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物流行业发展的五大主题:规模化、全球化、差异化、跨界化及智慧化
中国物流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与演进。我们回顾近年来的物流相关项目实践得出一个深刻体会,即“物流行业即是近年来中国商业迅猛发展的受益者,更是推动中国商业模式深化创新与持续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展望未来,罗兰贝格判断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围绕规模化、全球化、差异化、跨界化及智慧化五大主题展开。
规模化
预计中国交运物流行业未来受两股力量推动,进一步带动行业整合及规模化发展。
第一、政策驱动的行业规模化;第二、市场驱动的行业规模化。
政策驱动行业规模化:国家推动设施资源型企业加速整合以强化企业市场化竞争能力,同时行业层面的政策同样间接推动相关市场的整合
首先,从国家层面看,在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产业整合覆盖的广度逐渐向公路、机场及港口等物流设施资源型产业延伸,以强化原有资源配置效率、释放协同效应空间、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行业法规强化了道路运输的合规要求,从而迫使一些缺乏核心竞争能力、依靠原有非合规优势存活的运输企业逐步出局。
未来,整合集团应深度思考未来的整体发展战略,并明确业务和组织层面的整合思路。同样,领先、合规的道路运力企业应把握整合契机。
市场驱动行业规模化: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过程中交运物流企业市场化整合加速
随着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经历了高速成长期的中国物流行业将从增量攫取向存量争夺转变。
因此,市场化整合的趋势预计将愈发明显,各物流细分行业在汰弱留强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度提升态势。
对于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快递行业来说,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头部企业规模优势壁垒显现,而非头部玩家面临被整合或被出清的发展危机。
与此同时,在非标属性明显、行业仍然分散的物流专线市场,新兴整合型平台正快速涌现,并受到资本市场热议。
中国物流市场相比美日等成熟市场仍然具有持续整合的空间,在客户诉求持续提升、竞争压力逐步增加的背景下,企业应深度思考核心竞争能力的持续构建,以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保持领先地位。
全球化
预计中国交运物流行业将具备更为鲜明及坚定的全球化发展视野。
第一、国家视角驱动中资交运物流企业勇于往外走;第二、企业视角要求自身必须往外走。
国家视角的全球化趋势:“一带一路”为中资企业带来沿线基建、物流通道搭建机遇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红利影响下,针对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和物流大通道的联通建设成为热点。
包括国资和民营在内的中资企业纷纷加速了一带一路沿线海外物流业务布局及物流资源的投资与收并购步伐。
以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为代表的国资背景基础设施型企业正加速布局国际业务,积极加强海外物流基础设施资源的所有权及运营权的获取。
同样,领先物流企业正加强跨境物流及当地物流业务的布局,同时积极提升对沿线国家优质物流资源和合作伙伴的识别与合作。
未来基于一带一路的重要物流节点的资源卡位将成中资出海重点。企业在加速海外物流资源布局的过程中应积极思考未来整体国际化战略,同步形成明确的商业及盈利模式。
企业视角的全球化趋势:交运物流企业主动推进国际化,寻求“新常态”下海外增长点随着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国际化成为领先物流企业保持业务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
企业通过海外仓物流资产投入、海外落地配团队的收购和搭建、海外物流服务延伸等方式,逐步完善全球供应链及物流基础网络,践行供应链及物流全球融合的发展目标。
与此同时,伴随中国制造全球出海的步伐,一批拥有全球供应链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正快速崛起。
以品牌出海领先的3C行业为例,相关企业配合品牌出海,正积极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发展国家布局供应链及物流服务网络,以帮助上游企业出海奠定全球中后台服务保障能力。
同样的,以航空领域为例,国有三大航亦将国际化作为未来重要的战略抓手,均加大国际市场资源投入,并在欧美等主要海外民航市场发展本土合作伙伴。
中国供应链及物流企业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国际化战略和布局方向,从而快速建立全球化供应链及物流服务能力。
差异化
市场需求逐步细分及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将驱动物流行业的差异化特征愈发明显。
第一、消费者诉求差异化推动物流商业模式迭代、细分;第二、中国物流玩家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将进一步差异化自身定个位,构建核心竞争壁垒。
伴随新零售改造的不断深化,物流需求场景正在不断迭代与细分,推动着中国物流模式的不断创新。
随着以餐食外卖场景为主的即时配送服务的普及,用户越来越高的分钟级时效诉求正推动着物流模式的迭代,驱动传统物流模式的升级和演变。
因此,“前置仓”、“店仓一体”等区别于传统中心网络制式下的物流商业模式不断迭代涌现,而这些创新型物流模式又反向倒逼传统物流企业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升级。
在供给端,物流模式的创新也在改变着传统低效的供销模式,B2B产业供应链近年来亦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中国物流企业在夯实自身核心主业的过程中,应高度关注行业变革趋势,并积极思考自身商业模式的升级机遇。
交运物流行业模式差异化:物流市场的需求细分化正推动着物流商业模式的创新
物流企业能力差异化:领先物流企业致力于核心能力锻造,构建差异化的专业壁垒
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物流行业未来将逐步分化出角色定位差异更为清晰、协作更为紧密的三类物流企业,包括供应链整合商、运力提供商和基础设施提供商。
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致力于差异化核心能力的构建,形成专业壁垒。对运力提供方而言,运力资源的组织和管理、线路规划能力等是实现交付时效及成本最优的关键。
对供应链整合商而言,积极提高供应链整体协同效应与规模效应是制胜关键。
相应地,对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而言,进一步强化网络结构、提升供应链各节点的运营效率,是未来竞争关键。
物流企业应充分尊重所在细分行业的特征及企业自身基因,以充分构建差异化核心竞争能力,打造未来的制胜之钥。
跨界化
事实上,中国交运物流行业逐步呈现出跨界化的发展态势。
第一种跨界来源于企业自身的业务边界,领先企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一细分领域的业务发展,而是围绕满足客户综合物流需求的一站式服务能力构建;
第二种跨界则来源于竞争对手的识别,尤其在供应链领域,领先企业后台能力正逐步独立及外化,对传统企业构成竞争。
企业自身业务的边界跨界化:物流企业逐步开展及加强多元业务探索
传统物流行业细分领域界限正逐渐模糊,多元化已经逐步成为领先物流企业的发展实践。
一方面相邻细分行业的多元化将有助于企业释放协同潜力、延伸优势资源,同时,多元化也成为物流企业满足客户一站式物流诉求、寻找新增长点的普遍选择。
在标准化物流产品领域,快递与快运作为典型的标准化网络型物流行业,相关企业正在积极跨界发展。
同样,近年来领先物流集团通过打造围绕客户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构建包括快递、重货、冷链、同城即时配、合同物流、跨境物流等多网并存的综合物流网络。
事实上,我们在航空领域同样观测到类似趋势,主流航司一方面从单一客运服务商发展为综合型旅游产品集成商,另一方面从单一货运承运人发展为综合物流服务商。
中国物流企业应在跨界发展的过程中尽速获取相关经验和能力,并释放业务协同效应。
成本与盈利中心的边界跨界化:内部供应链能力沉淀,并对外服务形成新盈利点
基于内部能力固化、业务化,从而打造对外服务能力的商业模式,正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的新盈利点。
在生产制造和餐饮零售行业,均涌现出由此类行业领先企业剥离出来的独立供应链服务企业。
一些成熟的制造业企业将VMI仓库管理、供应商原料清关、入厂物流服务等核心供应链服务进行剥离,形成独立了供应链业务以对外向市场提供服务,并依托母公司上下游企业客户或供应商资源,快速拓展了外部业务,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供应链综合服务商。
参考领先标杆,传统企业将体系内优势供应链服务能力进行市场化服务不失为一种在经济常态化发展中寻求破局的思路。
如何培育和沉淀核心竞争力、如何实现外部客户的拓展、如何平衡内外部客户,将成为业务独立过程中的重点问题。
智慧化
中国物流行业的智慧科技武装将驱动行业提质增效、培育新晋玩家。
资本市场及企业对物流智慧科技应用场景的落地拥有高期待
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驱动的物流科技应用场景的落地正成为行业热点。
除资本市场外,越来越多的物流巨头以物流科技产业基金、集团研发投入等形式加紧布局物流智慧科技,其背后是对智慧科技驱动行业降本增效的高度期待。企业如何前瞻布局、结合现状、拥抱未来值得所有从业人员思考。
智慧科技在物流行业的快速落地及应用将催生行业新赛道、孕育新玩家
事实上,一批“技术型选手”正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传统物流模式下的行业痛点,并带来全新的客户服务体验。
比如在典型的公路运输、海运货代等领域,正涌现出诚如无车承运平台、数字货代等新玩家。
预计物流智慧科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企业卡位、创造行业新赛道的重要力量。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