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复工遭遇需求约束,疫情后将如何重建消费?
谈到经济形势的判断,现在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非常大的,短期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
看1-2月的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服务业生产下降13%。
三月份很多地方也没有完全恢复正常的生产水平,疫情对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影响较为明显。
二季度本来认为是有“V”型反弹,但是随着全球的疫情暴发,高盛预测美国的GDP是-20%,欧洲也会大幅度地降低,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出口也仍然面临非常严重的短缺。
那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将是下一步经济工作的重心所在。
而消费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需的关键一环,应给予怎样的政策支持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的目的?
复工遭遇需求约束,重建消费驱动内需
在疫情冲击之下,消费活动受创较为严重,1-2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下滑20.5%,缩水约为两成。
随着国内本土疫情逐渐得到控制,3 月以来工业生产持续改善,复工进度也有所提升,截止 3 月28 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已接近99%,可以说基本实现全面复工。
但需注意的是,复工并不等同于复产,由于下游需求依然处于低位,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生产意愿。
虽然国内疫情趋于缓和,但是当前海外疫情扩散形势严峻,受疫情冲击,全球经济普遍陷入低迷,2 月开始摩根大通全球PMI 综合指数跌破荣枯线,3 月进一步下滑至不足40%,3 月美欧日制造业PMI 均已降至荣枯线下,外需下行压力加大。
在外需明显转弱的情况下,托底经济就要依赖内需,而内需中消费已经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促消费有哪些实招?
促消费对于扩内需的重要性毋庸臵疑,那么,怎样的政策支持能够使得消费在疫情后得到尽快回补呢?
需要明确的是,不论是在观察消费时最常用的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还是在GDP 所统计的最终消费支出中,其实统计范围都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个部分。
定向补贴居民收入,消费券重出江湖
增长制约居民收入,冲击打破良性循环。首先来看居民部门,促进居民消费的路径无非两条:一是提高居民收入;二是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
补贴提振收入,减税降低负担。因此,促进消费回补要想办法使得居民收入端得到修复。
提升居民收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政府给居民派发现金,补偿居民在疫情冲击下的收入损失。
个税覆盖有限,减征作用不大。但是,由于我国个人账户建设仍不完备,个人所得税也是主要由企业代缴,因此,直接派发现金难度较大。
欧美出口承压,考虑定向补贴。事实上,我们能够通过其它方式给居民收入以定向补贴。
从行业的角度出发,虽然国内本土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经济秩序有所恢复,但海外疫情愈演愈烈,这就给外贸企业带来持续冲击,特别是占据我国出口超过30%的欧美地区,其严峻的疫情形势给出口欧美企业造成很大的经营压力。
失业人员补助,应对疫情影响。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急需补贴的是那些因为疫情影响而失去工作的就业人员。
根据人社部公报,18 年失业保险金月人均水平 1266 元,较17 年增长13.9%,假设19 年这一增速保持不变,则失业保险金月人均水平约为1442 元。20年2 月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达6.2%,较19 年底上升1 个百分点。
而从消费端去进行补贴,我国过去最常用的补贴方式主要有二:一是针对居民购买特定消费产品的补贴;二是通过发放消费券来补贴居民消费。
产品补贴使用频繁,汽车家电两大品类。
这类补贴措施通常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补贴产品往往集中在传统的耐用消费品,主要就是汽车和家用电器这两大品类;
第二,补贴政策通常会设臵退出期限,虽然根据实际情况会有延后,但总体上仍属于阶段性政策;
第三,补贴政策不仅能够实现促消费的目的,还可以引导结构优化,例如针对节能产品补贴就有利于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消费券重出江湖,覆盖广抵扣有限。从已经落实地市的消费券政策来看,首先,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多数并不设臵户籍门槛;
其次,需要满足一定的消费金额才可使用,且抵扣相对有限,最多不足100元,多数单笔抵扣不足 50元;
最后,消费券通常具有一定的使用时限,过期作废。
消费失速下滑,补贴集中发力。无论是产品补贴政策,还是消费券政策,出台的经济背景都比较相似,概括起来就是“消费不给力,经济有压力”。
政策效果短期显著,长期不可过分依赖。从历史上的政策效果来看,补贴在短期内成功地止住了消费的下行趋势,通常在补贴政策实施之后,消费会迎来比较明显的回升。
产品补贴针对性强,消费券使用范围较广。虽然政策出台背景和效果多有相似,但针对特定消费产品的补贴同消费券政策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减税优惠可以重启,拉动消费效果显著
小排量车税率优惠,销量提升尤为显著。我们还可以通过减税的方式,来降低居民的消费负担。
重启优惠回补消费,个税抵扣也可利用。汽车消费作为可选消费的第一大品类,其销量走势对于整体消费增速的影响非常显著,而车辆购臵税并不是我国的主要税种,19年其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仅有 2%左右。
补贴还是减税,财政效果不同。减税与补贴政策虽然都能促进消费,但也存在着诸多差异。
减税政策具备总量性和普惠性特征,而补贴政策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方便用于结构性调整。
提升消费意愿,效果事半功倍
再次,在修复居民收入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这能使促消费政策效果得到进一步放大。
限购地区需求不弱,适度增额释放潜力。过去我们在部分消费领域存在着诸多的管制措施,比如作为我国消费的“重头戏”,汽车的限购政策就明显制约了重点城市的汽车销售。
政策鼓励放松限制,广杭两市率先落地。通过放松限购的方式释放汽车消费潜力,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地方政府财政不会产生压力,甚至在拍卖车牌地区还会补充政府收入。
建设配套设施,拉动投资需求。但是,限购措施的放松乃至解禁,也需要相应配套政策的完善。
目前汽车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困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污染,二是拥堵。
服务消费回补,需要假期配合。此外,部分消费不仅同收入水平相关,还需要时间投入,因而节假日期间消费活动通常比较旺盛。
合理增加公共消费,补足政府投入短板
合理增加公共消费,高层会议首次提及。公共消费作为政府开支中具有消耗性质的支出,与居民消费合计为社会最终消费支出,这也就意味着增加公共消费本身就能直接提升我国的消费水平。
公共消费加大投入,解除居民后顾之忧。海通证券分析师观察到政府消费的比重和居民储蓄率呈现明显的反向关系,01年开始我国政府消费占 GDP 比重出现大幅下滑,而后保持在低位,同期居民储蓄率则持续攀升,而随着10年开始政府消费占比的回升,居民储蓄率也呈现掉头下行的趋势。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也凸显出我们在医疗卫生方面尚存的诸多短板。
而通过增加短板领域的政府消费,不仅能够促进消费的迅速回补,还能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
疫情冲击需求搁臵,政策支持长期向好
当前各地促消费政策已经陆续出台落地,后续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关注?
聚焦两大领域,可选消费先行。首先,海通证券分析师预计,政策将优先支持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消费领域。
目前来看,或将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以汽车、家电为代表的可选消费。
二是部分出行相关服务消费,如线下餐饮、文旅等领域。
政策手段各有侧重,中央围绕补贴、减税。其次,在促消费政策措施的选择上,海通证券分析师预计中央和地方层面将各有侧重。
另外,在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上,地方政府具备一定的政策灵活性,或将逐步放松消费限制以及安排弹性休假。
财政赤字扩大,支持消费激活。海通证券分析师预计,后续支持消费政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财政赤字率有望从2.8%扩大至3.5%,新增约1 万亿赤字用于减税或补贴的方式激活消费;
二是政府支出结构也或将有一定的调整,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从而提升公共消费水平。
压抑需求释放,消费长期向好。随着促消费政策的加码和正常的经营秩序逐渐恢复,一二月份压抑的消费后续将有所释放,全年将可以实现4%-5%左右的消费增长。
应对公共风险不仅仅是某个或者某些部门的事情,而是涉及整个国家治理,需要各个部门协作配合。
因此,财政、货币、就业等宏观政策,不应该“单兵作战”,而是要建立起政策组合、协调机制。
此外,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从政策效果上来评价、考核和监督部门工作,避免“留痕式”的监督。
比如,针对企业融资,财政要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可通过提供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等财政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行业和企业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降低融资成本。
要把稳就业放在首位考虑。大量中小微企业是就业主渠道。
一方面,保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链,就是保就业岗位,减少疫情对就业存量的冲击,避免由经济风险转化为社会风险;
另一方面,为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创造条件,为招工提供帮助。
政策还要更加统筹兼顾。就业问题关乎居民生计、关乎社会安定,必须强化金融、财政等宏观政策对就业的支持,特别是对于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以及重大投资项目,要在资金、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大量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这部分企业在疫情中遇到的困难广受关注。
要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想尽一切办法使其生存下来,保障就业基本稳定的大局。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