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后,雷军出了一口恶气。
完成紧张激烈的双11大促之后,12日雷军向小米全员发布内部信“报喜”。双11当天小米的销售额纪录达61.13亿元,连续第七次获得天猫平台品牌旗舰店销售额冠军,在全平台拿下了219项第一。在外部质疑声咄咄逼人的阶段,这些“硬气”的数字,要比任何回应都更有力量。
在这次双11中,小米手机之外的AIoT新引擎也首次露出“獠牙”,共售出了555万件智能生活产品,包括电视、笔记本电脑、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智能手环、AI音箱、净水器等品类在全平台获得219项第一。如内部信里雷军所言:小米启动“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后的第一个双11,交出了一份辉煌的成绩单。
小米AIoT最早的布局可追溯到2014年,今年1月雷军在小米年会上提出的“手机+AIoT”的双引擎战略。
手机巨头布局AIot已不是什么新鲜事,5G时代对于它们而言,除了新一波换机潮的机会必须拿下,AIoT智联网市场的想象空间则更大。据奥维云网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规模将近4500亿元。不仅仅手机企业垂涎这块市场,传统家电巨头、互联网巨头、人工智能玩家都在紧锣密鼓的布局,这个赛道里挤进了BAT、华为、小米、旷视、商汤等明星企业。
背景不同的玩家中,手机巨头发力AIoT具备一个天然优势。
虽然手机、电视、智能音箱是公认的AIoT三大入口,可手机的贴身属性让其成为当仁不让的第一入口。就像格力董明珠连续几次进军手机市场未果一样,在AIoT赛道里竞争力第二的家电企业也在加紧对入口的争夺,如TCL、海信等巨头皆想着把电视的入口地位升级。而百度阿里则重点发力智能音箱,甚至不惜为其搭载一块屏幕,已此提升它的入口价值。
双11中的小米展露了自己的肌肉,销量数字之外,它在AIoT上游的搭建更是值得关心的所在。
5G时代通信网络的连接数与大流量的双革命突破,为IoT(物联网)奠定了基础,回顾智能手机发展,如果3G、4G缺场,仅凭2G龟速的通信网络是无法支撑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世界。没有人知道IoT未来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不过5G的商用化,为它的到来打好地基。
AIoT的概念,则是IoT的延伸,也就是AI+IoT。5G为物联网大时代提供了互联基础,那AI为物联网的高效运转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用户希望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这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网络实现对万物的数字控制。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想要一个大脑完成对百、千数量计的硬件操控是不现实的。能否有一个“中心大脑”协助甚至代替人来进行一定的控制操作,人只需要进行辅助性或决策层面的控制可能性呢。
AI的蓬勃发展为这一切带来答案,自学习、海量数据处理能力、跨平台控制等,让其成为IoT最适合的“中心大脑”。因此,在未来的AIoT大时代,从大的架构上来看它会呈现这样一种方式,中心枢纽-AI-智能终端。中心枢纽是用户操作控制整个AIoT的触达端,AI是在处理层、操作层,由人授权给它对所有终端实现系统级的操作,智能终端是整个体系的执行层,最终实现居家或出行等万物的“自运行”。
了解这个大背景,我们来看在双11期间,小米AIoT都亮出了什么牌?这关乎着年初小米双引擎战略执行到哪个层面的判断。
入口
手机之外,小米电视又是一个重头戏。根据一些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小米电视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在中国市场销量排在第一。双11开场不到11分钟,小米电视全渠道销量破了20万台,当日全渠道总销量超91万台。并且相继包揽了当天天猫、京东、苏宁三大平台电视品类销售额、销量冠军,在6大尺寸段拿下72项冠军。
雷军作为最早一批活跃在互联网行业的大佬,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一直能够保持敏锐的认识,移动互联网大潮初期选择先拿下手机这个强势入口。在智能时代,电视成为小米重点发力的第二入口。如果说,手机的贴身性是其成为人与世界连接的无二的中心枢纽。占据客厅位置,并且拥有大屏优势和更具算力潜力的电视,则是在居家场景中的第一入口。
雷军也曾明言“电视作为家庭中屏幕最大、交互性最强的电器,自然成为AIoT的一个枢纽产品。”
在今年双十一上,小米还有以下的智能硬件表现良好。如小爱音箱系列产品斩获京东智能音箱品类销量/销售额冠军,小米AI音箱获得天猫智能音箱品类单品销售额冠军;小米手环系列产品斩获天猫、京东、苏宁三大平台销售额冠军;小米笔记本斩获天猫、京东、苏宁三大平台12寸轻薄本品类销量、销售额冠军。
智能音箱可看做手机之外,与电视并列的另一个入口,而且它的潜力甚至不弱于手机地位。从亚马逊推出智能音箱后,全球上演着智能音箱大战,内置的AI在数以亿计的使用中得到淬炼。用语音交互来实现人与网络的互动,直接颠覆了三十年来,人机交互只能单纯依赖视觉的局限性。
居家场景里,想要保证生活的舒适性,语音交互的实现是必然的。在智能电视玩家里,把语音操控植入到设备其中已是“政治正确”。
根据小米年初给出的数据显示,两年时间小爱音箱累计销量已经超过900万台,截至2018年底,小爱同学的用户累计唤醒次数超过100亿次,与1.32亿台IoT设备进行着联动。
加之双11当天小米手机全平台销量超105万台,在AIoT未来的三大入口之中,手机、电视、音箱小米已拥有其三。
可以说,在AIoT还仅仅是概念的当下,抢占入口级硬件的意义很有必要。在众多AIoT的玩家里,华为、OV长于手机的优势;TCL、海信长于电视的优势;阿里、百度则长于智能音箱的优势。综合来看,能称得上齐头并进,小米算是头一份。就抢占入口而言,小米的成绩还算亮眼。
生态
除了三大主流入口硬件,今年双11,小米也亮相庞大的智能生态。
大家电领域在电视获得成功后,今年10月份,小米相继推出了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产品。此次双十一小米大家电产品在天猫、京东大家电品牌销售额排行榜均排名第四,超越西门子、飞利浦等传统家电品牌。
AIoT时代各大企业竞争的不是一时的销量,争抢的是在未来整个产业的话语权。
首先,入口的争夺最激烈,华为也推出智慧屏,TCL、海信相继发力智能电视,阿里、百度加紧智能音箱的步伐,谁占据了入口,在未来的竞争中谁就占据更有力的位置。前段已说明,小米在入口上的争夺占据了一定优势。
其次,就是AI之争,小米的小爱、华为智慧语音助手小艺、TCL的小T、天猫精灵里的AliGenie、百度智能音箱里的DuerOS,大家疯狂的让尚不算成熟的AI在日常场景里和消费者交互,为的正是通过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去摸索语音交互的未来。因为,一旦在AI上实现质的突破,同样能够通过操作系统层上的统治力,实现对整个产业话语权的争夺。
最后,构建完整的智能生态也是一种卡位的思路。小米今年发力大家电,就是率先在智能家居上实现落子,趁着AIoT的竞争还在初期,各大玩家都在“摸石头过河”,抢先把生态短板补齐,对小米在AIoT的竞争而言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看到,在今年的双十一上,小米路由器、小米新风机、米家扫拖机器人、小米净水器、小米空气净化器、小米智能门锁、小米平衡车、小米米家智能摄像机等众多产品分别获得了不同平台对应品类的销量或销售额冠军。
如今,用户对智能家居的体验还处在单个或多个硬件的“尝鲜”阶段,一是目前市场上并没有能够实现真正意义智慧家居的企业,单点或多点突破是最好的选择;二是用户也在逐渐接受智能生活的变化,尚未做好全家“智能革命”的准备。因此,每一个智能设备被用户购买,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为品牌未来的AIoT大战略实现正向促进。
AI
根据小米集团Q2财报,截止到2019年6月,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 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数量达到约1.96亿台,同比增长69.5%。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小米IoT平台的设备使用者增加至约3百万人,同比增长78.7%。人工智能助理“小爱同学”的月活跃用户于2019年6月达到4990万人,同比增长88.3%,是中国最活跃的人工智能语音交互平台之一。
小米今年2月调整组织架构,将人工智能业务拆分为独立事业部。
双11期间,实现AI化的小米硬件越来越多。如手机、电视、音箱很早就将小爱置入,而如小米笔记本、小米手表、小米真无线蓝牙耳机等也都配备了“小爱同学”。今年小米还与一汽奔腾合作推出“小米汽车”,“小爱同学”的联网功能在其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AI层面,小米已经在声学、语音、视觉,NLP、知识图谱、机器学习6大方向取得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正在小米设备里向用户服务。
双11里,小米最大的收获不是销售额达到了61亿,而是让外界看到在手机+AIoT的双引擎战略中,小米已实现了三个关键点的重要卡位。在雷军的内部信里,还特别感谢“小米研发、供应链、生态链、电商销售、小米线下、市场、客服、物流、售后等各个部门的同学们”,这艘战舰上的“设施”越来越完备。
5G商用还在缓慢的普及过程中,AIoT真正的决战或革命性突破还没有出现,现在的小米就像在大战前就占据了有利的地形。从入口到智能生态到AI上的多面开花,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比“手机”单引擎发力更可怕的小米。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