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来也科技答疑会后对RPA的几点思考
发布应用指南后又拿到C轮融资,来也科技跻身RPA行业领跑队伍
文/王吉伟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RPA领域有两个大事件与来也科技有关。一是,来也科技在2月19日发布了《新智能·新效率 智慧中国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应用指南》(后称《RPA应用指南》),这是RPA行业的第一份应用指南;二是,来也科技在2月24日宣布获得42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成为2020年成功融资的第一家RPA企业,市场估值再次大涨。
自去年6月来也科技与奥森科技合并同时完成B+轮融资后,至现在的C轮融资也就8个月的时间。从2015年开启天使轮融资后,来也科技一直保持着很好的融资节奏。这个节奏没有被资本寒冬和新冠肺炎疫情而打乱,表明投资机构真正看好它,同时它的融资能力也体现了其扎实经营的一面。
合并后的“新来也”,也确实带给行业很多惊喜,不管是产品还是商业进展都有快速突破。不仅赶在2020春节前上线了机器人商城,更是在2019年收获了超过200家合作伙伴与20多万社区注册用户。而其在此时发布《RPA应用指南》快速引领企业及政府入门RPA,也表明来也科技挑起了引领RPA行业的重担,开始将战略目光放得更远。
纵观近一年的发展,在RPA这个赛道我们既看到国外RPA的奋力狂奔,也能看到国产RPA的齐头并进。虽然从去年RPA爆发到现在还不到一年时间,现在隐约已经看到哪些企业跑在赛道前面。从产品、技术、生态、商业等综合因素来看,来也科技已然成为RPA行业领跑者。这,应该是其获得新一轮融资的重要原因。
在此之前,王吉伟频道受邀参加了来也科技《RPA应用指南》发布的答疑会。在与来也科技董事长兼CEO汪冠春进行互动之后,对来也科技有了新的认知,也对RPA行业有了更多感悟与思考。由此,写下本文。
思考一:关于RPA应用指南与其行业意义
现在,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正在走上数字化转型之路。一方面,企业上云尤其是业务上云成为很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首选。这其中,云服务、AI、企管软件以及专注业务流程管理的系统集成商,哪个企业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作为后起之秀RPA自然也不在话下。
另一方面,事实上很多企业上云之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很多中小微企业,因为成本、数据安全等问题至今仍在踌躇是否上云。不管上云与否,企业引入新技术、新模式的最终目的便在于降本增效。
一些组织发现,想要不上云实现降本增效,或者在上云之后进一步扩大战果,业务流程优化势在必行。更多的组织,可能还在苦苦寻觅更好的解决方法,它们还没有注意到RPA,所以出一个相应的RPA指南,对这些企业受众而言非常必要。
汪冠春认为,除了业务上云之外,业务流程自动化是数字化转型重要的方向,而RPA就是组织落地业务自动化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所以,发布《RPA应用指南》就是希望各行业的企业、政府部门等够快速了解RPA,更早的打造数字化劳动力,将来也科技的服务实践和洞察输出,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说RPA继往开来或许有些夸张,但它确实是现阶段最简单有效的业务流程自动化工具之一,只是组织们对其还没有足够的认知。并且,根据RPA产品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你能看到它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企业运营的标配,各大主流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与AI智能体系都不排除它,而且已经成为主流自动化解决方案。
对于这种投入小、见效快、扩展性强、非侵入性、跨软件跨系统的业务流程自动化工具,应该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并应用。在推广与应用的进程中,必定应该有企业站出来去从行业本身去做这个事,像来也科技发布《RPA应用指南》这种引导认知的资料,便是对RPA行业最好的启蒙。而在RPA发展的进程中,还需要更多如来也科技这样的企业投身其中。
思考二:关于RPA未来发展与市场竞争
汪冠春认为,RPA能够在中国快速发展,一是因为中国IT产业相对欧美滞后,二是在于最近几年中国劳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使得企业开始注重能够立竿见影的自动化机器人解决方案。这种情况下,实施快且投入产出比容易计算的RPA项目自然会受到青睐。
还有一点是,中国企业接触RPA虽晚,但落地能力是很强的。德勤数字化服务合伙人叶建锋曾在RPA指南研讨会上提到,很多客户是国内先选择几个流程试点上线,有成效后全局去推,国外概念是快的动作是慢的,国内概念接受慢行动是快的。
鉴于国内用户对于业务流程自动化的迫切需求,加上很多企业早已接触AI,可以想象接下来RPA在中国普及速度将会呈现倍数级增长。而快速发展势必会带来激烈竞争,这些竞争将会加快企业战略布局与战术突进的步伐,各种商业动作会为RPA带来更多的曝光,进一步起到教育市场的作用。显然,市场竞争对RPA行业非常必要。
事实上,目前RPA行业的竞争远未到对市场份额的生死必争,尤其在中国,正在觉醒的市场有大量空位与高地等着RPA厂商们去占领。但越到后面你就会发现,那些真正好用、稳定、安全性高的RPA产品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这与目前行业所展现出的“RPA技术门槛低、主要看业务攻关能力”的说法还是有出入的。
在答疑会上,汪冠春提到很多企业认为UiBot比国外RPA产品更易上手。这句话透露的信号是国产RPA更了解中国企业,国产RPA在中国市场更具优势。叶建锋则认为,中国本土 RPA 企业至少有安全性、支持服务本地化、价格更低这三个优势。
优势越多,也就意味着国产RPA更多的机会。在具备优势及市场潜力的情况下,需要国产RPA厂商做的是:抓住大势,根据自身的特长,找准定位,夯实产品力或者服务能力。这是汪冠春给予RPA厂商的建议。
王吉伟频道认为,接下来,有没有技术实力,厂商经验如何,创新能力如何,生态系统建设的怎样,产品能不能快速上手,是否更加开放,解决方案是否更完善,能不能真正帮助企业实现实现有效的降本增效等因素,都将决定RPA厂商对未来市场份额的把控。
思考三:关于RPA最终会不会被AI取代
虽然中国市场RPA概念刚流行没多久,但关于AI 与 RPA的话题已是老生常谈。在答疑会上,汪冠春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海外,企业往往是先接受RPA,然后再考虑如何增加AI;在中国,AI似乎比RPA更早得到普及。
这个现象,反映出中国企业信息自动化发展的现状。即,中国企业应用AI比RPA更早,因此在AI基础上接入RPA更能得到用户认同。
这同时也给一些企业带来了疑惑,已经用了AI还有必要用RPA吗?现在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应用RPA是非常必要的,RPA+AI带来的智能增强型RPA可以说是一个新物种,有着其他自动化工具不具备的天然优势:RPA用于任何办公场景的业务流程自动化,AI用于分析数据与发现流程,两者相得益彰助力企业增效降本。
RPA与AI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这一点只有足够了解RPA才能有所体会。AI可以用工作流等方式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RPA本身关注业务流程的优化,引入AI只是让它的功能更加完善。而且,并不是所有业务流程的自动化都需要AI技术,至少现阶段是这样。
事实上,要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方式有很多。但眼下AI与RPA结合却是业务流程自动化的最佳方式,在没有更完美的解决方案之前,RPA将会一直被应用不会消失。在这一点上,汪冠春认为,即便有越来越多的IT系统会提供接口,但是通过RPA去打通各种系统,这个需求会持续的存在。未来会有多元化的自动化技术,但RPA永远不会消失,它会作为很重要的一个技术存在,同时会不断的迭代发展。
而更多的技术趋势显示,待RPA发展到主动认知的4.0阶段,IPA仍旧离不开RPA的底层自动化技术。从ERP、云计算、集成软件等厂商而言,现在都在推出自己的RPA工具或者与RPA厂商深度合作,便意味着RPA已经成为主流业务流程自动化解决方案之一。同时,被集成也是RPA的一个重要趋势。
另外,现在业内都在提倡的RPA卓越中心以及自动化中心,工作重点之一就是保证RPA能够被采用以及被集成。只要集成RPA是主流解决方案,它就不会轻易被取代。
后记:关于来也的团队与情怀
最后,跟大家聊聊来也科技的团队。
汪冠春在2015年创办来也科技专注AI。开始做聊天机器人,后来面向企业服务推出了智能对话机器人平台吾来,再往后发现很多企业对业务流程自动化的需求非常迫切,就与奥森科技合并聚焦RPA+AI。
从这个进程中你能发现,来也的业务变迁是循序渐进的,同时一直在围绕AI机器人如何更好的服务企业这个主题,通过不同形态的产品将其技术不断落地。而“让机器人助力每个人”正是来也成立的初心。
王吉伟频道认为,能够让一个人、一个企业数年时间坚持同一个目标,显然有情怀存于其中。但情怀本就亦真亦幻,说它真切有些情怀可能真就一文不值,说虚幻却有大量粉丝为之顶礼膜拜。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所坚持的情怀能否造就与之相适配的价值,简单的讲也就是吹过的牛能否变成事实。
几乎所有存在的情怀都会与理想关联,但只有不断的努力拼搏及坚持才能最终实现。所以,有理想没有什么,难得的是多少年如一日的坚持理想并付诸实践。
这种坚持,存在于被称作“英雌联盟”的整个来也团队。汪冠春和胡一川拥有近十年研发和运营AI的经验,李玮和褚瑞在软件机器人方向上坚持了将近20年。来也与UiBot合并,四个坚持梦想的连续创业者走到一起,由此开启用RPA+AI服务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远征。
所以,对比来也团队与其他厂商,你会发现它与那些因风口而至、资本催生的RPA有着明显的气质上的不同。
这,当是来也科技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C轮高额融资的又一重要原因。
PS:想要阅读《新智能·新效率 智慧中国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应用指南》的朋友,可以私信我。
【王吉伟频道,关注TMT与IOT,专注数字化转型与流程自动化。】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