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瘟疫到新冠肺炎,人性穿越两千年

文|吴俊宇

短短不到一个月的疫情期,北京已用三场大雪昭示了2020这个新千年首个庚子年注定不凡。

灾难犹如一枚重磅的原子弹,在一座九百万的人口的中心坠落。我们没有亲历战争,但却第一次离战时状态如此接近。

灾难之中尤见人性。灾难会考验人性,灾难会改变人性。每一次灾难都是如此。

两千多年前,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讲述了普通人面临瘟疫与战争时的期盼。

如果说两千年前的古希腊人是在史诗中苦中作乐,以此寻求生命的慰藉,那么我们今天是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消遣中记录着自己的生活状态。

两千多年后,修昔底德式的战争与瘟疫叙事让人的生命状态在社交媒体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娱乐休闲方式和历史记录手段。一个个不同的媒介形态都记录了人性的复杂,它们在灾难中更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0年前是诗歌和伯罗奔尼撒战争,17年前是电视和911,10年前是社交媒体和温州动车。而在今天,是短视频和疫情。

媒介形态虽在变迁,但是人们的心智状况千百年来却从未改变。

人们在求救,人们在欢笑,人们在无聊,人们在愤怒。我们当然有力挽狂澜的英雄,但身边更多是一个个市井家常的普通人。

抖音记录了一个个普通人最真切的感受,和修昔底德的记录一样,这里藏着一部抗疫史诗。

雅典的瘟疫叙事

公元前431年,处于巅峰时期的希腊城邦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内战——伯罗奔尼撒战争。交战双方为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

双方展开历史博弈之际,雅典突然爆发了一场瘟疫。随后灿烂辉煌的雅典文明在斯巴达野蛮而咄咄逼人的攻讦中走向衰微,这场长达27年的战争被称作伯罗奔尼撒战争。

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用诗歌的手法描绘了令人痛苦与恐惧的疾病,展现了“雅典瘟疫叙事”。

修昔底德深受古希腊雅典文化传统影响,于是他用一种精确写实的修辞手法向雅典人揭示出带有悲剧性的人类处境。

修昔底德写作的文本是供私人阅读与传播的,而非面向公众的作品。所以他的作品被当时的古希腊人认为足够“真实”,它“真实”记录了一切。正如修昔底德自己所言:

不要相信过去会多么像诗人们所吟唱出的那种夸张美化的样子,也不要相信像散文编年体作家们为了更悦耳而非更接近真相所编写的情况,那些叙述无从考证,且许多事情由于年深月久而赢得了传奇故事的地位,让人难以确信。

修昔底德的记录也因此被视为是第一次给普通人书写的史诗。

是的。历史不仅仅是胜利者和大人物所书写的,更是由无数小人物的真实命运状态所构成的。

面对现实中的苦难,可以带来慰藉的很可能就是对美好和高贵事物的希望。修昔底德这样的记录者在让城邦公众知晓人的必然命运后依旧对未来保有希望。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无疑开创了某种先河。这种发自于对普通人在战争、瘟疫等“非正常状态”下的生命状态的叙述,其实是他悲悯之心的流露。

为历史留存细节

这一次灾难也是如此。我们没有了修昔底德这样的历史学家,但是我们有短视频、社交媒体这样一个个记录平台。它们正如修昔底德的眼睛,注视着每天发生的一切,如实把历史的细节全部记录在云端。

美国文化评论家、小说家苏珊·桑塔格喜欢在旧照片中观看历史,她之所以做这件事情的原因是,所有的照片,都会由于年代足够久远而变得有意味和感人。

所有短视频,同样会因为年代足够久远而变得有意味和感人。

在抖音上,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个人,活生生的人。他们简单而平凡,可能是你身边任何一个人。

  • 那个曾参加过抗美援朝颤颤巍巍把三万积蓄捐献一线的老人;

  • 那个年过九旬还给已被确诊的儿子写信鼓励的母亲;

  • 那个在一线征战,因为想念孩子而潸然泪下的医生;

  • 那一群在雷神山、火神山丝毫不敢懈怠的施工者;

  • 那一个个在依旧奔波在路上的快递员、外卖小哥;

  • 那一个个个闲的无聊在家垂钓或者是架起栏网打羽毛球的人;

力挽狂澜的英雄固然值得称颂,但历史更多是由一个个市井家常的普通人所构成的。普通人心存希望、运气、恐惧与爱欲。人们在正常生活几近停摆时,却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有些选择渺小,有些选择无聊。但是,他们都足够真实。

在抖音,人们用各自的方式传递希望和温度。虽然当下的生活没那么平顺,但他们对未来依旧充满信心。正如鲁迅所言: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也是我们抵御疫情的脊梁。

抖音如实记录了这一切。“如实记录”,这是修昔底德在两千年前在做的事情,也是短视频今天正在做的事情,一个个普通人用自己的集体创作在为历史留存细节。

历史记忆是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生命的一部分, 这种集体创作,将给一代人留下无法忘却的集体记忆。

我们甚至可以把人们创作的一个个短视频都看作是“史学写作”,哪怕是一个镜头、一个片段,这让过去那些容易被遮蔽的、被消失的、被遗忘的,以及看不见的普通人一个个浮出水面。

过往的史料挖掘往往需要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去揣摩著史人的每一个意图,但是短视频让每一个细节都被留存下来,让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得到研究。

灾难注定改变观念

我们常常会用线性、逻辑去思考很多事物的发展走向,而忽略历史的偶然性以及人心的多变性。观念的形成和主导,往往诉诸人的本能反应,它和价值有关,也和欲望有关。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会通过当时的媒介手段改变无数人的固有观念,灾难叙事从来都是改变人们固有价值观念的历史坐标。它正如一只手,轻轻拨动每一个人的命运之轴。

灾难叙事甚至和一个国家的意识往往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注定了将会修正一代人在一段时间内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

2000年前是诗歌和伯罗奔尼撒战争,17年前是电视和911,10年前是社交媒体和温州动车。而在今天,是短视频和疫情。

2011年,BBC驻美特约记者爱琳在一篇名为《911十周年美国人生活发生永久性改变》的报道中写道:

911对美国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十年前的一场噩梦,刹那间的灾难让他们一时不知所措;十年来,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永久性的改变,他们心中对美国在国际上所向披靡的自信受到了打击。

灾难同样让普通美国人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他们的人生轨迹、内心秩序乃至价值体系被重塑了。

在当时,电视机这种媒介形态清晰记录了世贸双塔的坍塌。美国人双目含泪,从此失去安全感。在美国这样一个宗教国家,人们因为911重新思考自己和上帝之间的关系。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人口研究中心社会学系学者Jeremy E. Uecker在一项名为《宗教和精神对911事件的反应》中指出:

在这场国家悲剧之后,许多人表现出新的宗教信仰倾向。根据盖洛普民意调查,袭击后第一个周末的宗教出席人数比袭击前一个周末增加了6%。

宗教固然有安慰剂作用。突如其来的社会危机袭来时,往往也可以稳定人心。

对中国而言,这场灾难同样将给我们带来深刻变化。过去十年是新自由主义理念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横冲直撞的十年。新自由主义给我们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却也造就了竞争的无序以及人心的空虚。

企业家和创业者的狂飙突进似乎让财富、权力变得太过简单,无数庸人被幻想所驱使,在历史浪潮中奋不顾身。然而,剥去名利,我们都是无名之辈。

人们习惯了用经济发展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而忽视人的价值、尊严、亲情并非单纯经济发展可以解决。用人类学家项飙的话来说,人们处于“悬浮”状态,一方面极度焦虑,另外一方面又极度茫然。这正在成为普遍状况。

已经不断有海内外学者、媒体提出我们需要深刻反思这十年来弥漫全球以及中国的新自由主义思潮。

英国政治经济学者大卫·哈维在《新自由主义简史》中认为,新自由主义的观念正在社会经济领域引发诸多矛盾,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社会价值体系。

《纽约时报》更是在2020年之交一篇名为《年轻人所主导的十年》的评论中写道:

这个十年也是对上个十年的反应,对两场始于道德狂热、终于战略失败的战争的反应;对一场有好几百万受害者、却无人承认责任的金融危机的反应……

突入其来的黑天鹅纵使给我们带来了意外,但也打破了过去的社会节奏。在灾难现场,人们互相帮助。而在家中,人们互相陪伴——短视频让我们亲眼见证了这一切。

回想两年抖音第一次在春节期间被大众所熟知时,它还是一个小姐姐疯狂舞蹈的音乐平台。两年之后的今天,抖音上我们恰恰看到了更多普通人、普通家庭的的温情脉脉。

人,终究是群居动物。单个的人,没法苟活于世。彼此支撑、彼此陪伴,分工合作、抱团取暖,才活得下去。

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生命体的脆弱、局限和限制,才可能把这个自身放回到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里重新认识。

疫情是暂时的,平常生活才是日常的。在这个新的十年,我们或许可以怀抱这样的期望:重新思考物欲、异化,以及站在它们对立面的家庭亲情。

疫情带来了这些情感层面的“偶然重现”,但这恰恰才是我们值得长期建设的内容。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2-18
雅典瘟疫到新冠肺炎,人性穿越两千年
文|吴俊宇短短不到一个月的疫情期,北京已用三场大雪昭示了2020这个新千年首个庚子年注定不凡。灾难犹如一枚重磅的原子弹,在一座九百万的人口的中心坠落。我们没有亲历战争,但却第一次离战时状态如此接近。灾难之中尤见人性。灾难会考验人性,灾难会改变人性。每一次灾难都是如此。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