停;同年2月,小蜜公共电动单车出现在北京市海淀区街头,仅两天后就被海淀区交通支队约谈;同年3月,共享电单车小鹿单车在天津上线仅12天便停止了用车服务,退出天津市场。

而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中国其实是两轮出行大国,每天有约5亿人通过两轮出行的方式解决日常0-10公里的出行,共享单车只解决了1-2公里内的出行需求,更大的产业机会是两轮交通出行的电单车。

并且除了C端用户,还有千万外卖、快递配送人员等B端市场。整个市场是中国现有存量的3.5亿台电单车以及每年大约4000万台电瓶车增量。

不过由于之前对共享电单车政策不明朗,整个市场也充斥着不确定。随着新国标正式开始执行,共享电单车迎来利好信号。

2018年1月,滴滴出行街兔电单车开始试运营,随后的9-10个月时间里,被美团收购的摩拜推出了共享助力车,哈啰陆续在全国多个城市投放助力车,ofo也完成了对多项电单车的专利申请。

与此同时,一些创业公司的共享电单车项目也在低调运营,比如小遛共享、小蜜、松果等等。

不走共享单车覆辙

共享单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治理,行业如今集中在几家大型平台,城市管理和地面运维也逐渐进化到合规合理,平台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细化运作,不仅提高了运转效率同时也对此前暴露的诸多弊端进行了纠正。

于共享电单车而言,这些都是助力。比如,因资本催化而导致的金属垃圾现象就能避免。

同时,无序、违规停放,妨碍城市治理现象也能大幅减轻。新型技术的创新和使用,以及城市准入标准的提高,都在提高共享电单车的行业门槛,促使整个行业去伪存真。

此前我们提到的小遛共享,2017年其是最早一批引入电子围栏技术的出行平台。近日,小遛共享又宣布,其自主研发的90°停车智控技术已经投入使用。

采用90°停车智控技术,用户用完车后,需要将车辆放置在规定的停车点并垂直(90°)路缘石进行摆放后系统才允许还车,结束计费,否则会提醒用户90°摆放停车。

再者,两轮出行市场远未饱和。共享单车的大爆发催生了两轮出行,但其所能满足的出行需求有限,同时,新国标的出现也迫使大量不合格企业和占据原市场近九成的超标电动车逐渐被淘汰,可以说这是双重需求空白。

业内人士预计,共享电单车将会成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未来3-5年内,将产生一个千亿级的共享市场,并将孕育数家巨头型企业,这也正是小遛共享们着力加速抢占的蓝海市场。

在小遛共享的大本营,杭州宁波,小遛有一组数据:基于共享模式以及基于城市大数据信息平台和智能算法实时调度、提高配置效率,每一辆小遛共享电单车投放,可减少私人电单车5--6辆,用户通勤效率提高60%以上。

小遛们如何突围

由于此前在共享单车市场的积累,滴滴、哈啰等在共享电单车市场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对以小遛共享为首的创业选手来说,将是一场并不轻松的突围赛。

与共享单车不同,资本趋于理性之后共享电单车出行平台近年来发生的融资案例较少,更多要靠企业自身的运营管理和技术水平。

其中,技术水平又是关键所在。共享电单车不同于自行车,对中控系统、电机和电池管理、位置停放等有着更高的要求。

比如一旦用户骑行之后违规无序停放,不仅对当地环境治理造成影响,也会增加地面运维人员的工作难度,进而拖累整体的运营效率。

因此,类似小遛共享自主研发的90°停车智控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可以看作是给整个行业提供的一个案例模板。

对比其它出行平台只采用电子围栏技术,小遛共享首创的90°停车智控技术可以说是针对电子围栏的一种有效补充,规范骑行用户停车以及杜绝城市环境治理难题,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另外,据我们了解小遛共享还开发出了车辆智能中控、电机和电池管理、远程管控、集中式智能充电仓管理等诸多技术系统。为此小遛共享累计投入研发费用3000万元,并申请了10项软件著作权、12项发明专利和8项其他专利。

技术之外,出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考验的是企业精细化运营能力。

所谓精细化运营,可以归纳为几点,比如车辆的使用年限和体验、整体调度效率、规模化运营程度等等。这些细节综合决定了出行平台的用户体验、车辆利用率以及整体营收。

小遛共享与雅迪是战略合作关系,车辆采购、质量和体验都有较好的保障。并且随着小遛逐步扩大运营范围,车辆投入也会增多,规模效应下的边际成本也就随之降低。

目前小遛共享在全国60个城区投入10万辆车,注册用户人数达千万,累计投入4.8亿元,2019年服务费收入已达2亿元。小遛计划2020年投放车辆达到47万辆,覆盖用户5000万、城市160个,营收15亿元;2022年投放车辆达到600万辆。

与此同时,通过自主研发降低运维成本。90°停车智控技术的投入使用,就大大降低了地面运维的人工成本。

而且,小遛共享同哈啰一样,先由小城市发展逐渐向大城市渗透。避免了企业前期与巨头的竞争,低调蛰伏缓慢进阶。

根据小遛提供的数据,其在宁波的日出行量已高达16万人次,为覆盖区域全部出租车载客量的1.3倍、公共交通体系载客量的35%,超过75%的的小遛用户骑行集中在3千米以内。

结语

哈罗出行CEO杨磊曾经说过,如果是一个真实存在需求的生意,且用户需求如此之大的行业,能干不好吗?

共享单车如此,共享电单车也是如此。

小遛共享创始人朱波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理论——聚焦项目成败关键点并深耕它,即“聚焦在一个核心点上,把它锻造得足够长,等项目长板树立起来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之后,其他短板的问题在这一进程中随之迎刃而解。”

乱停乱放是共享行业最大的问题,虽然大出行里的最后1—3公里,共享电单车是最优解,但是它的诞生,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它带来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忧的是——超量投放和乱停乱放。

超量投放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发放牌照总量控制解决, 但乱停乱放,需要企业自身发力攻克技术难关。

小遛共享及其掌舵人朱波创业伊始,就直奔主题。历时两年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攻关,小遛共享为行业乱象与治理顽疾,开出了一剂良方:90度规范停车技术+亚米级精准定位。

采用了这项90°规范停车技术后,用户骑行之后,需要将车辆放置在规定的停车点,并垂直(90°)马路牙子(路缘石)进行摆放后,系统才允许还车并结束计费。否则,随意码放,就无法成功还车。

而亚米级定位停车,则是通过集成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定制RTK差分定位算法+接入高精度定位服务,消除卫星定位的各种误差,从而实现亚米级精准定位停车,可控制车辆精准停放在P点(电子围栏)内,误差不超过1米。

经过共享单车的惨烈战争之后,共享电单车市场显得异常冷静。滴滴、哈啰、美团等大的平台都在谨慎推进相关业务,创业公司也是低调运营。

不过,这也恰恰是创业公司的机会所在。整个行业都在等风来,那么此时蛰伏蓄势,等到风起时即可一飞冲天。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4-20
共享电单车的新牌局,小遛共享为何能突围?
共享电单车正在形成新的战场。中国有2700多个县,加上260个左右的地级市,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居住着数亿有共享...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