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响铃
来源|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能够崭露头角的公司从来不甘心于做小而美的生意,而是不断拓宽边界、刷新外界的固有印象。”在多家媒体的报道中,将以PBL为代表的不停拓宽边界的公司并称为互联网“新三小巨头”,P是拼多多,B是哔哩哔哩,而L,则是以咖啡业务立身,进军智慧零售的瑞幸。
在近日瑞幸的战略发布会上,瑞幸以无人咖啡机“瑞即购”和无人贩卖机“瑞划算”,正式在无人零售市场“亮剑”。此时的瑞幸,已经是以4507家门店、累计交易客户超4000万,成为了中国市场最大的咖啡玩家。
从互联网咖啡品牌,到拥有无限想象空间的智慧零售品牌,瑞幸的故事,从来没有停止。
无人零售的旧市场,瑞幸为何要讲新故事?
即便瑞幸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但消费潜力巨大的中国咖啡市场,仍然有待通过无限场景来深度挖掘消费需求。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8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569亿元,同比增长31.1%,但这个数据仅为美国的1.6%和香港的2.5%。并且,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3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或达1806亿元。
同时,根据科达的调研数据,在饮用咖啡的同时搭配甜品或轻食,已成为超半数咖啡消费者的固有习惯。因此,深挖咖啡市场的潜在需求,能够联动带来食品饮料领域的消费增量,这也是瑞幸“越多越好,越密越好,不设上限”铺开无人零售终端的底气。
但瑞幸的新故事,却选择了无人零售的“旧市场”来讲述。在响铃看来,这大概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咖啡、饮料、零食等高需求的标准化产品,天然适合无人零售。
无人零售从2017年兴起,在经历了市场以“无人”技术为卖点的野蛮生长后,却又走向了纷纷倒闭的浪潮。起落间,无人零售回到如今的理性趋势,显示了一个清晰的道理:无人零售依然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只是核心并不是“无人”,而依然是“零售”,并且是以更便利的形式、提供更恰当产品的零售。
因此,相对于无人便利店为了做到“无人”,却以复杂的结算流程牺牲了用户体验,无人贩卖机筛选的高需求标准产品,即买即走的便捷流程,更适合无人零售。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很多无人便利店倒下,但自助饮料贩卖机、槟榔贩卖机却能一直在机场、车站、办公楼、学校等场景下生存。
另一方面,先入局的玩家们,已经完成了教育用户的工作。
在无人零售赛道里,无人零售终端机也早已不是新鲜事物。虽然任何一条赛道都需要一定的先发优势,但市场也同样需要用户教育期。
也就是说,先入局的玩家们,尤其是咖啡赛道,早已经让消费者对无人贩卖机从使用流程、价格区间、产品品质等方面建立了认知,并且培育了用户的消费习惯。从而,瑞幸的入局,虽然无法绕开和这些品牌的竞争,但在时间上却无需再有教育用户的等待期。
因此,在市场增量广、品类需求高、用户接受广的条件下,本就是咖啡头部玩家的瑞幸,以咖啡业务累积的优势进入“无人市场”,再去讲一个智慧零售的新故事,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无人零售这门生意,“后来者”瑞幸能做好吗?
虽是“后来者”,但是无人零售这门生意,瑞幸却有“居上”的可能性。
首先,主动走向消费者的无人零售终端机,能以极致的便利性,覆盖更多碎片化消费场景。
在咖啡业务上,瑞幸以密集的门店与外卖配送,提供了到店与到家都十分便捷的渠道,这也让瑞幸以闪电般的速度崛起,走到国内最大咖啡连锁品牌的位置。
尽管瑞幸已有足够便利的渠道,也仍然无法完全覆盖碎片化的咖啡消费场景,于是瑞幸再跨一步,主动走向消费者。比如办公室白领,比起去附近的门店买早餐,等在写字楼下的瑞幸无人零售终端,无疑是最方便的选择。
其次,价格锚定下,瑞幸以咖啡业务收获大批拥趸,为无人零售累积了初代用户。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消费者可以接受的咖啡价格上限在35元左右,在这种已经普遍形成咖啡价格上限的认知中,低于认知价格上限的产品将大量触动用户购买行为。因此,当瑞幸在保证咖啡品质和口感的基础上,在定价上又实现了相对于星巴克咖啡更高的性价比,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而这部分对瑞幸咖啡品质有了认知的消费者,当他们在办公楼下、机场、车站等地方都能看见无人咖啡机,还能顺手在无人贩卖机上获取搭配的零食时,很大程度上,他们就会成为初代用户。在科达公司调研的10000名消费者中,超过一半人表示,在饮用咖啡时会搭配一些方便的小零食。
再次,咖啡业务的高效用户触达率,构建了瑞幸的品牌影响力,并能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沉锚效应”。
其实中国人喝咖啡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并且,《2018中国咖啡行业洞察》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也已经是世界第六大咖啡产地。但,在瑞幸进入市场之前,国内并没有一个知名的国产咖啡品牌。
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如今,瑞幸咖啡的饮用率在国内已是第一。并且,在消费者印象里,提到咖啡,瑞幸已经和星巴克齐名,甚至在部分下沉市场超过星巴克的存在,而这样广泛的品牌影响力,便会成为助推消费者做决策的“沉锚”。
最后,互联网模式下,瑞幸累积的用户大数据,为无人零售终端机的投放提供决策指引。
对于零售行业来说,选址是所有工作里最重要的部分。瑞幸4500多家咖啡门店、超过4000万次的用户触达累积的数据,可以帮助瑞幸准确地收集客流来源、购买习惯、产品偏好等大数据,形成用户活动周期的变化曲线,为无人零售终端机选址或是人员、产品调配提供数据依据。
综合来说,本身就具备极致便利性的无人零售终端机,在瑞幸的大数据选址支持下,又有品牌效应与用户累计加持,“后来居上”大有可能。
补位“点线面体”无限场景,瑞幸或能再搅局
一直以来,瑞幸都秉持“无限场景”的战略,而此次进军无人零售的再一次战略升级,是以无人零售终端机的“点”,不断开拓新场景,不断开发新用户群,不断扩展业务边界,串起瑞幸智慧零售的“点线面体”,结成新的消费生态。
“点线面体”无限场景的新消费生态,也将给瑞幸带来更多革新可能:
在用户层面,无限拓宽的消费边界能带来新的消费增量,一方面能辐射到新的用户,另一方面能促使现有用户从低频变高频,高频变更高频。
如果说瑞幸以咖啡业务形成了用户的消费黏性,并逐渐形成一种生活习惯,那么,当瑞幸不断增加新的业务,并如钱治亚所说的“无人零售终端机将覆盖办公室、校园、机场、车站、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和社区等各个场所,并和现有的瑞幸门店网络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时,已有用户和潜在用户的需求将会更进一步被激发,从而,到来低频变高频,高频变更高频的消费增量。
在瑞幸层面,点位密集分布的供给,能带来的无限场景扩充,以创造需求增量,带来消费增量。
张勇曾在云栖大会上讲到:“新供给创造所带来的新消费,绝对不只是原有消费的数字化,而是真正带来新的消费增量,拓宽消费边界和可能。因此,新消费的核心不在于需求,需求一直存在,而在于供给侧,即能否更好地满足需求、创造需求。”
瑞幸无人零售终端的密集点位供给,能够覆盖日常多种碎片消费场景,不仅能满足需求,更能创造需求增强,无限拓宽了消费边界。并且,此次瑞幸进军无人零售,在无人零售终端机的投放上的决心是“不设上限”。
在市场层面,形成“点线面体”的新消费生态,构筑高准入的竞争壁垒。
在互联网时代,单一品牌品类的竞争早已演变成了生态之争,这也是为什么各行各业都在争相做生态。因此,在当下的商业环境里,完善的消费生态就是核心竞争力。
目前,瑞幸早已有了快取店、悠享店、主题店以及少量外卖厨房店等门店的分布,以及咖啡、奶茶、轻食等品类的布局,现在,无人零售终端机的点位投放,在渠道和品类上,更加完善了“点线面体”的无限场景生态,构筑高准入的竞争壁垒,在市场竞争力上,瑞幸可以复制自己的成功,对手却难以侵入瑞幸的腹地。
总的来说,市场有空白、用户有需求、瑞幸有能力,而无人零售终端的点,正在串起瑞幸咖啡智慧零售消费的“点线面体”,让瑞幸成为了一个拥有无限想象空间的智慧零售品牌。
如今,“PBL”三小巨头格局已定,瑞幸的智慧零售故事也已经开始,未来,在便利店、超市甚至更多场景看到瑞幸的身影,都大有可能。毕竟,智慧零售从来就没有边界啊!
*此内容为【科技向令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评委;
3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杂志撰稿人;
5钛媒体、36kr、虎嗅、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