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屡遭歧视,什么时候才是头?一粒老鼠屎,祸害一锅粥

原标题:知识付费屡遭歧视,什么时候才是头?一粒老鼠屎,祸害一锅粥

七麦数据显示,得到App、喜马拉雅App在疫情期间的App Store免费总榜排名中,同比去年同期并没有显著上升,反倒是爱奇艺、腾讯视频、抖音、快手等娱乐类App在疫情期间获得了用户的青睐。看来,即使人们“闲下来”,盈余时间很充足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较大意愿去充电学习。用户习惯不足给知识付费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

去年9月,吴晓波频道首次冲击上市失败。罗永浩对此评论称,“吴晓波失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1.梦太大,他上市?有没有搞错?2.入错行,本来就是个事后诸葛亮(我是说复姓事后,仨名诸葛亮),结果玩嗨儿了产生幻觉,老以为自己复姓诸葛,名亮。”

知识付费领域的另一大巨擘罗振宇,他的2020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也没有像第一届一样引发广泛的共鸣,社交网络上讨论相关话题的声音不大。

吴晓波和罗振宇的经历,让外界对知识付费更不看好。

从2015年知识付费兴起开始,歧视知识付费的现象就从没断绝过。比如,认为知识付费是“假知识”,并不能为用户带来实际价值;认为知识付费是“割韭菜”,骗用户的钱;认为知识付费很难成为大生意等等。

实际上经过近5年时间的沉淀和打磨后,现在的知识付费已经大为不同,但针对歧视知识付费的现象仍未停止,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才是头呢?

被局部影响

无论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团购,还是后来的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在线教育等,都不是一帆风顺,并且也面临过跟知识付费一样的情景,但从这些行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并非所有公司都是骗子,也有公司是真的想做好。

知识付费涉及的面非常广,首先“知识”就是一个包罗万象、不同理解的词汇,再加上各个公司不同的包装,知识付费就很容易走样,也容易被一些“蹭热点”的公司乱用。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知识付费目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商业类:得到、890新商学、混沌大学;

2.读书会类:樊登读书、早晚读书;

3.综合平台类:知乎、豆瓣时间;

4.垂直类:极客时间、三节课;

5.音频直播类:喜马拉雅、荔枝微课、千聊;

6.付费阅读类:微信公众号、微博;

7.在线教育类: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

正因为涉及到的公司类型复杂多样,因此,一旦知识付费有任何负面消息,都会被认为是整个行业的问题。

比如,某读书会就被认为有传销性质,其代理拉动会员的过程看起来跟传销话术非常相似。据成都商报报道,一家知识付费类公司就因为涉嫌传销被查。

有网友认为其购买的知识付费内容效果差。

知识付费平台上有“专家”的内容涉嫌盗版抄袭。

诸如上述问题在知识付费领域频频发生。对于没有买过知识付费的群体来说,就很容易形成“知识付费都是割韭菜”之类的主观印象,有点像“一粒老鼠屎,祸害一锅粥”。

跟知识付费类似,自媒体行业同样如此。随着各大平台鼓励自媒体账号入驻,自媒体账号数量瞬间大增。

早先主要由行业人士、专业人士、媒体等注册的行业门槛已大大降低,这意味着此前行业的许多规则被彻底打破。标题党、虚假内容、断章取义、东拼西凑、抄袭等情况就越来越多地出现。

行业甚至到了“闻自媒体色变”的地步,但并非所有自媒体都是这种情况,局部不良自媒体账号影响了外界对整个自媒体行业的看法。

知识付费也是被局部所影响。并非所有平台上都是“伪专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抄袭盗版,但外界很容易形成对整个知识付费行业的看法。

产品价值难以定量分析

无论是得到,还是知乎、樊登读书都有人说它们是“无用”的。知识产品跟手机、电脑等实物商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定性、定量分析,比如CPU、内存、操作系统等,基本上“一分钱一分货”。但知识型产品的价值却没有办法进行定量分析。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知识型产品的付费模式共分为几种:

1.专栏付费。用户可以购买梁宁、吴军、李翔等名人的专栏,通常在200元以内;

2.会员付费。樊登读书的年费为365元/年,得到听书VIP的价格是365元/年,890新商学的超级会员价格为1980元/年;

3.成长社群。得到大学14800元/人,混沌研习社1198元/人。

从产品单价来看,专栏和会员的价格都不算贵,产品价格又与产品价值相对应。能够对产品价值进行评价的共有三种人。

1.买过产品的用户;

2.没买过产品但对相关知识有所涉猎的人;

3.既没买过产品同时又没有知识储备的人。

其中,最有评价价值的是第一类用户,而在这类用户中,对于知识付费也是褒贬不一,有的用户认为非常有价值,有的用户则认为“被骗了”。其核心还是在于,每个用户的期望值和目的都不相同。

以理财类知识为例,有的用户只是想“入门”,那么,有些专家的内容就是由价值的,而有的用户是寻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情况下,平台所提供的内容就很难达到用户的期望值和目的。

有些人希望通过学习相关知识能立马见效,实现升职加薪或者人生转折升级,而通过学习知识来达到这种目的,短期内几乎无法实现。

所以,就出现了不少购买过知识付费的用户,认为知识付费是“假的”。

内容类型上,各个平台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樊登读书的内容主要以职场、人文、管理等内容为主;早晚读书则以亲子、职场、自我成长为主;得到的覆盖范围最广,包括金融、法律、历史、科技、互联网等皆有所涉及。

金融、法律、互联网等领域算是属于易评判内容价值的领域,而职场、人文、管理这些则是属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它们的价值就更难衡量。

一件商品,不能定性、定量评判,自然容易受到各种歧视和误解。而且每个人对“知识”的看法又不一样,有些对某些知识略懂的人更是对平台上专家讲的内容嗤之以鼻,可谁又知道“汝之砒霜,吾之蜜糖”。

亟待成功案例

知识付费成型的时间尚短,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受其他行业因素的制约,比如,手机支付、手机终端普及率、用户付费习惯等,至于当其他因素都相对成熟的时候,知识付费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互联网行业的短暂历史告诉我们,市场对某一行业的偏见,会随着成功案例的出现而逐渐消失。

这里的成功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上的成功,比如上市公司数量、市值、营销、利润等(团购、智能硬件);一类是模式上的成功,比如用户量、购买人数等(短视频、直播)。

知识付费行业目前还未出现成功的典型案例,去年吴晓波频道还冲击上市失败,更是让知识付费成为外界“讨伐”的对象。

艾媒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用户规模达3.6亿人,行业市场规模达278亿元。从行业规模来看,知识付费已经逐渐崛起,但整个市场过于分散,尚未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知识付费行业仍处于发展期,一方面,内容品类和仍然过少,除得到外,早晚读书、樊登读书的内容都过于偏重提升人文素质水平,而不是知识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内容创作者、特别是优质内容创作者仍然稀缺,对于优质创作者来说,目前知识付费平台的吸引力仍然不够。

只有当内容足够充裕,用户才能随心所欲地挑选到适合自己的商品,由此,才能推动更多普通人成为知识付费的用户。

知识是好东西,但当它成为一门生意的时候,很容易就变了味道。知识付费遭遇偏见背后,也应该看到它的实际问题,整个市场也需要清理。

比如对代理模式的净化,据我的了解,有的代理销售比较激进,很容易给用户造成传销的错觉,而有的代理明显水平不够,除了忽悠用户购买会员,并不会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既然是读书会,那么,就应该集中以“读书”为核心,而不是只管赚钱,不管品质。

还有就是所谓的“合伙人”模式,“合伙人”这个title就是冲着赚钱去的,而读书会的本质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合伙人”都投了一大笔钱进去做代理了,哪里还有心思好好做内容和运营,只想着尽快回本。

知识付费并不适合短期内出现爆发式增长,这样肯定会走偏,只有“小火慢炖”才能出真金。

知识改变命运,而知识急不来。很多人习惯了“快餐式”生存,对于“慢”节奏的知识付费并不适应。

总之,知识付费,别急。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4-10
知识付费屡遭歧视,什么时候才是头?一粒老鼠屎,祸害一锅粥
认为知识付费是“假知识”,并不能为用户带来实际价值;认为知识付费是“割韭菜”,骗用户的钱;认为知识付费很难成为大生意等等。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