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信部宣布携号转网正式开始一天之后,中国移动召开媒体沟通会,面对现场20多位记者,中国移动相关领导介绍了26省携号转网试运营期间的实际情况。
在会上,中国移动郑重宣布,只要符合号段范围且满足“国五条”,用户就可自由转网,绝不附加任何条件,绝不进行任何阻拦。
另外,针对用户重点反映的合约期问题,中国移动表示,用户合约期不会超过20年,合约期超过20年的一律调整为20年,按新协议执行。关于靓号,如果用户携带所谓的靓号进入中国移动,中国移动将不对这些用户设置最低消费。
中国移动负责人特别强调,携号转网是一个服务举措,并非是优惠行动,公司将主要依靠更好的网络和服务来吸引用户。中国移动认为,长期的提速降费将三家运营商的业务资费拉平之后,随着中国移动在宽带用户数上的提升,公司在网络和服务上的优势会更加突出,使得携号转网中对用户的吸引力增强。
针对最近两天网络上被频频转发的所谓“工信部”数据,中国移动也做出了官方回应。按照中国移动公布的官方数据,11月10日-26日的26个省携号转网试运营期间,中国移动携入用户数达到36413户,在三家运营商中数量最大,净携入用户数为6248户,也在三家运营商中数量最多。与此同时,中国移动用户的携出率只有0.003%,为三家运营商最低值。
此前,一些媒体报道,“11月27日启动仪式上,工信部有关领导透露了三家运营商用户转入转出的情况,总体上来看,截至11月26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转出的用户数占全部转出用户的比例分别是16.3%、57.6%和26.1%,转入的占比是49.3%、28.1%和22.6%”。这个数据也并非“假数据”,只是在分析方法上存在“歧义”。
这份所谓的工信部公布数据是将每一家运营商的携出用户数除以三家运营商总的携出用户数得到的百分比,因为中国移动的用户量相对更大,就全国来看大概占到市场份额的60%多,即便按照57.6%的比例看,也并没有达到移动的市场份额程度,中国移动的携出比例并不高。
应该说,工信部的数据分析并不错,使用的指标是“比例”,也很严谨,但很多媒体在转发中却有偷换概念为“率”的嫌疑,以致造成了“误导”,给人的感觉是中国移动成为携号转网中受损者,但实际上,因为中国移动携出的用户比例还没有达到市场份额程度,移动在“偷着乐”。
从中国移动公布的数据中更可以看出,以中国移动庞大的用户群和高比例的市场份额,在26省的总携出量却与友商相差无几还实现了盈余,可算是“最大赢家”。
另外,这份数据的计算中,工信部是将此前从2009年开始进行试点的五省市累积携号转网用户量计入了分母,而事实上,此前的五省试点是非对称转网,有很多附加限制条件。在当时,秉承非对称管制思路,中国移动的携出容易而携入限制,加上当时中国移动的资费相对不占优势,多年在这五省处在净流出状态。
以此来看,如果将2009年以来十年的非对称转网数据和最近10几天的全国性试点数据累加来做计算,并不合适。
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即便在此前非对称携号转网的省份,中国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已经逐渐实现了“扭亏为盈”。比如,在湖北,湖北移动已经在携号转网中实现了净携入。
我们也看到,不管数据怎么分析,不管以什么为标准,中国联通都成为了携号转网初期最大的失意者,携出用户多,携入用户不足。有人评价,长期的忽视网络建设与宽带发展恶果在携号转网的时代暴露无遗。
实际上,就很多人关注的携号转网,无论是此前的五省十年试点,还是最近的全面自由携号转网,实际转网用户并不多,也不足以改变三家运营商目前的市场格局。
数据显示,整个携号转网的携出率不过是1.8%,但三家运营商的离网率往往在3%左右,也就是携号转网率远远小于离网率,全网全量用户的投诉率是万分之84,但携号转网的投诉率只有万分之0.03,由此看,携号转网的投诉问题也并不突出。相对来看,携号转网是媒体热、用户冷,市场相对平静,这也符合社会预期和用户利益。
中国移动还特别呼吁,所有的运营商都应该将携号转网作为工作动力,严格遵守监管部门的规定与行业自律规范,不做恶性竞争和宣传,将选择权交给用户。根据中国移动公布的数据,因为竞争的存在,带客携转和带客投诉现象很严重,甚至在一些地区的友商带客升级投诉占比已经超过50%,这绝非正常的市场经营。
我们相信,携号转网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最大的自由选择的权力,比服务,比用心,比产品质量,应该成为运营商未来应对携号转网的主要思路,也会成为中国通信市场走向良性竞争健康发展的好契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